小貴族龍屬
小貴族龍屬(學名:Kritosaurus),又名克里托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小貴族龍身長10公尺,體重2到3公噸,牠的化石並不齊全,但在分類歷史上卻很重要。
牠的學名意思是「分離的蜥蜴」,但卻有時因牠的鷹鈎鼻而誤譯為「貴族蜥蜴」[1],最初標本被發現時,鼻部是關節脫落的碎片,因此原先被重建成扁平的。
牠的分類歷史很曲折,涉及了格里芬龍、阿納薩齊龍及納秀畢吐龍,這個混亂狀況需要發現更多小貴族龍的化石才能解決。除了缺乏化石外,牠亦一直被認為是格里芬龍的異名,故牠要到1990年代才出現在書本之上。
目錄
描述
小貴族龍的化石只有部分頭顱骨及下頜,並一些未描述的顱後骨骼。口鼻部的大部分及前上頜骨都遺失了,但在2000年代早期利用頭顱骨碎片的重組,發現牠的眼睛前有一個冠,但冠的形狀卻不清楚。頭顱骨約長87厘米(從上頜前端至連接下頜的方骨底)。小貴族龍的可能獨有衍徵包括:前齒骨沒有類似牙齒的紋路、下頜的前段大幅地向下彎、及呈長方形的厚重上頜骨。如果小貴族龍與阿納薩齊龍或納秀畢吐龍是相同的動物,牠眼睛前有隆起的頭冠,延伸至兩眼之間,但沒有到眼睛之後。
發現及歷史
在1904年,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在繼續前一次的發掘工作時,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縣近白楊山發現了小貴族龍的正模標本[2]。他最初並不確定是屬於哪一個地層,但要到1916年才能確定那是科特蘭地層的De-na-zin段,年代為坎帕階晚期。
在發現時,大部分頭顱骨的前部分被侵蝕或破碎了,而布郎參考大鴨龍而重組這個部分,並留下許多碎片。他雖然發現這重建與碎片之間有些分別,但卻歸因於壓碎時造成的。他最初想取名為Nectosaurus,但卻發現這個名字已被使用。這個名字是因Jan Versluys在較早前探訪了布郎後不小心洩露的。布郎最後保留了種小名,並將牠命名為納瓦霍小貴族龍(K. navajovius)。
在1914年,加拿大的格里芬龍的發現,改變了布郎對小貴族龍鼻端的想法。他重新檢查了那些碎片,並將小貴族龍的頭冠重組成鼻部拱起狀,類似格里芬龍。他並將格里芬龍列為小貴族龍的異名<,並得到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的支持。這個異名由1920年代一直被沿用,當時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更將加拿大的物種命名為內彎手小貴族龍(K. incurvimanus);內彎手格里芬龍,目前被認為是著名格里芬龍的異名。
在理查·史旺·魯爾(Richard Swann Lull)與尼爾達·賴特(Nelda Wright)在1942年的具影響力北美洲鴨嘴龍科論文中,小貴族龍、格里芬龍是同種動物成為標準用法[3]。自此到1990年,小貴族龍至少包含了模式種的納瓦霍小貴族龍、內彎手小貴族龍、及著名克里托龍(K. notabilis,原為格里芬龍的模式種)。而魯爾及賴特更將蒙大拿州朱迪斯河組發現的只有齒骨的短頭鴨嘴龍(H. breviceps)編入小貴族龍屬中,但現時這個分類已不被接受。
於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初,鴨嘴龍被牽扯入小貴族龍與格里芬龍是否為異名的討論中。大衛·諾曼(David B. Norman)的《恐龍插畫百科全書》中,將格里芬龍的加拿大化石稱為小貴族龍,但卻誤將內彎手小貴族龍稱為鴨嘴龍。於1984年,阿根廷古生物學家約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將從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內格羅河的洛斯阿拉密托斯組發現的鴨嘴龍科骨頭命名為南方小貴族龍(K. australis),該地層的年代為晚白堊紀的晚坎潘階到早馬斯垂克階。但這個物種可能不是屬於小貴族龍。根據最新研究,南方小貴族龍是獨孤龍的異名。
在1990年,傑克·霍納(Jack Horner)及大衛·威顯穆沛(David B. Weishampel)再度將格里芬龍從小貴族龍中分出來,並指出格里芬龍的部分頭顱骨有一些不確定的地方。霍納於1992年描述了兩個從新墨西哥州發現的頭顱骨,稱是屬於小貴族龍的,並顯示了與格里芬龍的分別[4]。但翌年,阿德里安·亨特(Adrian Hunt)及斯潘塞·盧卡斯(Spencer G. Lucas)將這兩個頭顱骨各自置放在自己的屬中,建立阿納薩齊龍及納秀畢吐龍兩個新屬[5]。目前最少有兩份文獻支持這個不同屬的分類法,但這並非得到所有學者的認同。
小貴族龍的地理範圍遍佈於北美洲。從德克薩斯州的阿古哈組(Aguja Formation)發現了包括頭顱骨的骨頭,該地屬於坎潘階晚期。另外最近描述的墨西哥科阿韋拉州化石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體型約是納瓦霍小貴族龍的1.2倍,並有明顯彎曲的坐骨。這頭動物可能是北美洲的最大型鴨嘴龍亞科物種。但不幸的是牠的鼻骨並非完整。
參考文獻
- ↑ (英文)Creisler, Benjamin S. Deciphering duckbills. (編) Carpenter, Kenneth (ed.). Horns and Beaks: Ceratopsian and Ornithopod Dinosaur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5–210. ISBN 0-253-34817-X.
- ↑ (英文)Brown, Barnum. The Cretaceous Ojo Alamo beds of New Mexico with description of the new dinosaur genus Kritosauru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10, 28 (24): 267–274 [2007-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英文)Lull, Richard Swann; and Wright, Nelda E. Hadrosaurian Dinosaurs of North Americ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40.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42: 164–172.
- ↑ (英文)Horner, Jack R. Cranial morphology of Prosaurolophus (Ornithischia: Hadrosaur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hadrosaurid species and an evaluation of hadrosauri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Museum of the Rockies Occasional Paper. 1992, 2: 1–119.
- ↑ (英文)Hunt, Adrian P.; and Lucas, Spencer G. Cretaceous vertebrates of New Mexico. (編) Lucas, S.G.; and Zidek, J. (eds.). Dinosaurs of New Mexico.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2. Albuqueque, New Mexico: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1993: 7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