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權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挫敗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掌握了曹魏的政權。

司馬懿
司馬懿
曹魏太傅錄尚書事、舞陽侯
國家 東漢曹魏
時代 東漢三國
主君 曹操曹丕曹叡曹芳
姓名 司馬懿
仲達
封爵 河津亭侯→安國鄉侯→向鄉侯→舞陽侯
出生 漢靈帝光和二年
179年
逝世 魏齊王嘉平三年八月初五
251年9月7日(251-09-07)(72歲)
曹魏洛陽
廟號 高祖(晉朝追崇)
諡號 宣文侯(251年諡)→宣王(264年諡)→宣皇帝(晉朝諡)
墓葬 高原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諡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諡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1],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公元251年八月,這一年司馬懿73歲,一代梟雄司馬懿總算要走向了生命的結尾。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三國濁世之中能活到這個歲數,現已是屈指可數了。不管是舊日的恩人仍是曾經的對手,許多都現已離他先去了。現在放眼魏國乃至全全國現已沒有人再是他的對手了,臨死之前魏國的軍政大權都在自個手上,司馬懿總算說出了他離開人世之前終究的言語。據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臨死之前將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叫到床前對他們提到「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驚駭。吾死以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神州,慎之!慎之!」大約意思即是我在魏國當官多年,現在當官做到了太傅這個方位,位極人臣,方位現已夠高的了;大家都置疑我對魏國不忠誠,我常常因而感到驚駭,我死以後,你們兄弟二人要將國家治理好,輔佐皇帝平定全國,一定要非常當心。[2]

目錄

奇策善謀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他對曹操說:「劉備用詭計俘虜劉璋,蜀中之人還未曾歸附他就又興兵爭奪江陵,這正是破劉的大好時機。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指蜀地)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機會,一定能大功告成。聖人不能違時,也不能失時。」但是曹操卻說:「人苦於不知足,已經得到了隴右,還想得到蜀地,這是人心無足。」所以沒有聽從司馬懿的計策。既而司馬懿跟從曹操南征孫權,大破孫權。大軍回軍之後,孫權遣使乞降,向曹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勸說曹操稱帝。曹操說:「孫權小兒這是想要把我放在爐炭上啊!」司馬懿對答說:「漢朝的國運將要終結,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還臣服聽命於漢。如今孫權稱臣,是順應天人之意。」

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當時司馬懿每次參與謀劃,都有奇策,所以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與陳群、吳質、朱鑠[shuò]並稱「四友」。司馬懿轉任軍司馬,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曹操的採納。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同年,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水淹于禁七軍,斬龐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一時間關羽聲勢「威震華夏」。因漢獻帝在許縣,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說:「于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於國家的大局並沒有大損失,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劉備、孫權外親內疏,如今關羽坐大,孫權必定不安,把這件事告知孫權,使他牽制關羽,則樊城之圍自解。」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俘殺。 之後曹操認為荊州遺民及在潁川屯田的軍民逼近南方的敵對勢力,想把他們遷走。司馬懿認為:「荊楚之民大多輕脫,輕易移動怕是難以安定。如今關羽剛剛被擊破,藏竄逃亡者也在觀望時局。如今將那裡的人遷徙,既傷當地人的心意,也令想要回來的人不敢復還。」曹操聽了他的建議,沒有移民。之前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出歸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並奉曹操梓宮回到鄴城。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當時孫權正率軍向西。朝臣們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不能抵禦吳軍,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今河南南陽宛城區)。司馬懿則表示:「孫權剛剛打敗關羽,正是他想和魏國結好的時候,一定不敢為患。襄陽是水陸交通要地,不能放棄。」曹丕沒聽其建議,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後來孫權果然沒來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輔政平亂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曹丕登基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 黃初五年(224年),曹丕伐吳,臨江觀兵。司馬懿奉命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司馬懿力辭不受,曹丕說:「朕夜以繼日處理國家大事,沒有須臾片刻的休息時間。如今冊封你不是加以優榮,而是要你為我分憂。」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再次大興舟師伐吳,命司馬懿留守許都,對內鎮撫百姓,對外為大軍提供軍資。臨行,曹丕下詔給司馬懿說:「我深深地擔心後勤和朝內之事,所以將這些大事委託給你。歷史上曹參雖多有戰功,但是蕭何在後方的支持才更為重要。如今你留守後方,使我無西顧之憂,這可行嗎!」之後曹丕由廣陵(今江蘇揚州廣陵區)回師京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我向東用兵孫權,你該總理京都洛陽的事情;我在洛陽,你則應當總理東征孫權的戰事。」於是又命司馬懿留鎮許昌。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曹丕對太子曹叡說:「在這裡的三位重臣,一定不要懷疑他們。」曹叡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魏。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治石陽縣,即今武漢黃陂西南)。司馬懿擊退了孫權,又擊敗諸葛瑾,並斬殺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司馬懿升任驃騎將軍。

影視

參考文獻

  1. 《晉書·卷一 帝紀第一(中華書局點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於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華書局點校註:「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雲『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