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齊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9年9月8日) |
努爾哈赤 (真名努爾哈齊)(1559年-1626年9月30日),愛新覺羅氏,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1]
目錄
簡介
出身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世家旁系,祖父覺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揮使,父親塔克世為覺昌安第四子。[2]
努爾哈赤少年時曾以採人參為生,常到撫順關馬市進行貿易活動。後因父祖被明朝誤殺,努爾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復仇,開始了其建國稱汗、征戰一生之路。
他先後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勢力、海西女真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體上統一女真。[3]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又稱天命汗,建立後金,兩年後誓師伐明,後金軍在四年間接連攻占撫順、清河、開原、鐵嶺、沈陽、遼陽、廣寧等地,並遷都沈陽。
由於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創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繼承人皇太極在改號稱帝後追尊其為太祖高皇帝]]。正因如此,努爾哈赤雖然沒有親自建立清朝,卻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稱。
努爾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創建者,他將來源於女真諸部的鬆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產生凝聚效應。努爾哈赤還令手下大臣、學者根據蒙古字母創製文字來拼讀女真語(也就是後來的滿文),解決了當時女真人書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漢文所帶來的諸多不便。
努爾哈赤善於組織、長於用兵,一生少有敗績,且常有以少勝多、以弱克強之戰,其進兵遼東時期所採用的屠殺和奴役漢人的嚴酷手段給遼民帶來了深重的磨難。[4]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出生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州左衛一個小部酋長的家裡。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原是元朝斡朵里萬戶府的萬戶,明永樂三年(1405年)應明成祖朱棣的招撫,入京朝貢,封授建州衛指揮使,後掌建州左衛,晉升至右都督。
宣德八年(1433年),因教授明都指揮僉事裴俊,被阿速江等衛「野人女真」殺死。其子董山是努爾哈赤的五世祖,初授指揮使,後晉升右都督,與叔父凡察分掌建州左衛、建州右衛,成化三年(1467年)以屢掠遼東人畜,被明朝斬殺。建州三衛遭到明軍殘酷征剿。董山的長子脫羅及其子妥義謨,先後襲職,多次進京朝拜明帝,貢獻方物。董山的第三子愛新覺羅·錫寶齊篇古,是努爾哈赤的四世祖。錫寶齊之子福滿,後被清朝追尊為興祖直皇帝。福滿第四子覺昌安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氣,生三子,長為努爾哈赤,次為舒爾哈齊,幼為雅爾哈齊。
喜塔臘氏在努爾哈赤十歲時去世,繼母那拉氏為王台族女,對其很刻薄。努爾哈赤十九歲時不得不分家生活,僅獲得少量家產。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等人以挖人參、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撿木耳等方式為生。他常至撫順關馬市與漢人、蒙古人進行貿易活動。在此期間,努爾哈赤習得蒙古語,對漢語也有了基本的認知。努爾哈赤喜歡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自謂有謀略。努爾哈赤被李成梁收養一說,是被炮製出來的野史,原本屬特殊時局背景下的產物。
在當時的東北地區,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隊。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bǎi hé],以控制局勢。明朝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gǎo](努爾哈赤的外祖父)於萬曆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誅殺。王杲的兒子阿台章京得以逃脫,回到古勒寨(今新賓上夾河鎮古樓村)。阿台之妻是覺昌安的孫女。
遺甲起兵
覺昌安是建州左衛枝部酋長,為明都指揮使,人少勢弱,早期依附建州「強酋」親家王杲,也常率領部眾進入撫順馬市貿易,以麻布、糧食易換豬牛,領取撫賞的食鹽、紅布、兀剌等物。萬曆二年(1574年),明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率軍數萬,攻取王杲之寨,殺掠人畜殆盡。萬曆十一年(1583年),王杲之子阿台圖報父仇,屢襲明軍。明將李成梁兵圍阿台藏身的古勒城。阿台的妻子與努爾哈赤是堂兄妹,覺昌安為使孫女免於戰亂,便與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入城勸說阿台投降。不料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暗通明朝,趁亂喊道:「李太師有令,誰殺死阿台,誰就做古勒城的城主」。城中大亂,明軍趁機攻城。努爾哈赤的祖、父死於戰火。
噩耗傳來,年方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本想起兵索報父仇,但勢孤力單,怎能與擁兵百萬的大明「天皇帝」交鋒。無可奈何,努爾哈赤乃諉過於建州左衛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指責其唆使明兵殺害父、祖,奏請明臣執送。不料這一要求,竟惹惱了驕橫跋扈的明朝邊將,被視為無理取鬧,一口拒絕,並宣稱要於甲板築城,令尼堪外蘭為「滿洲國主」,因而尼堪外蘭威望大升,「於是國人信之,皆歸尼堪外蘭」,甚至連親族子弟也「對神立誓」,欲殺努爾哈赤以歸之,尼堪外蘭則乘機逼努爾哈赤「往附」,儼然以建州國君自居。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在敗軍之中,因儀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爾哈赤歸途中遇到額亦都等人擁戴,用祖、父所遺的十三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他回到建州之後,派人質問明朝為什麼殺害其祖父、父親。明朝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努爾哈赤重新收整舊部,部眾有安布祿、安費揚古父子等,加之新收部眾額亦都等共有數十人。
征服建州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但是,努爾哈赤原約諾米納率兵會攻圖倫城,而諾米納背約不赴。尼堪外蘭又預知消息,攜帶妻子離開圖倫城,逃至甲版城。努爾哈赤攻克圖倫城後勝利而歸。八月,努爾哈赤攻打甲板城。然而,先前背盟的薩爾滸城主諾米納見尼堪外蘭有明朝做靠山,勢力較強,便偷偷地給尼堪外蘭泄露了風聲,尼堪外蘭聞風輾轉逃往撫順附近的鵝爾渾城。努爾哈赤再度撲空,遂收尼堪外蘭部眾後而還。不久,諾米納與其弟鼐喀達約同努爾哈赤會攻巴爾達城,努爾哈赤深知機會來了,便佯許盟約。戰前,努爾哈赤請諾米納先攻,米納不從。這時,努爾哈赤便使用預定之計,輕而易舉地除掉了諾米納。
萬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李岱駐守的兆佳城(今遼寧新賓下營子趙家村)發動攻擊,取勝並生擒李岱。萬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爾哈赤在對蘇克蘇滸部、董鄂部取得勝利之後,又劍指蘇克蘇滸部左鄰之哲陳部。努爾哈赤以披甲兵二十五、士卒五十攻打哲陳部界凡城,但因對手準備充分,努爾哈赤無所斬獲。當回師至界凡南部太蘭岡之時,界凡、薩爾滸、東佳、巴爾達四城之主率四百追兵趕來。瑪爾墩城之戰的敗軍之將、界凡城主訥申、巴穆尼等率先逼近,努爾哈赤單騎回馬迎敵。訥申將努爾哈赤馬鞭斬斷,努爾哈赤回馬揮刀砍中訥申後背,將其劈為兩段,又回身一箭擊斃巴穆尼。追兵見主帥陣亡,呆立一旁。努爾哈赤親自殿後,用疑兵之計與其部屬七人將身體隱蔽,貌似有伏兵一樣僅露頭盔。對方失去主帥,軍心不穩,又擔心有伏兵,因此不敢再追。四月,努爾哈赤再率綿甲兵五十、鐵甲兵三十征哲陳部,途中遇界凡等五城聯軍八百。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努爾哈赤的五祖包朗阿之孫札親和桑古里卸下身上的鎧甲,交給別人,準備逃跑。努爾哈赤怒斥二人後,與其弟穆爾哈齊、近侍顏布祿,兀凌噶四人射殺敵軍二十餘人。敵軍雖眾,但畏於努爾哈赤一方之勇猛,士氣大衰,紛紛潰逃。努爾哈赤追至吉林崖,大獲全勝。
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萬曆十四年(1586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城,該城在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後被稱為佛阿拉,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再攻哲陳部山寨,殺寨主阿爾太,又派額亦都攻打巴爾達城。至渾河,河水因漲潮無法淌過,額亦都以繩將士兵相互連接,魚貫而渡。渡河後,額亦都夜襲巴爾達城,守軍沒有防備倉促應戰,額亦都則率領士兵奮勇登城。額亦都身中創傷五十多處,依然不退,最後一鼓作氣攻克巴爾達城。額亦都因此戰獲賜「巴圖魯」勇號。隨後努爾哈赤領兵攻打洞城,城主扎海投降。至此,哲陳部完全被努爾哈赤吞併。
萬曆十六年(1588年)九月,蘇完部長索爾果、董鄂部長何和禮、雅爾古部長扈爾漢率三部軍民歸附努爾哈赤,使其聲勢大震。努爾哈赤厚待來投之諸部首領,以索爾果之子費英東為一等大臣、將長女許配給何和禮、並收扈爾漢為養子,賜姓覺羅。後來,費英東、何和禮、扈爾漢與努爾哈赤剛剛起兵之時的麾下猛將額亦都、安費揚古並稱「五大臣」,成為努爾哈赤政權中的中流砥柱。其後,努爾哈赤再戰兆佳城,斬城主寧古親章京。同年,努爾哈赤攻克完顏(王甲)城,消滅了建州女真的最後一個對手完顏部。經過5年的征戰,努爾哈赤相繼征服建州5部。
統一女真
主詞條:古勒山之戰
從萬曆十九年(1591年)正月開始,努爾哈赤揮師東向,攻取鴨綠江路。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末,相繼征服珠舍里路和訥殷路,將長白山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進而,他出兵奪取東海部。由於努爾哈赤於萬曆十五年(1588年)六月正式頒定國政,自稱「淑勒貝勒」。之後引起海西女真的不滿。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正當努爾哈赤率兵東向,征討長白山各部的時候,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布寨聯合烏拉、輝發、哈達及蒙古科爾沁等九部向建州發動進攻。雙方戰於古勒山。努爾哈赤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大敗九部聯軍,陣斬布寨,生擒烏拉部首領布占泰,從而為其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由于海西勢力強大,難以迅速征服,努爾哈赤遂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在與明廷深示臣服,與朝鮮、蒙古表示友善的同時,重點拉攏勢力較強的葉赫、烏拉二部。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七月,努爾哈赤送回布占泰,支持布占泰為烏拉首領,又娶其妹為妻。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又與葉赫首領布楊古、錦台失聯姻,椎牛刑馬為盟,逐步孤立了哈達部和輝發部。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努爾哈赤以背盟為由,滅掉哈達部,擒殺猛格孛羅。同年,努爾哈赤採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海西女真的削弱,使努爾哈赤得以全力進攻東海部。從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至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爾哈赤連續進兵東海,相繼征服渥集部的瑚葉路、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雅蘭、烏爾古宸、木倫、西林等路,攻占渥集部東額赫庫倫城。東海庫爾喀部亦紛紛歸附。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去北京向明朝朝貢。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東海女真瓦爾喀部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前來拜見努爾哈赤,述說其部在投奔烏拉後,屢次遭到布占泰的羞辱,希望可以歸附建州。於是,努爾哈赤命令舒爾哈齊、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費英東、扈爾漢、揚古利三員大將率三千兵馬即刻趕至蜚悠城收服部眾。布占泰聞訊後,派其叔博克多率軍一萬餘兵馬前往截擊。舒爾哈齊因與布占泰之姻親關係,同部將常書、納齊布止步于山上,按兵觀望。當時大雪紛飛,扈爾漢、揚古利分兵保護投奔之部民後,率二百兵與烏拉軍先鋒在烏碣岩展開激戰。隨後褚英、代善各率兵五百從兩翼夾擊,烏拉軍大敗,代善陣斬烏拉主將博克多父子,副將常柱父子和胡里布兵敗被俘。此役,建州軍斬殺烏拉軍三千餘眾,得馬匹五千餘、甲三千餘,獲得大勝。烏碣岩之戰進一步地削弱了烏拉的實力,而且也打通了建州通往烏蘇里江流域以及黑龍江中下游之路,對後來招撫野人女真起到了作用。不久,褚英、代善等率五千兵再克烏拉之宜罕山城。萬曆四十年(1612年)九月,布占泰聯合蒙古科爾沁部率兵攻打建州所屬的虎爾哈路。同年十二月,努爾哈赤率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親征烏拉,建州兵沿烏拉河南下,連克河西六城後,兵臨烏拉城下。努爾哈赤命令建州軍攻烏拉城北門,焚其糧,毀其城門。布占泰見勢不妙,再度乞和。他乘獨木舟至烏拉河中游向努爾哈赤叩首請罪、請求寬恕。努爾哈赤在痛斥布占泰的種種罪狀後撤軍返回建州。努爾哈赤返回後,布占泰將怒火轉移到了其兩位妻子,努爾哈赤之女穆庫什和努爾哈赤侄女額實泰等身上。布占泰曾以箭射向穆庫什,隨後又將她們囚禁。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努爾哈赤以背盟、囚妻、送人質於葉赫等理由,率代善、侄阿敏、大將費英東、額亦都、安費揚古、何和禮、扈爾漢等三萬大軍再征烏拉。建州軍勢如破竹,連下三城。對布占泰不滿的貴族、烏拉孤立無援之部民均望風而降。布占泰率軍三萬駐守伏爾哈城,決定與努爾哈赤決戰。雙方廝殺,烏拉大敗,兵馬十損六七。建州軍一鼓作氣直奔烏拉城,布占泰令次子達拉穆率兵防守。這時安費揚古一面用雲梯攻城、一面命士兵拿出準備好的土包拋向烏拉城下,不久即與城牆高度平齊,建州軍登城而入。努爾哈赤坐在西門城樓上,兩旁豎起建州旗幟。布占泰大勢已去,麾下之兵已不滿百,見到建州旗幟奪路而逃。途中又被代善截擊,布占泰僅以身免,單騎投葉赫而去。建州攻占烏拉城,烏拉滅亡。努爾哈赤在烏拉停留十天,將包括布占泰諸子在內的眾烏拉降民編成萬戶一同帶回建州。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在吞併哈達、輝發的基礎上再滅烏拉,烏拉貝勒布占泰單騎脫逃至葉赫。努爾哈赤三次向葉赫索要布占泰,均遭到拒絕。九月,努爾哈赤率領四萬大軍攻打葉赫。建州軍連克吉當阿、兀蘇、呀哈、黑兒蘇等大小城寨十九座,直逼葉赫東西二城。葉赫遂向明朝求援,明朝派游擊馬時楠、周大歧領兵千人帶火器進駐葉赫。努爾哈赤見葉赫有備,於是焚其廬舍,攜帶降民返回建州。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葉赫布揚古貝勒把東哥許配給蒙古暖免的兒子蟒古兒大,並捕捉建州六人。七月,努爾哈赤乘葉赫老女與蒙古成婚之機,發兵三千,屯駐南關舊地,準備一舉蕩平葉赫,由於明廷的再次干涉,努爾哈赤只好暫時息兵。
建國稱汗
隨着勢力的逐漸擴大,努爾哈赤的名號亦逐步從「聰睿貝勒」發展至「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再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再到喀爾喀蒙古上尊號「昆都倫汗」。而明朝對努爾哈赤的野心渾然不查,甚至在1615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的前一年,薊遼總督還向朝廷奏稱其「唯命是從」。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生死決戰
主詞條:薩爾滸之戰
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二萬向明朝發起進攻。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後金軍所攻占。後金軍襲占撫順、清河後,曾打算進攻瀋陽、遼陽,但因力量不足,翼側受到葉赫部的威脅,同時探知明王朝已決定增援遼東,便於九月主動撤退。
撫順等地接連失陷,讓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但由於缺兵缺餉,不能立即行動,遂加派餉銀200萬兩,並從川、甘、浙、閩等省抽調兵力,增援遼東,又通知朝鮮、葉赫出兵策應。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援軍雖大部到達瀋陽地區,但糧餉未備,士卒逃亡,將帥互相掣肘。
天命四年(1619年)正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進攻葉赫部,得到二十多個寨子。聽說有明朝的軍隊來了,這才回去。明朝的楊鎬派遣使者去後金商議罷兵,努爾哈赤回覆書信拒絕。二月,明抵達遼東的援軍8萬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朝鮮軍隊一萬多人,共約10萬,號稱20萬(一說47萬)。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於是楊鎬坐鎮瀋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
努爾哈赤在攻破撫順、清河之後,鑑於同明軍交戰路途遙遠,需要在與明遼東都司交界處設一前進基地,以備牧馬歇兵,於是在吉林崖(今遼寧撫順市東)築城屯兵,加強防禦設施,派兵守衛,以扼制明軍西來之路。
四路明軍出動之前,作戰企圖即為後金偵知。努爾哈赤探知明軍行動後,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於是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10萬兵力集結於都城附近,準備迎戰。
二月二十九日,後金軍發現明朝劉綎軍先頭部隊自寬甸北上,杜松率領明軍主力已出撫順關東進,但進展過速,孤立突出。努爾哈赤接到奏報以後,決定以原在赫圖阿拉南駐防的500兵馬遲滯劉綎,乘其他幾路明軍進展遲緩之機,集中八旗兵力,迎擊杜松軍。三月初一,杜松軍突出冒進,已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分兵為二,以主力駐薩爾滸附近,自率萬人進攻吉林崖。努爾哈赤看到杜松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一面派兵增援吉林崖,一面親率六旗兵4.5萬人進攻薩爾滸的杜松軍。次日,兩軍交戰,明西路軍全軍覆沒。努爾哈赤在殲滅杜松軍後,即將八旗主力轉鋒北上,去尚間崖方向迎擊馬林軍,明北路軍除主將馬林率數騎逃回開原外,全軍覆沒。正在路上準備支援潘宗顏部的葉赫貝勒金台石、布揚古聽聞明軍大敗,大驚,撤回葉赫。
劉綎所率的南路軍因山路崎嶇,行動困難,未能按期進至赫圖阿拉。
因不知西路、北路已經失利,仍按原定計劃向北開進。努爾哈赤擊敗馬林軍後,立即移兵南下,迎擊明南路軍。三月初三,為全殲南路軍,努爾哈赤採取誘其速進,設伏聚殲的打法,事先以主力在阿布達里崗(赫圖阿拉南)布置埋伏,另以少數士兵冒充明軍,穿着明軍衣甲,打着明軍旗號,持着杜松令箭,詐稱杜松軍已迫近赫圖阿拉,要劉綎速進。劉綎信以為真,立即下令輕裝急進。三月初四,明軍東路劉鋌軍從寬奠出發時,後金東邊的人民都躲避到深山老林中去了。劉鋌率軍一路上攻占山寨,將瘸子、瞎子等不能動的人殺死,一路向前進軍。劉綎先頭部隊進至阿布達里崗時,遭到伏擊,兵敗身死。努爾哈赤乘勝擊敗其後續部隊。 楊鎬坐鎮瀋陽,掌握着一支機動兵力,對三路明軍未作任何策應。及至杜松、馬林兩軍戰敗後,才在三月初五,慌忙調李如柏軍回師。李如柏軍行動遲緩,僅至虎攔崗(在清河堡東)。當接到撤退命令時被後金哨探發現,後金哨探在山上鳴螺發出衝擊信號,大聲呼噪。李如柏軍以為是後金主力發起進攻,驚恐潰逃,自相踐踏,死傷千餘人。 [14] 朝鮮軍隊元帥姜弘立率領剩餘的五千兵下山來投降,後金設宴款待他們之後,將他們釋放回國,並且修書給朝鮮國主光海君。
之後,努爾哈赤智取開原和鐵嶺,使明朝在遼東地區失去了御守後金西去的屏蔽 [16] 。經過數次大戰,使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實力受到毀滅性打擊,葉赫部由此勢成孤立。同年八月,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圍困葉赫部東西二城,一舉攻克,殺葉赫首領金台石、布揚古,消滅葉赫部。
席捲遼瀋
主詞條:廣寧之戰
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
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市)。緊接着後金連陷義州、錦州、大凌河等遼西四十餘城堡。熊廷弼、王化貞率明軍殘部與數十萬流民往山海關而去。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在統治遼東期間,多次在征戰中進行血腥殺戮。
遺恨而終
主詞條:寧遠之戰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發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兵退盛京(瀋陽)。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明將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回師盛京。五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出城迎接前來瀋陽的科爾沁部奧巴貝勒。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病勢轉危,遂決定乘船順太子河返回瀋陽,八月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而下,病死於靉[ài]福陵隆恩門雞堡(今瀋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終年68歲。努爾哈赤葬於瀋陽福陵(今瀋陽東陵),廟號「太祖」。
參考文獻
- ↑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中國戰略網[引用日期2013-12-07]
- ↑ 《清史稿》: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姓愛新覺羅氏,諱努爾哈齊。其先蓋金遺部。始祖布庫里雍順,母曰佛庫倫,相傳感朱果而孕。稍長,定三姓之亂,眾奉為貝勒,居長白山東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號其部族曰滿洲。滿洲自此始。元於其地置軍民萬戶府,明初置建州衛。
- ↑ 《略陳台銃事宜並申愚見疏》(天啟元年)古之遠器不過弓矢,五代以來變為石炮,勝國以後變為火器,每變而愈於猛烈,則火器者今之時務也。遼左再敗之後,賊則昔無今有,有而且多;我則昔多今少,少而且劣。我雖舊有,用之甚拙;賊雖創有,用之甚工。如近攻遼陽東門,賊來止有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已。夫假銃誘敵,近而後發,則勢險節短,此用器要術,臣嘗密與諸將吏言之,不謂賊已暗和。若我兵初見敵塵便已發銃,無一中者,敵近則委而去之。兩者巧拙何如也?此彼己之情也。故臣料敵:今攻城必不原用雲梯、鈎杆諸物,必先置大銃於數十百步外,專打城堵,城堵既壞,人難佇立,諸技莫展,然後以攻具乘之。臣不知今之言守者,將何以應之?賊今野戰亦不用弓矢遠射,騎兵衝突,必先置小大火器於前行,擡營而來,度不中不發,如遼陽之法用之。臣不知今之言戰者,又將何以應之?此自今以後守戰之時務也,亦彼己之情也。
- ↑ 努爾哈赤簡介. MBA智庫百科. [2019-2-1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