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蜀永 (历史学家)
刘蜀永 |
---|
国籍 中国 籍贯 河北定州人 出生 1941年1月 性质 历史学家
|
刘蜀永(1941年1月-),河北定州人[1],硕士研究生时师从研究晚清列强在华权益权威余绳武和刘存宽,1982年毕业时正值中英谈判香港前途,遂与指导老师一同改治香港史,出版多部香港通史著作。[1]一般认为刘蜀永和他老师的香港史观属于中国国家本位史观,刘蜀永亦表同意。[2][3]
今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大学内地校友联谊社常务理事兼秘书长[4]。
目录
简介
原籍河北定州清风店西只东村人,抗日战争期间1941年生于四川省永川县(今重庆市永川区),先在重庆市菜园坝小学就读,后来回到祖籍地转学至河北保定市永华北路小学[1]。1953年—1960年,刘蜀永在保定市第二中学升学,其间曾在河北北京中学就读一个学年[1]。1966年,刘蜀永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毕业,当时修读俄罗斯语。文革不久后,于1968年—1979年,刘蜀永在秦皇岛市第七中学和秦皇岛市第四中学任教。1982年,刘蜀永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完成历史学硕士学位,指导老师为余绳武、刘存宽。同年,转到近代史研究所,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担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副主任及香港史“香港中产阶级现状研究”课题负责人(2003年—2004年)。1982至2001年,刘蜀永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香港大学内地校友联谊社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职[4][1]。2005年9月至今,刘蜀永担任香港岭南大学及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荣誉教授、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香港通志》副主编等职[1]。
刘蜀永与香港
刘蜀永于大学时修读的原是俄语,及后经历文化大革命过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蜀永改为研究中外关系。至1983年,中国与英国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刘蜀永得悉英方坚持的原则为关于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具效力,于是刘蜀永毅然放弃本来的研究方向,改为跟随其老师余绳武与刘存宽从事香港史方面的研究,及后更成为香港史课题之负责人。此后,刘蜀永花了十年光阴改善英语能力,其钻研大量史料将一些西方学耆对香港史的研究纠正,如他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节目中分析1841年的《穿鼻草约》当时并未正式签署,英方对华全权代表义律只于1月21日单方面公布了这项草约,因当时的钦差大臣琦善未得到道光皇帝关于割让土地的谕令,故不敢签字[1]。
刘蜀永又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香港沧桑》、《香港百年》、《香港百题》、亚洲电视历史纪录片《解密百年香港》、深圳地方志办公室制作的电视专题片《百年中英街》等的节目顾问[5],电影专题片《中国香港:1997》顾问,全国香港知识竞赛总决赛顾问和评委,《光明日报》、《今日中国》杂志之〈香港史话〉专栏撰稿人,大型图片展《香港的历史与发展》的策划人和撰稿人[1]。自1985年起,刘蜀永便一直发表香港相关的大量著作与论文至今。
在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的时刻,刘蜀永获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之香港回归72小时特别报导的嘉宾主持,与主持人徐俐一起进行现场直播[1]。
刘蜀永与澳门
1999年,澳门正值政权移交,当时《中华百年史话》的编委会邀请为刘蜀永《澳门史话》一书审稿,在此机缘际遇下刘蜀永开始投入澳门的研究。刘蜀永再一次应邀为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澳门历史与发展》大型图片展担任策划,并参与《澳门历史与社会发展》一书的构思与修订。在学说上,刘蜀永又与邓开颂教授联名撰文,驳回“澳门回归洗雪了葡萄牙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400多年的耻辱”之说法并不准确,他指出葡萄牙人在澳门有400多年之历史,然而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一直能够在澳门行使其主权。
修订史事
研究香港史三十多年的刘蜀永教授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认同谘询稿提出的通过香港史认识中国史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出课程须精心选择与中国历史相关的香港重要史事。他就课程和课节提出多项具体建议,包括加一节课讲“香港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将“共和国时期的香港”改为“香港的回归”,叙述东江水供港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央政府包括周恩来总理对香港雪中送炭的实况。
刘蜀永是岭南大学荣誉教授,近年参与编修香港地方志。谈到谘询中的初中中史课程,他认为通过香港史认识中国史是很好的课程设置。“通过香港史认识中国史,会使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容易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如何把构想实践,刘蜀永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在隋唐时期讲到海上丝路,建议突显屯门地位的重要。清朝部分,则建议一节课讲“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以突显香港特色。
增香港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谈到香港与内地的密切关系,刘蜀永建议在“改革开放政策”部分,加一节“香港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因为香港对国家的改革开放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也极大促进了香港的繁荣。而“共和国时期的香港”则建议改为“香港的回归”,并应包括东江水供港等内容。
刘蜀永解释,现在香港人每天喝的水大部分是东江水,但很多人并不清楚东江水的由来,“香港个别学人甚至说东江水是共产党‘锢身锁命’控制香港的手段。”
周恩来雪中送炭解港水荒
事情的真相是,1963年香港出现六十年来最严重的水荒,香港政府宣布限制用水,每隔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时。中华总商会和工联会曾多次向广东省反映香港水荒的严重情况。为长远解决香港的用水困难,周恩来总理下令修筑东江─深圳供水工程。1964年,在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的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从援外资金中拨款3584万元,确保了第一期工程的顺利进行。
刘蜀永说:“周恩来仅要求收回工程成本,当时每吨水收费仅人民币一角钱。周总理还要求供水谈判和政治谈判分开处理。这种关心香港民生和发展雪中送炭的善举却被人抹黑为控制香港的手段!”他强调,需要通过历史教育,让年轻一代了解真实情况。[6]
作品
书作
- 《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50千字,中国旅游出版社,1982年、1986年。
- 《香港历史杂谈》,117千字,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 《一枝一叶总关情》(主编),香港大学出版社,1993年、1999年,为香港大学国内校友为庆祝母校80周年撰写的文集。
- 《十九世纪的香港》(合著),332千字,北京中华书局、香港麒麟书业公司,1994年,获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 《二十世纪的香港》(合著),310千字,香港麒麟书业公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 《香港历史资料选评—割占九龙》,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
- 《香港的历史》,127千字, 新华出版社,1996年。
- 《An Outline History of Hong Kong》(《香港历史概要》),170千字, 外文出版社,1997年1月。
- 《香港》(历史部分撰稿人),新华通讯社、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
- 《香港的历史与发展》大型图片集(撰稿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 《简明香港史》(合著),290千字,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
- 《香港历史图说》,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8年1月。
- 《香港史话》(《百年中国史话》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7]。
- 《揭开淇澳历史之谜: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硏究文集》(与杨水生合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 《二十世纪的香港经济》(主编),香港三联书店,2004年。
- 《〈新安县志〉香港史料选》(合编),和平图书有限公司,2007年。
- 《香港历史问题资料选评》(与刘存宽、余绳武合著),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
- 《侯宝璋家族史》(合著),和平图书有限公司,2009年。
- 《刘蜀永香港史文集》,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1月[8]。
- 《香港地区史研究之四——屯门》(与刘智鹏、黄君健、沈威智合著),香港三联书店,2012年7月。
译著
- 《英国殖民部档案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6千字,《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8辑。
编纂
- 《建国以来近代中外关系史主要论著索引》(合编),43千字,《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 《一枝一叶总关情》(主编、合著),267千字,香港大学出版社,1993年。
- 《香港历史问题资料选评——割占九龙》,103千字,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
- 〈勘建九龙城炮台文牍选〉,24千字,《近代史资料》总第74号。
- 〈璞鼎查中文告示一则〉,2千字《近代史资料》总第77号。
论文
- 〈关于孙中山与越飞会谈时间的探讨〉,5千字,《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 〈俄英对关内外铁路及山海关的争夺〉, 9千字,《山东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 〈秦皇岛地名考〉(合著),4.5千字,《地名知识》,1981年第3期。
- 〈羌钟铭——我国目前最早和唯一记载长城历史的金文〉(合著),3千字,《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 〈沙俄与币制实业借款〉,5千字,《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3期。
- 〈沙俄与在华国际银行团〉,21千字,《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
- 〈香港地名考析〉,4千字,《百科知识》,1985年第4期。
- 〈欧洲中心主义与世界史分期〉,11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 〈天地会攻占九龙寨城史实考订〉,3千字,《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 〈近代史外关系史研究刍议〉,3千字,《史学情报》,1988年第2期。
- 〈九龙半岛、九龙巡检司、九龙城史事考略〉,14千字,《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
- 〈19世纪香港主要英文报刊〉,7千字,《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7辑。
- 〈近代中外关系史〉,5千字,《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
- 〈19世纪香港西式学校历史评价〉,13千字,《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 〈有关何启生平的两点辨正〉,1千字,《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
- 〈从香港史看西方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5千字,《史学集刊》,1991年第2期。
- 〈《资政新篇》与香港〉,5千字,《浙江学刊》,1991年第2期。
- 〈香港与辛亥革命运动〉,32千字,《辛亥革命在各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
- 〈近代中外关系史〉,8千字,《1992年中国历史学年鉴》。
-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地区〉,12千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3年》,第3—4期。
- 〈九龙城问题始末〉,19千字,《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6期。
- 〈英国对香港的政策与中国的态度(1948—1952年) 〉,18千字,《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 〈香港:150年来政治经济发展概况〉,14千字,《世界史研究年刊》。
- 〈英占以前的香港岛并非不毛之地〉,15千字,《国际商报》1996年7月3日,获外经贸部迎香港回归征文一等奖。
- 〈Hong kong : A Survey of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150 Years〉(《香港:150年来政治经济发展概况》),14千字,《中国季刊》第131期1997年9月。
- 〈1949年以前中国政府收复香港的尝试〉,23千字,《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 〈鸦片战争前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探析〉,《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学术评论及书评
- 〈建国以来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合著),19千字,《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3期。
- 〈建立史论学的必要性及初步设想〉,5千字,《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
- 〈要严肃地对待编史工作——评《香港问题始末》〉,2.5千字,《史学情报》,1988年第2期。
- 〈建国后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概述(1949—1988) 〉,20千字,《史学集刊》1989年第3期。
- 〈余绳武与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3千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第5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20千字,《九州学刊》第3卷第4期。
- 〈近代中外关系史〉,6千字,《中国历史学年鉴》1991年。
- 〈近十年香港史研究〉,8千字,《1993年中国历史学年鉴》。
- 〈中国内地学者的香港史研究〉,《史苑》第九期,2005年5月。
影片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傅旭. 学者的历史责任感——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蜀永. 南开大学外文系英专1965届及各届校友纪念网站:校友之窗,部份载自1999年12月28日之《人民日报》.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王菡. 香港故事:一场浮出水面的记忆之争(下). 端传媒. 2016-03-10.
- ↑ 香港浸会大学第三十六届历史学会内阁“梓传”. 拒绝被“拨乱反正”的历史观,香港的故事要由香港人来说. 关键评论网. 2014-11-18.
- ↑ 4.0 4.1 本所同仁:刘蜀永. 近代中国研究. 2011年3月10日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节目顾问. 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 [201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4).
- ↑ 刘蜀永:从香港史认识中国史,大公网,2017-11-11
- ↑ 香港史话. Google 图书. [2012-11-08].
- ↑ 刘蜀永香港史文集. 中华书局. [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