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劉蜀永 (歷史學家)

劉蜀永


國籍    中國

籍貫    河北定州人

出生    1941年1月

性質    歷史學家

劉蜀永(1941年1月),河北定州[1],碩士研究生時師從研究晚清列強在華權益權威余繩武劉存寬,1982年畢業時正值中英談判香港前途,遂與指導老師一同改治香港史,出版多部香港通史著作。[1]一般認為劉蜀永和他老師的香港史觀屬於中國國家本位史觀,劉蜀永亦表同意。[2][3]

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大學內地校友聯誼社常務理事兼秘書長[4]

目录

簡介

原籍河北定州清風店西只東村人,抗日戰爭期間1941年生於四川省永川縣(今重慶市永川區),先在重慶市菜園壩小學就讀,後來回到祖籍地轉學至河北保定市永華北路小學[1]。1953年—1960年,劉蜀永在保定市第二中學升學,其間曾在河北北京中學就讀一個學年[1]。1966年,劉蜀永在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畢業,當時修讀俄羅斯語文革不久後,於1968年—1979年,劉蜀永在秦皇島市第七中學秦皇島市第四中學任教。1982年,劉蜀永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完成歷史學碩士學位,指導老師為余繩武劉存寬。同年,轉到近代史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並擔任中外關係史研究室副主任及香港史「香港中產階級現狀研究」課題負責人(2003年—2004年)。1982至2001年,劉蜀永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香港大學內地校友聯誼社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等職[4][1]。2005年9月至今,劉蜀永擔任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榮譽教授、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香港通志》副主編等職[1]

劉蜀永與香港

劉蜀永於大學時修讀的原是俄語,及後經歷文化大革命過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劉蜀永改為研究中外關係。至1983年,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劉蜀永得悉英方堅持的原則為關於香港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仍然具效力,於是劉蜀永毅然放棄本來的研究方向,改為跟隨其老師余繩武劉存寬從事香港史方面的研究,及後更成為香港史課題之負責人。此後,劉蜀永花了十年光陰改善英語能力,其鑽研大量史料將一些西方學耆對香港史的研究糾正,如他曾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和《新聞30分》節目中分析1841年的《穿鼻草約》當時並未正式簽署,英方對華全權代表義律只於1月21日單方面公佈了這項草約,因當時的欽差大臣琦善未得到道光皇帝關於割讓土地的諭令,故不敢簽字[1]

劉蜀永又曾擔任中央電視台大型專題片《香港滄桑》、《香港百年》、《香港百題》、亞洲電視歷史紀錄片《解密百年香港》、深圳地方志辦公室製作的電視專題片《百年中英街》等的節目顧問[5],電影專題片《中國香港:1997》顧問,全國香港知識競賽總決賽顧問和評委,《光明日報》、《今日中國》雜誌之〈香港史話〉專欄撰稿人,大型圖片展《香港的歷史與發展》的策劃人和撰稿人[1]。自1985年起,劉蜀永便一直發表香港相關的大量著作與論文至今。

在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的時刻,劉蜀永獲邀擔任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之香港回歸72小時特別報導的嘉賓主持,與主持人徐俐一起進行現場直播[1]

劉蜀永與澳門

1999年,澳門正值政權移交,當時《中華百年史話》的編委會邀請為劉蜀永《澳門史話》一書審稿,在此機緣際遇下劉蜀永開始投入澳門的研究。劉蜀永再一次應邀為新華通訊社主辦的《澳門歷史與發展》大型圖片展擔任策劃,並參與《澳門歷史與社會發展》一書的構思與修訂。在學說上,劉蜀永又與鄧開頌教授聯名撰文,駁回「澳門回歸洗雪了葡萄牙在澳門實行殖民統治400多年的恥辱」之說法並不準確,他指出葡萄牙人在澳門有400多年之歷史,然而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一直能夠在澳門行使其主權。

修訂史事

研究香港史三十多年的劉蜀永教授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認同諮詢稿提出的通過香港史認識中國史的學習目標,同時指出課程須精心選擇與中國歷史相關的香港重要史事。他就課程和課節提出多項具體建議,包括加一節課講「香港與國家的改革開放」,將「共和國時期的香港」改為「香港的回歸」,敘述東江水供港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中央政府包括周恩來總理對香港雪中送炭的實況。

劉蜀永是嶺南大學榮譽教授,近年參與編修香港地方志。談到諮詢中的初中中史課程,他認為通過香港史認識中國史是很好的課程設置。「通過香港史認識中國史,會使學生感到更親切,更容易增強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如何把構想實踐,劉蜀永提出了具體建議,包括在隋唐時期講到海上絲路,建議突顯屯門地位的重要。清朝部分,則建議一節課講「香港與中西文化交流」,以突顯香港特色。

增香港對改革開放的貢獻

談到香港與內地的密切關係,劉蜀永建議在「改革開放政策」部分,加一節「香港與國家的改革開放」。因為香港對國家的改革開放貢獻巨大,改革開放也極大促進了香港的繁榮。而「共和國時期的香港」則建議改為「香港的回歸」,並應包括東江水供港等內容。

劉蜀永解釋,現在香港人每天喝的水大部分是東江水,但很多人並不清楚東江水的由來,「香港個別學人甚至說東江水是共產黨『錮身鎖命』控制香港的手段。」

周恩來雪中送炭解港水荒

事情的真相是,1963年香港出現六十年來最嚴重的水荒,香港政府宣布限制用水,每隔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中華總商會和工聯會曾多次向廣東省反映香港水荒的嚴重情況。為長遠解決香港的用水困難,周恩來總理下令修築東江─深圳供水工程。1964年,在國家遭受自然災害、經濟十分困難的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從援外資金中撥款3584萬元,確保了第一期工程的順利進行。

劉蜀永說:「周恩來僅要求收回工程成本,當時每噸水收費僅人民幣一角錢。周總理還要求供水談判和政治談判分開處理。這種關心香港民生和發展雪中送炭的善舉卻被人抹黑為控制香港的手段!」他強調,需要通過歷史教育,讓年輕一代了解真實情況。[6]

作品

書作

  1. 《山海關、秦皇島、北戴河》,50千字,中國旅遊出版社,1982年、1986年。
  2. 《香港歷史雜談》,117千字,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一枝一葉總關情》(主編),香港大學出版社,1993年、1999年,為香港大學國內校友為慶祝母校80週年撰寫的文集。
  4. 《十九世紀的香港》(合著),332千字,北京中華書局香港麒麟書業公司,1994年,獲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
  5. 《二十世紀的香港》(合著),310千字,香港麒麟書業公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6. 《香港歷史資料選評—割佔九龍》,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
  7. 《香港的歷史》,127千字, 新華出版社,1996年。
  8. 《An Outline History of Hong Kong》(《香港歷史概要》),170千字, 外文出版社,1997年1月。
  9. 《香港》(歷史部分撰稿人),新華通訊社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1997年。
  10. 《香港的歷史與發展》大型圖片集(撰稿人),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11. 《簡明香港史》(合著),290千字,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12. 《香港歷史圖說》,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年1月。
  13. 《香港史話》(《百年中國史話》叢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7]
  14. 《揭開淇澳歷史之謎: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鬥爭硏究文集》(與楊水生合著),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15. 《二十世紀的香港經濟》(主編),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16. 《〈新安縣誌〉香港史料選》(合編),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17. 《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與劉存寬余繩武合著),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18. 《侯寳璋家族史》(合著),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19. 《劉蜀永香港史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1月[8]
  20. 《香港地區史研究之四——屯門》(與劉智鵬黃君健沈威智合著),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7月。

譯著

  1. 《英國殖民部檔案中有關辛亥革命的資料》,6千字,《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18輯。

編纂

  1. 《建國以來近代中外關係史主要論著索引》(合編),43千字,《近代中國對外關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一枝一葉總關情》(主編、合著),267千字,香港大學出版社,1993年。
  3. 《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割佔九龍》,103千字,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
  4. 〈勘建九龍城炮台文牘選〉,24千字,《近代史資料》總第74號。
  5. 〈璞鼎查中文告示一則〉,2千字《近代史資料》總第77號。

論文

  1. 〈關於孫中山與越飛會談時間的探討〉,5千字,《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2. 〈俄英對關內外鐵路及山海關的爭奪〉, 9千字,《山東師院學報》,1980年第4期。
  3. 〈秦皇島地名考〉(合著),4.5千字,《地名知識》,1981年第3期。
  4. 〈羌鐘銘——我國目前最早和唯一記載長城歷史的金文〉(合著),3千字,《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2期。
  5. 〈沙俄與幣制實業借款〉,5千字,《學習與思考》,1982年第3期。
  6. 〈沙俄與在華國際銀行團〉,21千字,《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
  7. 〈香港地名考析〉,4千字,《百科知識》,1985年第4期。
  8. 〈歐洲中心主義與世界史分期〉,11千字,《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3期。
  9. 〈天地會攻佔九龍寨城史實考訂〉,3千字,《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0. 〈近代史外關係史研究芻議〉,3千字,《史學情報》,1988年第2期。
  11. 〈九龍半島、九龍巡檢司、九龍城史事考略〉,14千字,《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
  12. 〈19世紀香港主要英文報刊〉,7千字,《新聞研究資料》,總第47輯。
  13. 〈近代中外關係史〉,5千字,《當代中國社會科學手冊》。
  14. 〈19世紀香港西式學校歷史評價〉,13千字,《歷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5. 〈有關何啟生平的兩點辨正〉,1千字,《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
  16. 〈從香港史看西方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15千字,《史學集刊》,1991年第2期。
  17. 〈《資政新篇》與香港〉,5千字,《浙江學刊》,1991年第2期。
  18. 〈香港與辛亥革命運動〉,32千字,《辛亥革命在各地》,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
  19. 〈近代中外關係史〉,8千字,《1992年中國歷史學年鑑》。
  20. 〈鴉片戰爭前的香港地區〉,12千字,《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報告1993年》,第3—4期。
  21. 〈九龍城問題始末〉,19千字,《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6期。
  22. 〈英國對香港的政策與中國的態度(1948—1952年) 〉,18千字,《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23. 〈香港:150年來政治經濟發展概況〉,14千字,《世界史研究年刊》。
  24. 〈英佔以前的香港島並非不毛之地〉,15千字,《國際商報》1996年7月3日,獲外經貿部迎香港回歸徵文一等獎。
  25. 〈Hong kong : A Survey of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150 Years〉(《香港:150年來政治經濟發展概況》),14千字,《中國季刊》第131期1997年9月。
  26. 〈1949年以前中國政府收復香港的嘗試〉,23千字,《歷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7. 〈鴉片戰爭前淇澳居民反侵略鬥爭探析〉,《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學術評論及書評

  1. 〈建國以來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合著),19千字,《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3期。
  2. 〈建立史論學的必要性及初步設想〉,5千字,《史學史研究》,1986年第2期。
  3. 〈要嚴肅地對待編史工作——評《香港問題始末》〉,2.5千字,《史學情報》,1988年第2期。
  4. 〈建國後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概述(1949—1988) 〉,20千字,《史學集刊》1989年第3期。
  5. 〈余繩武與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3千字,《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9年第5期。
  6.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20千字,《九州學刊》第3卷第4期。
  7. 〈近代中外關係史〉,6千字,《中國歷史學年鑑》1991年。
  8. 〈近十年香港史研究〉,8千字,《1993年中國歷史學年鑑》。
  9. 〈中國內地學者的香港史研究〉,《史苑》第九期,2005年5月。

影片

劉蜀永—《香港史—從遠古到九七》専訪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傅旭. 學者的歷史責任感——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蜀永. 南開大學外文系英專1965屆及各屆校友紀念網站:校友之窗,部份載自1999年12月28日之《人民日報》.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2. 王菡. 香港故事:一場浮出水面的記憶之爭(下). 端傳媒. 2016-03-10. 
  3. 香港浸會大學第三十六屆歷史學會內閣「梓傳」. 拒絕被「撥亂反正」的歷史觀,香港的故事要由香港人來說. 關鍵評論網. 2014-11-18. 
  4. 4.0 4.1 本所同仁:劉蜀永. 近代中國研究. 2011年3月10日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5. 節目顧問. 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201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4). 
  6. 劉蜀永:從香港史認識中國史,大公網,2017-11-11
  7. 香港史話. Google 圖書. [2012-11-08]. 
  8. 劉蜀永香港史文集. 中華書局. [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