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著名詩人,中唐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梦得
出生 772年
逝世 842年
籍贯 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
配偶 薛氏
亲属

父親:劉緒
母親:盧氏
子:劉咸允(字孟郎)、劉同(字侖郎)

目录

簡介

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早年曾學醫. 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週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生平】

家世及早年

關於劉禹錫的祖籍,多有爭議,有說是洛陽人,有說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說是定州人以及中山無極人。據查有關史料,劉禹錫為匈奴後裔,其七世祖劉亮仕於北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東遷嘉興,劉禹錫出生於此地,因此劉禹錫“家本滎上,籍佔洛陽”。關於說其“彭城人”,經查此說,出自白居易、權德輿等人之口。那不過是隨順當時“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裡》)的習俗罷了。因此“劉禹錫彭城人”說法是不確切的。   說劉禹錫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無極人,還得從他七世祖劉亮說起。周漢時期,定州、無極是冀州的屬地,無極同時也是定州的屬地。劉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騎常侍等職,後北魏遷都洛陽,劉亮全家也隨之遷至洛陽。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別集類:“書禹錫本傳,稱為彭城人,蓋舉郡望,實則中山無極人,是編亦名中山集,蓋以是也。”此外清《畿輔通志》及《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和《中國歷史名人辭典》等也都有刊載。經過反複查證和諮詢有關專家,劉禹錫祖籍確認為無極,是有據可依的。 劉禹錫幼年即開始學習寫詩,19歲之前基本上沒有離開過江南。

出仕与改革

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廿二歲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又舉博學宏詞科,授太子校書,三十二歲授監察御史。當時唐朝政府內憂外患不斷,劉禹錫為了實現其政治理想,與柳宗元等參與王叔文「永貞革新集團」,於唐貞元二十一年(805),進行了一場政治革新。 這一年,唐德宗病死,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在皇帝支持下,進行政治革新運動(史稱永貞革新)。劉禹錫與王叔文王侄柳宗元同為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表現出卓越的才幹。

八個人一律降職, 一同被貶為司馬,史稱「八司馬事件」

可惜革新只進行半年,就遭到宦官頭子俱文珍勾結一批附和他的老臣,宣布順宗因為病重不能執政,擁立太子李純即位,號憲宗。革新宣告失敗。 王叔文被賜死,參與改革的官員也受到株連。憲宗下詔書,劉禹錫起初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後改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原來王叔文重用的八個人一律降職,一同被貶為司馬的共有八人,所以史稱「八司馬事件」。

貶官期間>想從佛教深邃的哲理中找到精神慰籍

在貶官期間,在揚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劉禹錫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答謝白居易,再道貶朗州司馬。落魄不自聊,吐詞多諷托幽遠。蠻俗好巫,嘗依騷人之旨。倚其聲作《竹枝詞》十餘篇,武陵溪洞間悉歌之。

劉禹錫沒有公務纏身,有更多的時間讀書為文和游歷山山水水。達期間,他感悟到「視身如傳舍,閱世似東流。」(《宿誠禪師山房題贈》)總想尋覓一條貶謫苦悶的解脫之道。如是他接觸了佛教,想從佛教深邃的哲理中找到精神慰籍。 他在朗州十年寫了近兩百篇詩文,其中不少是宣暢佛法,贊嘆高僧以及富涵禪味及禪境的篇章。其後,他為禪宗六祖大鑒禪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牛頭山第一祖法融大師、楊岐山故乘廣禪師等撰寫的碑文,以及撰寫的《佛衣銘》、《夔州始興寺移鐵像記》、《毗廬遮那佛華藏世界圖贊》、《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記》,均顯現了他受佛法的薰陶,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昇華,心身進入禪的新境界。襌心學苑>劉禹錫廣結佛緣</ref>

不久又被貶為播州刺史

元和九年(815年),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長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劉禹錫在遊覽玄都觀時,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又名《玄都觀桃花》),諷刺時政,招致不滿,不久又被貶為播州刺史。

後經御史中丞裴度以其母年邁為由說情,改授連州刺史。因為思想的極度苦悶,劉禹錫開始將佛法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與僧人多有往來,但並沒有陷入消極的精神狀態中。元和十四年,劉禹錫母親去世,遂回洛陽守喪。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長慶四年,調任和州刺史。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冬卸任,並於次年春返洛陽,再次遊覽玄都觀,作《再游玄都觀》詩,表達對權貴的蔑視與自己決志。

晚年

劉禹錫於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因裴度推薦,兼集賢殿學士。大和三年,改官禮部郎中,仍兼集賢殿學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罷知政事,劉禹錫也被外放,任蘇州刺史。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年)秋,劉禹錫因患足疾,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禹錫素善詩,晚節尤精。不幸坐廢,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與白居易酬复頗多,居易嘗敘其詩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其為名流推重如此。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臨終前寫文章《子劉子自傳》。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湖南常德歷史學者、收藏家週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為了紀念朗州司馬劉禹錫,現專在柳葉湖邊建有“司馬樓”。[1]

紀念館

作者:劉禹錫紀念館坐落在連州中學燕喜山的劉禹錫紀念館,飛檐斗拱,採用硃紅色的支柱,無不透露出中國古典式宮廷建築風格,顯得古色古香。古樸雄偉的紀念館經精心布展後顯得魅力四射:燈光、壁畫、詩詞、銅像等場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種豐富多彩的歷史厚重感。

劉禹錫墓

  • 一代詩豪劉禹錫死後,被葬在了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滎陽市政府在劉禹錫墓的基礎上,耗巨資建設了佔地280多畝的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劉禹錫公園,並免費向市民開放。 劉禹錫墓位於滎陽市城東二十里鋪鄉(今豫龍鎮)狼窩劉村南高地上,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有7.5米,周长约有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故居

自唐代以來,明代、清代都對陋室進行過擴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縣撥款修葺。同年,陋室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50多畝。2008年,安徽和縣斥資千萬元改造劉禹錫陋室銘故居。 劉禹錫寫過一文《陋室銘》就是寫其故居. [2]

文学成就

詩全集

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新唐書·藝文志》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蒐集遺佚,輯為《外集》10卷,但仍有遺漏。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董□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陸游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於這個系統。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集成》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劉禹錫的生平事蹟,見於新、舊《唐書》本傳,唐韋絢編《劉賓客嘉話錄》(一稱《劉公嘉話錄》),記錄了劉禹錫晚年有關創作、學問等方面的談話,頗具資料價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流傳不廣。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集成》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劉禹錫的生平事蹟,見於新、舊《唐書》本傳,唐韋絢編《劉賓客嘉話錄》(一稱《劉公嘉話錄》),記錄了劉禹錫晚年有關創作、學問等方面的談話,頗具資料價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流傳不廣。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集成》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劉禹錫的生平事蹟,見於新、舊《唐書》本傳,唐韋絢編《劉賓客嘉話錄》(一稱《劉公嘉話錄》),記錄了劉禹錫晚年有關創作、學問等方面的談話,頗具資料價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3]

诗歌

刘禹锡擅于写诗,诗风朴实流畅,其诗作受到当时的众多诗人及民众的喜爱,其与白居易的交情甚笃。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丰富,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生活、抨击社会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咏史、怀古、抒情的作品,一部分是融入民歌风情、民间景况的作品,还有一些描绘山川风光的作品。由于他重视友情,与友人酬唱的作品也非常多。

詩以隱喻方式寫自己孤高的情懷,但用的是輕快的民歌體。還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詞》、《楊柳枝詞》、《堤上行》、《蹋歌詞》等,都很樸素自然、清新可愛,散發著民歌那樣濃郁的生活氣息。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卻有晴。

两首政治讽刺诗,与他一生政治遭遇有关,从中可见他的性格,亦是重要作品。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裏桃千树,盡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红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4]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劉禹錫的詠史詩十分為人稱道。這些詩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表現他閱盡滄桑變化之後的沉思,其中蘊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都是名篇。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詩人站在西塞山遠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種永恆與短暫的強烈對比:千帆競發、鐵鎖沉江,無論是戰降治亂、分裂統一,這一切比起默默無言的大自然來,都不過是過眼煙雲,瞬間即逝。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通過王謝這些士族的舊跡變為尋常百姓家的歷史變遷,呈現了人們心靈深處常有的對一切繁華與高貴都會被時間洗刷淨盡的嘆息。

韻文

陋室銘》是韻文中借物抒情的名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该文被中国大陆初中语文教科书,與中華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收录。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散文

刘禹锡在唐代古文运动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鄙弃骈体文,认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重视论说文,骚赋也比较有特色。其中最有分量者如《天论》、《华佗论》、《明贽论》等。

评价

文学方面,刘禹锡是中唐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同时,尤以诗歌著名,与白居易交好,合称“刘白”,多有诗歌应酬。白居易稱他為“詩豪”,相当推崇。政治方面,刘禹锡是王叔文永貞革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他热爱生活,关注民生,具有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些特点在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相关研究文献

史略传记

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刘禹锡传》,唐、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一些轶事。

作品集

  • 《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分析评价

  • 《刘禹锡评传》,卞孝萱、卞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刘禹锡丛考》,卞孝萱,巴蜀书社,1988年版
  • 《刘禹锡及其作品》,芦荻、朱帆,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 《刘禹锡谪居武陵》,戴至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 《论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萧瑞锋,《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 《试论中唐政治革新对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影响》,邵之茜,《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0期
  • 《刘禹锡对迁谪文学传统的突破》,刘梦初,《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古詩文網>劉禹錫簡介
  2.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authors/197 讀古書詞網> 劉禹錫簡介]
  3. 劉禹錫詩全集
  4.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