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准格爾召

圖片來自sohu

准格爾召藏語名「葛丹石達力布大爾展林」[1],漢文名原為「秘寶寺」,後為「寶堂寺」,位於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西南部,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該寺俗稱沙日召公額日格廟貝子召,近代又稱西召准格爾召。是准格爾旗最大的召廟,也是鄂爾多斯最知名召廟之一。[2]

目錄

歷史

准格爾召始建於1623年(明朝天啟三年)。據傳說,成吉思汗第十九代孫、准格爾部執政官東日布台吉看見准格爾旗西南部的烏立吉圖山前,山清水秀,林密花艷,草場肥美,東西八道小溪匯集至此,乃「一切吉祥和智慧都匯集於此」。故他決定在此興建佛寺,籌到5萬兩銀子,興建了准格爾召。後來,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先後擴建,形成了這座大型寺廟。

據《白銀鏡鑒——准格爾召廟志》記載,准格爾部主<「道爾吉岱慶」(又譯「道吉岱青」,成吉思汗第十九代孫[3])之子「明蓋青岱慶」(又譯「明安岱青」、「明蓋岱青」,為准格爾旗首任扎薩克色楞之祖父,成吉思汗第二十世孫)以及台吉東日布(又譯「洪台吉杜若布」)帶頭捐資,牧民獻納,共得5萬兩白銀,於1622年(癸亥年)開工興建准格爾召。指導建設者為西藏開比日空寺的沙魯法師,建設准格爾召的匠人是神木縣人,1623年經堂佛殿告成。

1623年,台吉東日布開始興建准格爾召的蘇克沁獨宮,歷經3年完工。該建築為漢式二層樓閣,面闊及進深均為九間,共81間,有42根立柱,殿上覆黃綠相間的瓷瓦頂蓋。後來,台吉東日布又在蘇克沁獨宮西側增建邁達里廟,在蘇克沁獨宮東側增建巴達瑪桑布(蓮花生)廟,在蘇克沁獨宮前面增建四大天王殿、鐘鼓樓、大經堂。明朝天啟三年四月,明蓋青岱慶用生鐵五百斤鑄造了一口中式大鐘,掛在鐘樓。明熹宗賜寺名「秘寶寺」(蒙古語「尼古察額爾德尼·蘇莫」)。後來,台吉東日布的後代以及准格爾召的喇嘛繼續擴建該寺。清朝康熙年間,賜寺名「寶堂寺」(蒙古語「額爾德尼·布日社森·蘇莫」)。乾隆元年(1736年),被確定為度牒寺院,編制度牒喇嘛40名。

《白銀鏡鑒——准格爾召廟志》記載,癸酉年(1633年),蒙古林丹汗西退進入「秘寶寺」。據說,1741年(辛酉年),六世達賴曾瞻仰廟容,並派貢楚克朝尼瑪為第一任住持。同年,開始舉辦「雅尼會」,成為常規。

1748年(乾隆十三年,戊辰年),准格爾旗色代台吉等人派員赴西藏,請達賴派高僧主持該寺。達賴乃派自幼在西藏拉薩學習經典的喀爾喀蒙古喇嘛席勒圖額爾德尼(又稱「羅卜藏朝發來」)出任准格爾召的第二任住持,即准格爾召第一世葛根。他攜帶來一部《甘珠爾》和《丹珠爾》,這是准格爾召歷史上收藏的第一部《甘珠爾》和《丹珠爾》。同年,創辦卻伊拉扎倉(即教理學院)。

1750年(乾隆十五年),准格爾旗貝勒那木吉勒道爾吉以500兩白銀,在北京鑄成鍍金曼珠希禮(文殊菩薩)像,供奉在蘇克沁獨宮。同年,興建了卻伊拉獨宮(卻伊拉扎倉所在殿堂)。1751年(乾隆十六年),興建了丁科爾獨宮(丁科爾扎倉所在殿堂)。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興建了葛根宮。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興建了葛根陵殿。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旗主額爾德尼桑與廟主共同興建了卓德巴獨宮(卓德巴扎倉所在殿堂)。道光年間,興建了曼巴獨宮(曼巴扎倉所在殿堂)。清朝同治年間,扎那格爾迪重建大常署、二常署、諾彥商、佛爺商、五道廟、四大天王廟。經堂、佛殿為琉璃獸脊頂,廟宇增至30餘處,僧房600多間,常住喇嘛將近2000人,准格爾召達到鼎盛時期。1920年,東協理那森達賴及其子奇子俊捐款3萬兩白銀重修准格爾召。

至此,准格爾召已形成大規模寺廟建築群。准格爾召以蘇克沁獨宮為中心,共有34座殿堂,4個扎倉,8個廟倉,2處葛根宮,1座札薩克行宮,300多間喇嘛房舍。

中央最大的一座建築為蘇克沁獨宮,位於整個召廟建築群的核心,用來藏經及舉行全召大型集會。准格爾召內設學院分四大部:丁科爾扎倉為時輪學部,專授數學、天文、地理、占卜、歷學;卻伊拉扎倉為宗教哲學部,講授教義,也是喇嘛演說及辯論之所;曼巴扎倉為醫學部,為傳授醫學、培養藏醫醫務人員的地方;卓德巴扎倉為教義學部,專授藏傳佛教教義、教規、教史。

1941年,准格爾召有喇嘛820人。1955年,有喇嘛100人。清朝至中華民國時,准格爾召有召地52000畝。文化大革命中,准格爾召的建築及佛像受到嚴重破壞,僅存大經堂、釋迦牟尼殿、彌勒佛殿、蓮花生殿、舍俐廟、經學院、明王殿、五大神殿、王爺府邸、活佛府邸等十多處建築。1980年後,為落實宗教政策,政府撥款重點修復了大經堂、釋迦牟尼殿、彌勒佛殿、蓮花生殿,該召廟重新成為準格爾旗宗教活動場所。

2000年,准格爾召開始翻修。2006年8月1日,准格爾召一期修復工程竣工、開光慶典活動在准格爾召舉行。一期修復工程對現存召廟的內部及外部進行了修復,並且恢復了大獨宮、千佛殿等處的佛像、唐卡、掛毯等陳設,2004年重建了白塔。同時,為緬懷活佛趙祝千為準格爾召的貢獻,特製作高1.6米的純銀舍利塔,並在慶典現場舉行安放儀式。慶典儀式上,內蒙古自治區知名演員武利平為觀眾表演了文藝節目,同時還舉行了宗教活動「跳札瑪」。 [4][5]

1985年,准格爾召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1990年代起,祝千·洛藏久美丹貝嘉措活佛(趙祝千,當地人尊稱「趙旨爺」)領導該寺的恢復和發展。他居住在准格爾召後的一座名為「佛爺商」的院落內,領導十幾個喇嘛。2003年其圓寂後,准格爾召由喇嘛阿旺席熱負責管理,2003年阿旺席熱被聘為準格爾召管理委員會主任兼住持。

法事

准格爾召是內蒙古西部的大寺院之一。每年舉辦許多法會及佛事。每年農曆正月、四月、七月均舉辦大型宗教節日集會,各地香客及商賈雲集,每次有數萬蒙古族、漢族等各族民眾參加,是鄂爾多斯地區經濟及文化交流重鎮。

准格爾召每年農曆四月十三日舉辦誦經嘛呢會,農曆七月初七日舉辦雅尼會。要跳傳統的查瑪舞(跳鬼),還請古錄頓巴(神官)。

管理

舊時,准格爾召除設有一般的宗教組織外,還設立「組格兌」(即寺廟委員會),由大喇嘛、朝里格斯貴、梭格慶哥斯貴、長斯德(即佛爺商總管)、大德木齊五人組成,負責准格爾召及其所屬弟子召的宗教、行政、財務。執事喇嘛之名號有:

  • 葛根:俗稱活佛,地位高於一般寺廟的呼必勒罕(此處指沒有封號的一般活佛)。他不在組格兌之內,但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受到眾喇嘛膜拜。
  • 錫連大喇嘛:年事已高的退位大喇嘛。
  • 大喇嘛:喇嘛之首。准格爾召有管印信、經教的管事大喇嘛、索格慶大喇嘛、熱桑大喇嘛、達爾計成大喇嘛,以及管授戒的都祿大喇嘛4人。
  • 大德木齊:負責內務。
  • 格斯貴:俗稱僧官,監理誦經者。准格爾召在索格慶、朝立熱桑、州德巴熱桑各設一人當格斯貴。
  • 溫斯德:俗稱經頭兒。誦經之首座。精通經文,並善於記誦。
  • 昂木布:財務出納員。
  • 小德木齊:內務助理員。
  • 小溫斯德:溫斯德的助手。
  • 尼爾罷:負責管理財產。
  • 果尼爾:負責掌管鎖鑰、香火供具。
  • 巧藝布:炊事員。
  • 普通僧徒:有不同的稱謂。剛出家拜師學經者,稱「板定」。受戒稱「喇嘛」。喇嘛學經10年肄業,稱「格不什」,在召廟內可任末職。20年肄業成績突出者稱「蘭真巴」。精通梵文,可以譯佛經、念咒語者稱「嘎庫凌巴」。通曉經、律、論者稱「巧爾吉」。掌受戒之權的喇嘛為「堪布」。
  • 召廟的屬民:喇嘛稱之為「黑人」,又稱「保丹爾」,地位與奴役阿拉巴圖相同。

屬廟(弟子召)

准格爾召是准格爾旗的旗廟。中華民國時期,領屬准格爾旗境內18座屬廟(又稱弟子召)。

主要屬廟有:

  • 石窯廟:又名財家寺,位於納日松鎮常青村。清朝有喇嘛30人,1941年有喇嘛9人,1955年有喇嘛19人。清朝至民國有召地1000畝。「文化大革命」時被毀。
  • 神山廟:又名拉拜山廟,位於沙圪堵鎮烏素溝村。清朝有喇嘛3人,1941年仍有喇嘛3人,有召地200畝。1958年被拆毀。
  • 什巴台召:位於納日松鎮什巴爾台村。清朝有喇嘛100人,1941年有喇嘛90人,1955年有喇嘛4人。清朝至民國有召地8000畝。1958年被拆毀。
  • 佛爺召:又名補音恆圖寺,位於沙圪堵鎮雙山樑村。清朝有喇嘛30人,1941年有喇嘛9人,1955年有喇嘛19人。清朝至民國有召地1000畝。「文化大革命」時被毀。
  • 慶達目廟:俗稱慶達王廟,位於沙圪堵鎮烏拉素村。清朝有喇嘛10人,1941年仍有喇嘛10人。清朝至民國有召地90畝。「文化大革命」時被毀。
  • 孫二家廟:又名巴音胡圖木廟,位於沙圪堵鎮孫二家廟村。清朝及1941年喇嘛均為10人,有召地800畝。「文化大革命」時被毀。
  • 哈頁爾烏素廟:位於龍口鎮廟溝村。清朝有喇嘛10人,1941年有喇嘛7人,有召地500畝。1959年被拆毀。
  • 烏巴什諾彥召:位於薛家灣鎮柳樹灣村。清朝及1941年喇嘛均為3人,有召地200畝。1958年被拆毀。
  • 瓦怪廟:位於納日松鎮點燈灣村。清朝及1941年喇嘛均為20人,1955年有喇嘛7人,有召地1800畝。「文化大革命」時被毀。
  • 察汗固少召:又名喇嘛洞,位於薛家灣鎮城坡村。清朝有喇嘛30人,1936年被挺進軍毀滅。
  • 鄂托其廟:位於薛家灣鎮柳樹灣村。清朝有喇嘛10人,1941年有喇嘛6人,1955年有喇嘛4人。清朝至民國有召地300畝。1958年拆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