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 (美國)
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是美國的一個政黨,又被稱作大老黨(Grand Old Party,縮寫為GOP),與民主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目前為美國聯邦執政黨,且擁有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黨地位,26個州的執政權,並控制絕大部分的州議會。
共和黨在1854年由反對《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者創立。共和黨支持古典自由主義,反對擴大奴隸制,並支持微觀經濟改革|Microeconomic reform|經濟改革。亞伯拉罕·林肯是第一位共和黨總統。在林肯和共和黨國會領袖的支持下,奴隸制於1865年在美國被禁止。在第三政黨體系|Third Party System|第三、第四政黨體系|Fourth Party System|四政黨體系時期,共和黨總體上處於統治地位。自1980年以來,共和黨的核心支持族群開始定型,其支持多來自白人、男性、中老年人、農民、低學歷人士、虔誠基督教徒、美國南方各州及人口稀少偏遠地區居民等族群。21世紀的共和黨意識形態是美國保守主義,支持降低稅收、增加軍費、擁護持槍權、限制移民、墮胎,傾向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放鬆管制和限制工會。共和黨除了提倡保守的經濟政策外,在社會議題上也偏保守。在1973年羅訴韋德案裁決之後,共和黨於政綱中反對墮胎,並在福音派信徒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共和黨在成立之初支持保護主義和關稅,但自20世紀以來,它對自由貿易[1] 的支持越來越強。
美國歷史上共計有19位共和黨總統(包括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他於2016年當選),是美國政黨中最多的。截至2020年,共和黨控制總統職位、美國參議院的多數席位、多數州州長、多數州立法機關和21個州政府「三重奏」(州政府和州議會兩院)。當前在美國最高法院的一名首席大法官和八名大法官中有五名成員是由共和黨總統提名的。
20世紀
西奧多·羅斯福是20世紀首位美國總統,亦是美國就任時最年輕的總統。他接任時繼承麥金萊的政策,但在1904年當選連任後,他開始改變政策走向,攻擊大企業利益並且頒布反托拉斯法。他在鐵路立法和食物清潔法案上只獲得中等的進展,但在法庭上則得到更大的勝利,成功解散了標準石油和其他壟斷公司,但最後沒能在任內通過主要的公平交易法案。1908年,共和黨提名戰爭部長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參選並成功繼任總統,雖然塔夫脫的政策比起羅斯福保守,但他在任內通過的反托拉斯法和反壟斷政策卻比羅斯福要來的多。關稅的議題一直是共和黨內部的分歧點,羅斯福試著延緩這個議題,但塔夫脫任內必須面對之,保守派希望對外來的加工產品施加高關稅(尤其是羊毛),但中西部則希望減低關稅。共和黨內保守派與進步派的分歧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在1912年的總統選舉中,羅斯福親自組成進步黨作為第三黨的候選人,最後他獲得的票數超過了塔夫脫,但由於共和黨的選票分割,造成民主黨的候選人伍德羅·威爾遜脫穎而出當選,成為共和黨稱霸時期中唯一的一個民主黨總統。
共和黨在州和地方的層次上接受進步主義時期的政策,試圖促進都市地區的改革。共和黨控制了整個1920年代的總統任期,實行違逆國際聯盟的政策、高關稅、並且維持商業團體的利益。沃倫·蓋瑪利爾·哈定、卡爾文·柯立芝、以及赫伯特·胡佛先後擔任總統。雖然共和黨在1920年代於大都市地區的天主教人口中獲得不錯支持度,但在1928年選舉中卻無法繼續維持,到了1932年時都市地區開始轉變為民主黨的重鎮了。在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的垮台開始了一連串的經濟大恐慌。胡佛試著盡力緩和廣泛的經濟衰退,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最後民主黨在1930年的期中選舉裡獲得了主要的勝利,成為自威爾遜以來首次於國會中與共和黨席次相近。
新政時期
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聯盟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大部分時間控制著美國政治,但共和黨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擔任兩屆總統。在新政時代,黑人進入了民主黨。羅斯福於1933年上任後,新政法案在國會席捲而來,經濟從1933年初的最低點急劇上升。然而,長期失業一直拖到1940年。在1934年的中期選舉中,有10位共和黨參議員丟失議席,共和黨只剩下25席。而民主黨增加9席(進步黨獲得1席)達到69名參議員。眾議院民主黨同樣也壓倒多數。
共和黨派分為多數「舊權利」(駐紮在中西部)和自由派,駐紮在東北,支持了許多新政。舊右派猛烈抨擊「第二筆新政」,並說這代表了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羅斯福於1936年在總統大選中以壓倒性勝利再次當選;然而,隨著他第二任期的開始,經濟下滑,罷工飆升,他無法控制最高法院或從民主黨中清除南方保守派。共和黨人在1938年的選舉中捲土重來,並出現了新的後起之秀,如右側的俄亥俄州的羅伯特·塔夫脫(Robert A. Taft)和左側的紐約的托馬斯·杜威(Thomas E. Dewey)。南部保守派與大多數共和黨人組成保守聯盟,直到1964年為止,它一直在國會的國內問題上佔據主導地位。雙方在外交政策問題上分歧很大,反戰孤立主義者在共和黨中占主導地位,干預主義者則想阻止阿道夫·希特勒占主導地位。在民主黨。羅斯福分別於1940年和1944年贏得第三和第四屆任期。保守派在戰爭期間廢除了大部分新政,但他們並未試圖推翻社會保障或監管業務的機構。
在1938年初,美國又爆發了一次嚴重的經濟衰退,主要的罷工潮遍及全美國,羅斯福也沒有成功去除最高法院裡的保守派法官,共和黨在1938年的國會選舉裡於眾議院重新奪回了75席。保守派的民主黨人—大多數來自南方,與共和黨組成了保守派聯盟,並且主導了國會的國內議題一直到1964年為止。從1939年至1941年間,共和黨內部在是否支持英國以及對二戰的立場上產生分歧,干涉主義者如亨利·劉易斯·史汀生主張支持英國,而孤立主義者則強烈反對美國參戰。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的反戰勢力並且一同組成了美國第一委員會(America First Committee)以阻止美國參戰。在1940年,毫不知名的溫德爾·威爾基在全國代表大會上脫穎而出代表共和黨參選,他批評羅斯福的新政效率低落,並且也批評羅斯福的競選破壞了美國總統連任不過三屆的傳統。珍珠港事件終結了干預主義和孤立主義之間的爭論,共和黨在1942年的期中選舉裡進一步奪回更多席次,終於平衡了民主黨長期以來的多數派地位。隨著戰時軍工生產而來的經濟繁榮,保守派聯盟停止了大部分的新政計畫。
作為少數派政黨,這時的共和黨有兩個派系:自由派支持大多數的新政,但主張必須更有效的實行之。保守派則從一開始便反對新政,並且得以在1940年代與保守派民主黨人合作下撤銷了許多新政的措施。共和黨的自由派由托馬斯·杜威所領導,以東北部為主要根據地。而反對新政的保守派則以西部和東南部為主。西部的選民結構在這段時期開始分歧,而南方仍然是民主黨的穩固票倉。杜威並不反對新政政策,但要求必須採取更有效的手段,主張加速經濟成長的政策、並反對政治腐敗。在戰爭初期他也比保守派更願意支持英國。
歷史學家喬治·納什(George H. Nash)認為:「 共和黨溫和的國際主義,主要是與東方的共和黨人不同,他們接受(或至少是默許了)羅斯福革命和杜魯門總統外交政策的基本前提,而共和黨的權利本質上是反革命、反集體主義、反共產主義、反新政,熱衷於有限政府、自由市場經濟學和國會(相對於行政)的特權。保守派從一開始就必須進行持續的兩方面戰爭:反對自由民主黨和來自內部的共和黨人」。
1944年,健康狀況已經逐漸惡化的羅斯福仍擊敗了杜威,成為歷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羅斯福於1945年死於任內後,哈利·S·杜魯門繼任為總統。
1945年以後,儘管舊權利繼續孤立,但共和黨國際主義派與哈里·杜魯門(Harry S. Truman)的冷戰外交政策合作,資助了馬歇爾計劃並支持北約。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共和黨保守派孤立主義者反對加入聯合國,並且對於阻止共產主義在全球的擴張不感興趣。北約指揮官和二戰將軍艾森豪威爾擊敗了黨內的孤立主義派系,在1952年當選總統,結束長達20年來民主黨控制白宮的時期。不過這時共和黨在國內議題上並沒有太大分歧。艾森豪在任期間的特色是他將黨內事務(對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控制、以及發言人的職位)全交給副總統理查·尼克森代理。
20世紀下半葉,共和黨總統艾森豪威爾、理查德·尼克松、傑拉德·福特、羅納德·里根和喬治·W·布什當選或繼任。艾森豪威爾在1952年的提名中擊敗了保守派領袖參議員羅伯特·塔夫脫(Robert A. Taft),但保守派主導了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國內政策。選民們對艾森豪威爾的喜愛遠勝於對共和黨的喜愛,他證明無法將黨派推向更溫和的位置。自1976年以來,除了一些東北方面的支持之外,自由主義實際上已經從共和黨中消失了。
自里根於1989年卸任以來,他一直是共和黨的標誌性保守派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他們經常聲稱要分享他的觀點,並力圖將自己和他們的政策確立為更適合他的遺產的繼承人。
在1994年的共和革命中,由眾議院少數派鞭紐特·金里奇領導的該黨在「與美國的合同」中進行了競選,贏得了兩院的多數席位。但是,作為眾議院議長,金里奇無法兌現許多諾言,包括平衡預算修正案和國會議員任期限制。在克林頓總統的彈劾和無罪釋放期間,共和黨人在1998年的中期選舉中遭受了意外損失。金里奇的人氣下降了17%;他辭去了議長職務,後來又從國會辭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大部分時間裡,共和黨人在州立立法機構的席位很少。這種趨勢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逆轉,共和黨人增加了州立法機構的席位,並控制了南部的州立法機構。從2004年到2014年,共和黨州領導委員會(RSLC)籌集了超過1.4億美元用於州議會選舉,而民主立法競選委員會(DLSC)籌集的資金不到該時期的一半。在2014年中期選舉之後,共和黨控制了98個黨派州立立法機構中的68個(該黨歷史上最多),並控制了24個州的政府行政部門和立法機構(民主黨僅控制了七個)。
目錄
歷史
19世紀
共和黨於1854年由反對擴張奴隸制、前輝格黨和前自由農民的力量在北部各州成立。共和黨很快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民主黨和短暫流行的一無所知黨的主要反對派。該黨是在反對《堪薩斯州-內布拉斯加州法》的反對下提出的,該法案廢除了密蘇里妥協,並開放了堪薩斯領地和內布拉斯加領地實行奴隸制,並在未來被接納為奴隸制。共和黨人呼籲經濟和社會現代化。他們譴責奴隸制的擴張是一種巨大的罪惡,但並未要求在南部各州終結奴隸制。 1854年3月20日,在威斯康星州里彭舉行了反對內布拉斯加州大運動的第一次公開會議,並提出了共和黨的名稱。選擇這個名字是為了向托馬斯·傑斐遜的共和黨致敬。第一屆官方政黨大會於1854年7月6日在密歇根州傑克遜市舉行。在1856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該黨通過了一個全國綱領,強調反對將奴隸制擴大到美國領土。共和黨候選人約翰·弗雷蒙(John CharlesFrémont)在185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輸給詹姆斯·布坎南時,他的確贏得了北部16個州中的11個。
共和黨在1860年的選舉中首次當權,當時它贏得了國會兩院的控制權,其候選人前國會議員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為總統。在1864年的選舉中,它與戰爭民主黨人聯手以國民聯盟黨的票證提名林肯;林肯贏得了連任。在共和黨國會領導下,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禁止在美國奴役)在1864年通過了參議院,在1865年通過了眾議院。1865年12月批准。
共和黨的成功在1870年代在黨內創造了派系主義。那些人相信重建已經完成,並且繼續進行重建主要是為了推動尤利西斯·S·格蘭特總統容忍的大規模腐敗,他在1872年競選時面對自由共和黨路線的霍勒斯·格里利。堅定黨捍衛格蘭特和戰利品制度,而混血兒則推動公務員制度改革。《彭德爾頓公務員制度改革法》於1883年獲得通過;該法案由共和黨總統切斯特·A·亞瑟簽署為法律。
共和黨支持硬通幣(即黃金標準)和高關稅以促進經濟增長,高工資和高利潤,為退伍軍人提供豐厚的退休金以及(1893年後)吞併夏威夷。共和黨得到了虔誠的新教徒的大力支持,但他們抵制《禁止法》的要求。隨着戰後北方經濟的發展,重工業、輕工業、鐵路、礦山、快速發展的城市和繁榮的農業蓬勃發展,共和黨人贏得了信譽,並推行了維持快速經濟增長的政策。
在1868年美國總統選舉,前聯邦軍總司令尤里西斯·格蘭特代表共和黨參選,他支持激進的南方重建計畫,並支持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中授與所有自由人平等的公民和投票權利;最重要的是,格蘭特是戰爭英雄,這使他相當受歡迎,最終當選總統。由於共和黨的規模擴張過大,嚴重的派系之爭和腐敗也不可避免的產生。戰後聯邦政府的軍隊一直駐紮在南方以阻止再度分離,到了1872年,共和黨內的激進派和自由派因此爆發衝突,保守派則認為戰爭已經結束,應該將軍隊早日撤回。1873年的經濟蕭條使民主黨有機會扭轉局勢,1874年重新奪回了眾議院的控制權。重建時期最後隨著1876年的總統選舉而落幕,共和黨的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承諾會將仍駐紮在南方3個州的聯邦軍隊撤回,換取民主黨承認他的總統地位。在軍隊撤回後,南方地區在接下來一個世紀都堅定支持民主黨,在每屆總統和國會選舉中都成為民主黨的大票倉,直到1964年才開始轉變為支持共和黨。
在第三方制度(1850到1890年代)期間,共和黨通常在民主黨中占主導地位。但是,到1890年,共和黨人同意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和州際商業委員會,以回應小企業主和農民的抱怨。1890年的高額麥金萊關稅稅則傷害了該黨,民主黨人在年終選舉中陷入泥潭,甚至擊敗了麥金萊本人。民主黨人於1884年和1892年選舉了格羅弗·克利夫蘭。1896年威廉·麥金萊的大選以共和黨的統治重新崛起為標誌,這種共和(只有1912年和1916年除外)一直持續到1932年。1893年的恐慌和共和黨將保證所有團體都會從中受益的一種多元化。
共和黨在這段時期分裂為「正統」和「混血」的流派,他們為了政府職位的指派和公務員改革而鬥爭不休,但在政策上則差異不大。1884年,共和黨內的改革派認為詹姆斯·G·布萊恩相當腐敗因而拒絕支持他,並改為支持民主黨的格羅弗·克利夫蘭,使民主黨奪回了白宮。然而大多數這些共和黨人在1888年時都回歸了共和黨。
隨著北方戰後的經濟繁榮發展,各種產業、鐵路、礦業、和許多大城市都快速成長,農業發展也相當繁榮,共和黨也繼續通過許多法案以維持經濟的快速成長。民主黨則一直被擁護商業和白人利益的保守派白人所控制,一直到1896年才有所轉變。這時的共和黨通常支持大企業、硬貨幣(如金本位)、高關稅、並對內戰的聯邦軍老兵施予優渥的退休金。但到了1890年,共和黨不得不同意通過雪曼反托拉斯法及成立管制鐵路運輸的州際貿易委員會以解決來自小商業主和農夫的抱怨,並且通過公務員改革法案,在兩黨的共識下將大多數政治的公職指派權都消除了。1890年時威廉·麥金萊主導下通過的高關稅法案則重創了共和黨,使民主黨在當年的國會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在這個時期外交政策很少是兩黨關注的主要議題(除了合併夏威夷外,共和黨支持之而民主黨反對之),更常關注的是文化上的議題,共和黨支持虔信派的新教教派(衛理宗、公理會、長老教會、以及斯堪的納維亞的信義會),支持頒布禁酒令。這激怒了一些反對禁酒的共和黨人,尤其是德裔美國人,使他們改為支持民主黨。
1860年至1912年間,共和黨一直利用民主黨與「飲酒、舊教、造反」之間的牽連爭取支持度,酒意味著民主黨與釀酒業和酒館業的利益,相較之下共和黨則採取堅定的禁酒姿態。「造反」指的則是民主黨與天主教信徒之間的關聯,愛爾蘭裔天主教徒是民主黨在東北大都市地區的主要黨員基礎,共和黨則大力指控他們政治腐敗。「造反」指的則是1861年試圖分離合眾國的南方聯盟國(絕大部分是民主黨人)、以及那些同情他們的北方民主黨人。
人口的增加對民主黨較有利,大量前來的德裔和愛爾蘭裔移民大多支持民主黨,並超過了以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移民為主的共和黨。1880年代中期,兩黨於選舉中的表現開始拉近,但民主黨除了1884年和1892年的總統選舉外(兩屆都是格羅弗·克利夫蘭),一直未能贏得總統選舉。由於克利夫蘭任內歷經嚴重的經濟衰退、加上煤礦和鐵路的罷工潮暴力活動,共和黨於1894年的國會選舉中取得歷史上最輝煌的勝利。
威廉·麥金萊在1896年當選總統,象徵了共和黨稱霸的一個新時期的開端,干涉主義自始成為共和黨奉行的外交政策。共和黨在接下來36年裡控制了28年總統任期,只有兩屆例外。他承諾高關稅政策終結1893年以來的經濟恐慌,並且指責民主黨候選人威廉·詹寧斯·布萊恩的銀幣自由鑄造政策將會造成經濟垮台。麥金萊依賴金融、鐵路、產業、和中產階級的支持,並將共和黨形塑為代表工商業團體的政黨,以壓倒性勝利當選總統。麥金萊也是第一個提出多元論的總統,主張所有種族和宗教群體都會因他的政策而受益。麥金萊在任內進行美西戰爭,戰爭後美國奪得菲律賓及古巴等原西班牙的殖民地,至此控制太平洋及加勒比海。
共和黨內戰時代的計劃包括免費的宅基地農場、聯邦政府資助的橫貫大陸的鐵路、國家銀行系統、巨額國債、用於高等教育的土地補助,而新的國家銀行系統、戰時所得稅以及永久性高關稅以促進工業發展增長和高工資。到1870年代,他們還採用了基於金本位制的硬貨幣體系,並為通過免費白銀促進通貨膨脹做出了努力。他們通過為退伍軍人提供廣泛的退休金計劃,為現代福利國家奠定了基礎。外交政策問題很少是黨派爭端的問題,但在1893年至1904年期間,共和黨短暫地支持了關於夏威夷,菲律賓和巴拿馬運河的帝國主義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