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田
何文田 |
---|
|
何文田(Ho Man Tin,舊作Ho Mun Tin)是香港九龍九龍城區西部的一個谷地,位於京士柏以北、旺角以東,包括窩打老道山、何文田山道。區內主要幹道包括培正道、佛光街、忠孝街、公主道、窩打老道等,及1號幹線穿越何文田。
何文田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私人住宅及學校林立,但也有居屋屋苑和公共屋邨。位於何文田附近的加多利山及嘉道理道更是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擁有多座西式別墅,是一個高尚住宅區域。區內有不少名校,樓價亦一直居高不下[1],住戶包括多位各界名人[2]。
目录
歷史
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20年)最後一次刊行的《新安縣誌》還沒有「何文田」這個地名,也沒有相關記載,估計當時何文田地區人煙稀少。根據《追憶龍城蛻變》一書,何文田於19世紀末期僅有零星居民居住。據說何文田當年為一居民陳何文所擁有,命名該處為何文田,意指陳何文的田。亦有記載指當初何文田一帶乃何、文及田三姓人共同擁有之地。許舒博士則說何文田原為雜姓村,居民分屬六個姓氏。 值得一提的是,二次大戰前,黃佩佳先生主編的《新界風土大觀》,何文田寫作河門田。
1911年廣華醫院啟用,為隔離患有天花的病人,廣華醫院特別於何文田山麓(今培正道、常盛街及佛光街交界處[3])興建一座專為天花病人而設的院舍,當時稱為「油麻地痘局」,同時廣華醫院向當局申請將何文田山撥作醫院作安葬天花死者之用。「油麻地痘局」於1920年停用,並於同年8月租予「台山電光炮廠」,其後1921年2月25日炮竹廠火藥庫發生爆炸大火,釀成32死56傷。1930年代前,該處也有不少墳墓,而現今香港培正中學的位置,亦為當年日佔香港時的亂葬崗,但剩下的後山亦於年前剷平。
地理位置及發展
何文田的傳統範圍僅為加多利山(古稱大石鼓)、十二號山(古稱紅磡山)及採石山之間的谷地(包括今日已不屬何文田的染布房街與彌敦道之間的旺角地域),即現今亞皆老街以南一段的窩打老道沿線兩旁的地區,而該範圍之東南的小丘,則因何文田的地名而被命名為何文田山(即何文田街及何文田山道一帶)。
除了上述範圍外,隨着社區發展,原本不在何文田範圍的公共設施,亦以「何文田」命名。戰後香港政府於何文田山以東南(即公主道的東邊)採石山興建一廉租屋邨,命名為何文田邨,原本在紅磡區的採石山與十二號山之間的佛光街一帶因而被視為「何文田」的一部分。後來愛民邨及山谷道邨分別於十二號山及老龍坑北部落成,「何文田」的區域更延伸到這些地方,採石山、十二號山及老龍坑等地名漸漸為人淡忘。而位處紅磡西北部的私人樓宇何文田山畔於發售時以位處何文田招徠,有關發展商更被一手住宅物業銷售監管局以錯誤展示樓宇實際地址處以罰款。
從1970年代起,上述地點落成的政府和公共設施,包括何文田政府合署、何文田郵政局、何文田巴士總站、何文田體育館和何文田游泳池[4],都使用「何文田」命名,而土木工程拓展署大樓、香港房屋委員會總部及香港都會大學,其公佈的地址也使用「何文田」,而不是紅磡或上述山崗的名稱。
2010年代,港鐵沙中綫及觀塘綫延綫於老龍坑前山谷道邨原址興建車站及上蓋物業綜合發展,車站命名為「何文田站」,並在2016年10月啟用。
建築
私人屋苑
- 皓畋
- 傲玟
- ONE HOMANTIN
- 天鑄
- 傲名
- 雋瓏
- Dunbar Place
- 何文田山一號
- 何文田山畔
- 灝畋峰
- 君逸山
- 雅利德樺臺
- 御龍居
- 勝利道1號
- Kadooria
- St. George's Mansions
- 128 Waterloo
- Timber House
夾心階層/居屋屋苑
公共屋邨
文娛、康樂場地
配水庫
醫療設施
教育
大專院校
中學
- 香港培正中學
- 余振強紀念中學
- 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
- 迦密中學
- 創知中學
- 五旬節中學
- 何文田官立中學
- 順德聯誼總會胡兆熾中學
-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國際學校)
- 德蘭中學
- 旅港開平商會中學
- 華英中學
- 陳瑞祺(喇沙)書院
- 基督教女青年會丘佐榮中學
- Stamford American School Hong Kong(國際學校)
小學
交通幹道
參考文獻
- ↑ 東方日報:豪宅Guide:何文田山道貴氣逼人. [201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 ↑ 蘋果日報:焦點故事:地王效應 港鐵通車 何文田再升級. [201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4).
- ↑ 1924年何文田地圖. uwants.com. 2012年11月4日 [2016年4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6日).()
- ↑ 公眾游泳池資料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