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三角地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三角地區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長江三角洲地區

簡稱: 長三角地區

譽為: 我國經濟實力最強勁的地區之一

長三角地區

地理概念:長江入海的地方,由於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斷淤積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陸地。

工業經濟概念:以上海為龍頭的蘇中南、浙東北工業經濟帶。這裡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

城市經濟概念:就是蘇浙滬毗鄰地區的16個市組成的都市群。長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東南部的8個市,浙江省東北部的7個市。

文化概念:長江三角洲的範圍和江南文化亞區的範圍大體相當。其核心區是環太湖區域,即上海、蘇南和浙北。[1]

自然地理

概念

長江入海的地方,由於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斷淤積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陸地。萬里長江由西向東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斷淤積,滄海桑田,歷經千萬年,終於形成坦蕩、寬闊的三角形的陸地。

形成

長江三角洲地區基底為揚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中斷沉降。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地殼和海平面頻繁升降,最後一次大海侵結束後,長江攜帶的泥沙不斷沉積,開始在江口發育三角洲。

由於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斷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併入北岸。紅橋期、黃橋期、金 沙期、海門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壩、沙洲群,形成今天長江北岸最大的沖積平原城市鹽城,以及邗江、泰興、靖江、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諸縣地。而今江口附近的崇明、長興、橫沙等沙島,也將按此規律併入北岸。江口沙嘴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嘴延伸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嘴經江陰、太倉、外岡、馬橋一線向東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與錢塘江北岸相連後達杭州灣。沙嘴內側的淺水海灣被淤封成為古太湖的前身。此後淺水海灣不斷淤淺,逐漸演變為湖盪羅布、河道交錯的低平原。南岸沙嘴外側濱海地區不斷淤積成濱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構成,少數由燕山期花崗岩和粗面岩構成。

演變過程

長江三角洲的演變過程基本由三個方面組成:一個是長江三角洲主體太湖平原形成;第二,是長江泥沙在長江口的堆積形成;第三,是生產活動對長江三角洲影響,如老百姓的填海活動。

氣候

過去47年和25年期間,長江三角洲年均氣溫、年均最高和最低氣溫都顯著增加,增溫率都是冬季春季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溫率明顯高於小城鎮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應對大城市氣溫基本上都是增溫作用,其中對平均最低氣溫的增溫率及貢獻率最大,對平均最高氣溫都最小。長江三角洲氣溫變化趨勢和增溫率、城市化效應的增溫率及增溫貢獻率與其他地區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文化地理

概念

長江三角洲的範圍和江南文化亞區的範圍大體相當。其核心區是環太湖區域,即上海、蘇南和浙北。

歷史

長江三角洲形成初期,人類就在這裡從事漁獵和農耕。

經公元4-6世紀東晉、南北朝和12-13世紀南宋兩次大移民,以及10世紀以來的河網建設,三角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

近代工業興起較早,內河航運發達,滬寧、滬杭鐵路相繼建成,上海和江蘇省蘇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等地先後發展為工業城市。

長江三角洲

為推動和加強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聯合與協作,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1992年由上海、南通、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常州、湖州、嘉興、鎮江14個市經協委(辦)發起、組織,成立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五次會議。

1997年,上述14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願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市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協調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協調會在常務主席方設聯絡處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市的協作辦(委)作為協調會具體的聯絡、辦事部門。

江南文化

地域文化上,長三角地區文化和吳越文化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是獨特的漢民族文化之一-江南文化的代表。

長三角地區屬於吳語片區,在國際語言排名中,吳語在中國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語言。吳語有時也被稱為江南話,吳語和雅言融合而成的官話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官話。

概述 江南文化下的一些次文化區域,如越文化、吳文化、楚文化。

上海師範大學劉士林教授認為,自成一體的、具有獨特的結構與功能的某種區域文化,通常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區域地理的相對完整性,二是文化傳統的相對獨立性。江南文化正是這樣一種相對獨立的區域文化,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質是一種詩性文化。也正是在詩性與審美的環節上,江南文化才顯示出它對儒家人文觀念的一種重要超越。由於詩性與審美內涵直接代表着個體生命在更高層次上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說人文精神發生最早、積澱最深厚的中國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實現了它在邏輯上的最高環節,並在現實中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發展。

山水情人先生說:江南文化是一種意境文化,一種詩情文化,一種畫意文化,一種韻味文化,一種秀美文化。它蘊含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在雨露嵐霧中纏綿,有着禪意般的美麗。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地方文化的傑出代表。

區域文化 區域文化精神是在人類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的長期交互作用下逐步整合顯現出來的,它包含對人自身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係認識的總和。一方面,它不斷變易、逐漸豐富,隨着人類各種活動的漸次展開而不斷有新的內容補充並沉積;另一方面,它又相對穩定,始終保持着一些使之區別於其他區域的獨特品質。而在此過程中,自然環境如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等,常常是作為一個最基本的限定,規定了這一區域文化精神的歷史走向。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度里,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繽紛多彩、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僅就漢民族文化圈而言,大體可以以淮河為界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大文化區域。「杏花春雨江南,駿馬秋風冀北」的清辭麗句形象地概括了兩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徵-南方草木蔥蘢、清奇瑰麗,北方則土厚水深、雄渾闊大,在這樣有着顯著差異的自然環境中孕育成長的人文風氣亦因此而各具特色。而在大的江南文化區域中,東南地區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亞文化區域。特別是唐宋以降,東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財賦之所區、士大夫淵藪,「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也從『開封-長安』東西向軸線徹底移向江南地區,最終落在『杭州-蘇州』南北向軸線上。」 也正如宋史專家劉子健先生所認為的那樣:「中國近八百年來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為領導的模式,以江、浙一帶為重心。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這是史所稀見的。」 因此,文人學者提及「江南」一詞之時,大多指稱的即為東南地區,本文亦正復如此。

著名園林

長三角地區園林是以開池築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興盛於明清。以蘇州市、揚州市、南京市、無錫市、常州市、湖州市、上海市、嘉興市、杭州市等城市為主,其中又以蘇州、揚州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園林則以蘇州為最多。

江南園林通常為私家園林,玄武湖是當代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

· 蘇州 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

· 揚州 五亭橋個園 何園

· 南京 瞻園煦園

· 無錫 寄暢園蠡園

· 常熟燕園

· 上海 豫園

· 杭州 郭莊、汪莊、劉莊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蘇州和杭州都屬於長三角地區範圍之內,並在長三角地區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可追溯至唐代。可以分兩半來說,前半是將江南比作天堂。唐詩人任華曾在《懷素上人草書歌》吟詠:「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這應該便是將江南比作天堂的濫觴。在此之前,江南曾因其在南朝的繁華而被稱作「佳麗地」,尚無將其比作天上的先例。「佳麗地」的名頭在唐朝得以繼續,且有,且有將其他地方擠出這一行列之勢。

白居易品題是關鍵

另一半是以蘇杭二州當作江南的頭牌,這在唐後期也很明顯。這其中關鍵是白居易的品題。白居易曾歷任杭、蘇二州刺史,他在二州任上寫過不少誇讚當地的詩篇。但是,起先他還只是單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時,他與身為越州刺史的元稹誇口,稱:「知君暗數江南郡,除卻餘杭盡不如。」後來他為蘇州刺史,又稱蘇州「甲郡標天下,環封極海濱」。從此他便以蘇杭並稱,頗以曾為「蘇杭兩州主」而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對蘇、杭二州更是念念不忘。他在和殷堯藩的一首詩中寫道:「江南名郡數蘇杭,寫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猶苦憶,我為刺史更難忘。境牽吟詠真詩國,興入笙歌好醉鄉。為念舊遊終一去,扁舟直擬到滄浪。」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正是這一品題與將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

贊為天堂不僅因富庶蘇杭受到如此推崇,無疑與其富庶有關。但這並不是「天上」的全部。環顧四周,可以發現當時江南還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譽的。常州被李華推為「關外名邦」,湖州甚至得到顧況「江表大郡,吳興為一」的評價。那些地方都沒有成為江南的冠冕,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自然風光有關。白居易曾稱頌:「杭土麗且康,蘇民富而庶。」這句詩表明兩地共有特徵:「麗」,這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替代的。他還在著名的《憶江南》中描繪杭州的勝景:「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而蘇州的賞心樂事為「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此情此景對很多人來講,當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領略得到的。

南宋詩人范成大(公元1126年-1193年,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在《吳郡志》中寫道:「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蘇,杭為會府,諺猶先蘇後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詩句進行論證,指出:「在唐時,蘇之繁雄,固為浙右第一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