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資源環境的產生是由人們自然資源到環境資源對認識的一種深化,幾乎所有的自然資源都構成人類生存的環境因子,自然資源[1]是指,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可供人類利用的表現為各種相互獨立的靜態物質和能量。而環境資源則是靜與動的統一體。
物質分類
1. 礦產能源資源。主要指標有:礦產能源資源的儲蓄量、開採量和產生的廢物總量。
2. 土地資源。主要指標有:耕地面積的耗減數,耕地質量指數,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指數。
3. 水資源。主要指標有:可用地表和地下淡水資源儲量的耗減數,淡水資源污染和水質下降程度,洪澇災害。
4. 森林資源。主要指標有:森林面積,森林的採伐量和採伐密度,森林受災面積。
5. 海洋資源。主要指標有:近海水體質量,水體污染程度及近海生物資源下降數。
6. 草地資源。主要指標有:草地面積,草地面積耗減量,草地質量指數,草地退化(特別是沙化、鹼化)數,草地受災面積。
7. 野生動植物資源。主要指標有:野生動植物種類的耗減,種群數量的耗減,珍稀瀕危物種、極危物種的增加數,野生動植物[2]棲息地特別是濕地的耗減數。
8. 再生資源。是指通過勞動的投入可以恢復甚至超過原來規模和水平的自然資源。主要指標有:水資源的環循利用,通過植樹造林增加的林木資源,通過植草增加的草地,通過墾荒、治沙增加的耕地(草地),通過保護措施增加的物種、濕地及漁業資源儲量的增加等等。
9. 環境資源。反映大氣保護方面的指標有:溫室氣體排放量,氧化硫、氧化氮排放量,耗損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消費,城鎮地區懸浮顆粒物(TSP)的濃度;反映城市噪聲的指標有:生活噪聲、交通噪聲、建築施工噪聲對生活環境的影響程度;反映固體廢物方面的指標有: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生活垃圾的生成量。另外還有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泄漏、廢棄污染量指標。
價值指標
資源環境核算的價值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耗減成本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
是指因生產和生活的消耗及大自然自身的侵蝕,導致資源環境的物質總量的耗減,這些耗減的價值反映便構成耗減成本。對耗減成本的核算,首先應按上述九大類物質指標及相應的明細指標進行分類統計(如礦產能源資源的統計分類標準可參照地礦部制定的標準等等),再根據分類統計的結果核算資源環境的存量、使用量和耗減量,及相應的價值量。
損失成本
也就是資源環境的惡化成本(DEGRADATION COST),是指因對資源環境的不合理耗用或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及因對資源環境的人為污染、破壞導致資源環境質量日趨惡化(下降),而對其可持續發展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潛在損失。對資源環境損失成本的核算,可先根據上述九大類指標進行分類統計,再根據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制定的資源環境質量標準進行分析比較,確定那些資源環境沒有達到相應的質量標準,超標或未達標的差額是多少,對資源環境質量惡化的關聯度和破壞程度有多大。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惡化程度估算其損失成本。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因不可抗拒的非人力因素如自然侵蝕、自然災害造成的資源環境的損失,它雖不是直接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但與人類活動間接相關,並直接導致資源環境質量的下降和國民財富積累的減少,因此,這部分損失也應計入資源環境的損失成本之中。當然,這部分損失在修正GDP時,不應全部一次計入,而應確定一個適當的係數分期計入。
恢復
恢復成本是指人們在開發利用某項資源環境的同時染污、破壞或損耗了另一項或幾項資源環境,從而用來恢復被污染、破壞或損耗的資源本來面目的成本;再生成本是指將資源環境恢復到原來的規模和水平應計量的成本和補償的價值。
保護成本
。是指保證資源環境免遭人為破壞,儘量減少自然力對資源環境的破壞、侵蝕,維護資源環境質量達到一定水平之上而採取各種保護性措施所花費的成本。具體包括:資源環境保護重大項目的研究、開發、建設、維護、更新費用,如三北防護林建設費用,大江大河大湖治理費用等;預防和保護資源環境污染的運作費用;資源環境污染治理的費用;資源環境保護部門的管理費用;為改善和發展資源環境而投入的費用等。
替代
替代成本是指不可再生資源在開發利用時,人們以其它資源替代所需額外支付的相關費用,主要包括研究、開發、建設替代資源的費用。機會成本是指因對某些資源進行限制性或禁止性開發利用,及因資源環境保護而對某些相關產業、行業、企業進行壓縮、調整、關閉,造成資源閒置而產生的直接損失和機會損失。例如因森林的禁伐,導致森工企業關停並轉、職工下崗造成的直接損失和機會損失(如造紙業原料緊張、價格上漲);出於資源環境保護壓力,政府不得不強行關閉資源耗費大、污染嚴重的小企業,由此形成的產值損失和就業壓力;出於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一些相關企業不得不壓縮生產規模,導致部分設備、資源閒置,等等,這些都構成巨大的機會成本。但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這種替代成本和機會成本的付出是必要的,有益的。
改善收入
是指國家、企業開展以保護和改善資源環境為宗旨的綠色管理、綠色生產運動而給人類、自然、社會、企業帶來的綠色收入。主要包括因上述九大類物質指標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而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生態效益;國民因環境質量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而帶來的社會效益;企業因進行綠色設計、綠色開發、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營銷等一系列綠色管理活動,創立綠色品牌,促使生產效率提高,市場占有率上升,銷售收入增加,資源消耗下降,環境污染減少,環保支出減少,同時還可獲得政府稅收上的優惠和獎勵,這些都構成了企業的綠色收入,也構成了整個社會的資源環境的改善收入。
中國現狀
中國對生態環境的重大工程決策,之所以造成認識上的重大分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態環境價值還沒有被廣泛認同,價值計量有待規範、完善。二是環境資源價值的多重因素交叉,導致其價值構成的模糊性。 對價值影響因素進行經濟評價的方法也存在着模糊性。環境經濟學中價值評估的理論基礎基於人們對於環境資源質量恢復的支付意願或忍受環境資源質量惡化的接受賠償意願。模糊數學法能比較全面地評估環境資源價值。
一般來說,用模糊數學方法評估環境資源價值,是因為把環境資源看成是自然系統、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複雜系統。
中國很多學者採用模糊數學方法定量評估自然資源的價值,參數選擇涉及社會、自然、經濟三方面。通過模糊隸屬函數建立評價矩陣,並通過價格向量的運算計算出環境資源的價值。應該說,從三方面來衡量自然資源價值較之以往的評估方法是一個飛躍。但在參數的選擇上,還是基於自然資源而不是環境資源作為數學模型的理論基礎,而忽略了這個重要因素,就會造成一系列工程決策的無所適從,甚至導致錯誤的決策。
專業學科
資源環境科學是一門從生態觀點出發,將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運用到生產和環境建設領域的綜合性學科。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生物學及資源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資源管理及利用、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等眾多領域的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創新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級複合型科學技術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環境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環境信息技術、植物資源保護等。
主要課程體系:生物學基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態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統計學、環境資源遙感、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土壤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生物技術。
參考文獻
- ↑ 自然資源資產評估知識介紹 ,搜狐,2022-10-24
- ↑ 受保護的主要野生動植物都有哪些?這份名錄請擴散! ,搜狐,201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