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烈士公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航空烈士公墓,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又名紫金山)北麓,在1932年建成,设有牌坊、左右庑、碑亭、祭堂、坟场等建筑物。公墓共收录了4,296名烈士,包括在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淞沪抗战阵亡的中国空军军人、在中国抗日战争阵亡的中外航空人员、在国共内战阵亡的中国国民党航空人员;部分烈士设有衣冠冢,其余则在纪念碑上刻有姓名、籍贯、生卒日期。航空烈士公墓在抗战期间被侵华日军焚毁地面建筑物,抗战后重建为战前状况;后来,公墓在文化大革命时遭到红卫兵彻底摧毁,所有骸骨失散,于1987年再度重建[1]。
历史
抗日战争前
1931年,中华民国军政部(现为国防部)航空署署长黄秉衡提出在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附近为航空烈士修建公墓,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认为附近的紫金山(现名钟山)南麓难以辟出空地,改为在紫金山北麓的王家湾附近辟出50亩土地(约等于33,350平方米)。为了建设这座造价为2.6万元的公墓,航空委员会(改组后的航空署)向高级将领募捐,合共筹募了13,290元(其中蒋中正捐出了3,000元,为所有捐款中金额最大的一笔),余额由航空委员会支付。
航空烈士公墓在1932年动工,由金陵大学教授邱德孝设计,同年8月竣工;公墓竣工后不久,当局举行公祭典礼,把30多名服役期间身亡的空军军人入葬至此,包括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淞沪抗战的空军烈士、以及一些死于飞行事故的空军人员。是次典礼后,每年的3月29日均会举行公祭。
抗日战争期间及战后
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国空军投入抗战,但主力基本上被侵华日军消灭,一批飞行员战死沙场;因此,航空烈士公墓又葬入了24人,例如刘粹刚等空军军人。由于处于战乱、时局紧张,多名烈士被合为一墓,仓促草率地安葬。1937年南京保卫战后南京陷落于日军手中,日军大肆破坏航空烈士公墓,把所有地面建筑物付诸一炬,也烧毁了全数墓冢及遗体,以报复中国空军对日军的抵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重新把首都定为南京,并为公墓进行大规模修葺,基本按照抗战前的状况重建,逾二千名日军战俘被勒令参与修建;当局搜集空军烈士的遗体,陆续把他们葬于此公墓,并为找不到遗体的空军烈士按家属要求修建衣冠冢。政府在1946年至1948年的3月29日(即革命先烈纪念日)分别安葬了三批烈士(合共超过77人),并举行公祭典礼;部分烈士是在国共内战而非抗战中阵亡,例如为蒋介石心腹戴笠驾驶飞机时意外身亡的飞行员。除了中国军人外,政府也把一些抗战时援助中国的外国航空人员葬至此公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航空烈士公墓无人管理,到了1956年已出现杂草丛生的荒芜景象,但公墓尚算原好。
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4年,毛泽东在文学作品中暗示要拆毁古代人物的坟墓,掀开“拆墓运动”的序幕;到了文革爆发的1966年,政治正确思潮大行其道,效忠中国国民党的烈士被认为是敌人。因此,红卫兵根据“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要反对”的指示,在1966年8月把航空烈士公墓彻底摧毁;是次破坏的严重程度比侵华日军当年的破坏更高,所有骸骨失散,公墓最终剩下空穴,只有老牌坊尚存。
文革结束后的1985年正值抗战胜利4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的一些委员提出重修航空烈士公墓,政府拨款45万人民币重建了航空烈士公墓。但是,当时尚未发现公墓的旧相片,重建工程只能依南京档案馆的图纸而进行,大多数建筑不是民国时的原貌;而且,所有烈士骸骨已在文革时失散,即使重修也只能建成衣冠冢。重建工程在1987年完成。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航空烈士公墓加设的纪念碑落成。
2015年9月,航空烈士公墓的纪念碑补刻了990名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抗日战争烈士;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副馆长罗朝均解释指,纪念碑首刻的中国烈士只有飞行员和军官,没有士兵、空勤服务及地勤保障人员,是次补刻能够全面地反映在抗日战争牺牲的航空人员。此后,航空烈士公墓共收录了4,296名烈士[2]。
视频
航空烈士公墓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青山处处埋忠骨:清明带大家祭拜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搜狐,2017-04-03
- ↑ 精彩南京:南京航空烈士纪念地 ,知乎专栏,20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