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大使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美国驻华大使馆(英语: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Beijing)是美国在中国的最高外交代表机构,现位于北京市安家楼路55号,是美国规模第三大的驻外使馆[1],仅次于巴格达的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和埃里温的美国驻亚美尼亚大使馆。目前领事辖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甘肃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青海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有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及武汉五处总领事馆(驻香港总领事馆由国务院直辖)。
历史
早期
美国驻华使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法国相继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而美国则紧随英法之后,于1862年在东交民巷路以南、御河以西设立公使馆,位于俄国使馆之南,荷兰使馆之东。后来,美国驻华公使馆从荷兰使馆东侧搬到了西侧,也就是今天的前门东大街23号。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美国政府随即予以确认,美国驻华公使也由北京改驻南京。
迁往重庆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美国驻华公使即改驻南京,使馆位于上海路82号。1935年纳尔逊·詹森被任命为美国首任驻中华民国大使,驻华公使馆也升格为大使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驻华大使馆迁至重庆。
抗战结束大使馆迁回南京后改到西康路,原上海路馆舍即改为新闻处。
抗战期间
1938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率使馆人员一起来至陪都重庆,大使馆设于渝中区健康路1号。而同时迁至重庆的美国新闻处则在重庆村57-1号办公。
位于健康路的大使馆建筑为仿巴洛克式的砖木结构建筑,面阔32.5米,进深12.73米,通高10.73米,方向为坐西向东。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大使馆也由重庆迁回到南京。
迁回南京
1946年4月,美国驻华大使馆从重庆迁回到南京[2],设于今西康路33号(原西康路18号)。该处建筑始建于1946年,由三幢型式相同的西式楼房与三幢西式平房组成。三幢砖石结构的楼房高两层、外加一层地下层,建筑面积分别为936平方米,平面呈“凹”形。三幢平房位于其后,为砖木结构,是随从与仆役的住所,幢建筑面积各为96平方米。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于8月才离开南京。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18日美国最后一名驻华外交官培根离开南京返回美后,大使馆闭馆。目前大使馆旧址现为江苏省省级机关招待所。2002年,江苏省政府将此地被列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迁往台北
1949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撤守台湾,由于时势不稳,美国在1950年才重新在台北市派任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并裁撤美国驻台北总领事馆(该址即今之台北之家)。1954年后,大使馆迁至北门附近,门牌地址编为台北市中正路1842号,后改为忠孝西路二段2号,大使馆领事组原设于信义路,1972年11月14日起搬迁后,新址为南京东路二段87号。1979年1月1日美国与中华民国断交后,美国大使馆于2月28日关闭,现址改建为财政部台北国税局本部大楼。
北京设馆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后,在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开馆,设在建国门外第一使馆区内,位于秀水北街3号。
2004年美国在亮马河附近的第三使馆区建造新的大使馆,地址为安家楼路55号,这也是美国国务院历史上第二大的海外建设项目。2008年起新馆正式起用,建筑群占地10英亩,由5座建筑构成,包括一座八层的主办公楼、一座中庭办公楼、一座海军陆战队卫兵岗哨、一座领事/签证办公楼,以及一座多用途的附楼。
建筑的设计十分重视节约能源与可持续性设计,在景观设计中还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元素。馆中还陈列有林璎、蔡国强、贝蒂·伍德曼、罗伯特·劳森伯格、季云飞、杰夫·昆斯、海波、马丁·培耶尔等中美艺术家的作品。
视频
美国驻华大使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美签重要通知】美国驻华大使馆非移民签证处(安家楼路55号)2.13-2.24将暂停办公,新浪博客,2017-02-07
- ↑ 历史印记|美国驻渝大使馆海军武官处旧址,搜狐, 201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