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木香 |
红木香,中药名。为五味子科植物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的根或根皮。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胃痛,腹痛,风湿痹痛,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咽喉肿痛,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1][2]
中文学名 | 红木香 | 属 | 南五味子属 |
界 | 植物界 | 种 | 长梗南五味子 |
门 | 被子植物门 | 分布区域 | 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采收时间 | 立冬前后 |
目 | 八角目 | 毒性 | 无毒 |
科 | 五味子科 | 贮藏 |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
目录
别名
紫金皮、金谷香、紧骨香、木腊、广福藤、内风消、冷饭包、大活血、小血藤、大红袍、内红消、小钻、钻骨风、紫金藤、香藤根、过山龙。
入药部位
根或根皮。
性味
味辛、苦,性温。
归经
归脾、胃、肝经。
功效
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
主治
胃痛,腹痛,风湿痹痛,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咽喉肿痛,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南五味子根研末。每日6-9g,开水冲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 治急性胃炎,小儿消化不良[注 1],胃痛:南五味子根皮1000g,救必应二层皮750g,樟树皮500g,香附250g。共制成丸剂。成人每次3-4.5g,小儿1.5-3g,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 治妇人荣卫不和,心腹刺痛,胸膈胀满,不进饮食:紫金皮、苍术、石菖蒲各一两,香附子二两,人参半两,木香三钱。上为末,米糊丸如梧子大。食后姜汤吞下三十丸。(《证治准绳》人参紫金丸)
- 治伤损眼胞,青黑紫色肿痛:紫金皮(童便浸7d,晒干)、生地黄各等分。捣烂,茶清调匀敷。(《疡科选粹》-紫散)
- 治雷头风肿痛:紫金皮、独活、赤芍、白芷、菖蒲、葱头各适量。煎浓如膏调敷。(《纲目拾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1-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调敷。
炮制
采集加工
立冬前后采挖,去净残茎、细根及泥土,晒干。或剥取根皮,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浸,洗净,捞出,闷润至透,根切薄片,根皮切丝或厚片,干燥。
形态特征
长梗南五味子,又名盘柱南五味子、南五味子。常绿木质藤本,长2.5-4m。小枝褐色或紫褐色,皮孔明显。叶柄长1.5-3cm;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外形或窄椭圆形,革质;长5-13cm,宽2-6cm,先端渐尖或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齿或有时下半部全缘;上面深绿色而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侧脉5-7对。花单生叶腋;雌雄异株;花梗细长,花下垂;花被黄色,8-17片,长8-13cm,宽4-10mm,排成3轮,外轮较小,卵形至椭圆形,内轮较大,长圆形至广倒卵形;雄蕊群球形,雄蕊30-70,花丝极短;雌蕊群椭圆形,心皮40-60,柱头圆盘状。聚合果球形,直径1.5-3.5cm,熟时红色或暗蓝色。种子2-3,肾形,淡灰褐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9-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1200m的山坡、山谷及溪边阔叶林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3]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常不规则弯曲,长10-50cm或更长,直径10-50cm或更长,直径1-2.5cm,表面灰棕色至棕紫色,略粗糙,有细纵皱纹及横裂沟,并有残断支根和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纤维性,皮部与木部易分离,皮部宽厚,棕色,木部浅棕色,密布导管小孔。气微香而特异,味苦、辛。
根皮为卷筒状或不规则的块片,厚1-4mm。外表面栓皮大都脱落而露出紫色内皮。内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质坚而脆。
饮片性状
根为类圆形薄片,表面皮部紫色,约占木部的1/3,木部赤褐色,周边可见导管小点。根皮呈丝状或片状,外表面紫色,粗糙,内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切面显纤维性。质坚脆。气香,味苦。
药理作用
- 抗胃溃疡作用。
- 镇静作用。
- 镇痛和抗炎作用。
- 镇咳祛痰作用。
- 抗菌作用。
现代应用
- 治病毒性肝炎。
- 治疗烧伤。
相关论述
- 汪连仕《采药书》:“入膏用,行血散气。”
- 《纲目拾遗》:“治风气痛,伤力,跌扑损伤,胃气疼痛,食积,痧胀等症,俱酒煎服。”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溃疡病,胃肠炎,中暑腹痛,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视频
注释
- ↑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宜辨证施治,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等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