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米格-9战斗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米格-9战斗机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研发的第一代喷射战斗机,第一架原型机于1946年4月首度试飞。

米格-9的设计是双发动机,中单翼,水平尾翼的位置位于机背上方,高于机翼。由于苏联在喷射发动机的研发受到德国入侵而中断,因此战后的进度比起德国,英国与美国来说较为落后。这架飞机使用掳获自德国的BMW 003发动机[1],机首进气,发动机安装在机身下方,可是排气口位于机身中段偏后的部位,和现在常见位于机尾的排气口有很大的差别。

米格-9由1946年开始生产并且进入苏联空军服役,一共生产610架。除了自己使用以外,还有少量外销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由于当时中华民国空军不断空袭中国大陆的上海等城市,故由1950年11月起苏联空军派出4个师的米格-9驻防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但不久就被米格-15取代,1951年这些米格-9飞机全部移交解放军。

但本机因为航程较短,主要用来训练飞行员熟习喷射战斗机的操作,解放军使用至1956年,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小汤山航空博物馆各收藏了一架。

研制背景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研制喷气式飞机,其中,战斗机是重中之重。但在是否直接仿制德国的Me262或He162喷气机的问题上,设计师之间发生了争论。因为这时,苏军已经缴获了相当数量的德国飞机和发动机的整机和部件,可以拼装一定数量的飞机,缴获的技术资料和工装也足够开始仿制生产,但这样将扼杀苏联自己的设计。最后,在雅可夫列夫等人的坚持下,决定自己研制。

除了面子问题,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德国设计的工艺要求太高,在德国备件耗尽后,苏联的工艺水平不足以自己大批制造,仿制也难以保证质量。由于苏联自己研制的喷气发动机在进度上赶不及,高层决定先用缴获的德国Jumo或BMW喷气发动机,然后设法从英国进口“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在40年代末或50年代初过渡到苏联自己的喷气发动机。高层同时决定,米高扬和苏霍伊用BMW003(苏联编号RD-20)集中于研制双发战斗机,雅可夫列夫和拉沃奇金用Jumo004(苏联编号RD-10)集中于研制单发战斗机。

技术特点

米高扬飞机设计局的喷气式战斗机的初始设计方案和德国的梅塞施米特Me262如出一辙,采用当时喷气战斗机的主流布局。但是这个布局的迎风面积大,阻力大,沉重的发动机远离机身轴线,横滚时的转动惯量大,机动性不好,单发失效后偏航力矩也大。风洞试验表明,在发动机推力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喷气战斗机的速度潜力不大。

首先将喷气战斗机投入战场的德国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二战后期德国秘密武器盛行期间,以设计Fw190战斗机著称的KurtTank设计了Ta183喷气战斗机,采用机身发动机、头部进气的布局[2],在气动设计上解决了很多Me262的问题。除了头部进气,Ta183还采用了先进的后掠翼。关于米格和当时苏联其他第一代喷气战斗机采用头部进气是否受德国影响的问题,东西方一直存在争论。苏军缴获了Ta183和大批技术资料,但KurtTank和他的手下都逃到美英军占领区,向西方盟国投降了。不管是异曲同工还是照抄不误,一般认为战后初期东西方很大一批喷气战斗机都受到Ta183的影响,包括多种米格战斗机、美国的F-84、F-86、法国的“暴风”、“神秘”等,尽管这些飞机中的每一个的具体技术实现都和Ta183有很大的不同。

1945年夏,米高扬毅然下令中止翼下双发的布局,而是采用头部进气的双发设计,也就是说,两台发动机并排安装在前机身内。发动机前置的头部进气尽管看起来臃肿、丑陋,风洞试验表明,这个新布局的阻力大大减小。新飞机开始被称为伊-300,后来正式命名为米格-9。

视频

米格-9战斗机 相关视频

空中大战:再现战斗机,同米格战机的空中格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