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環狀杯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環帶杯傘
圖片來自flickr

環帶杯傘學名Clitocybe rivulosa),俗稱假香蕈(false champignon)、傻瓜的漏斗(fool's funnel)和出汗蘑菇(sweating mushroom)[1],是一種有毒的杯傘屬真菌品種。

生態習性

環帶杯傘主要於夏季秋季歐洲北美洲草地上出現,並不時會在仙環中出現在。

依偎在草叢中生長的環帶杯傘通常會變得更大。不幸的是,這種菌經常在草地出現,致使看到它們的兒童或幼兒可能會誤吃它們。

食用價值

環帶杯傘的主要毒性來自毒蕈碱。人類吸收毒蕈碱後中毒的病症為大量流涎、大量流汗、以及大量流淚,所以得到「出汗蘑菇」的別號。這些病症都會在人們吃下環帶杯傘後15-30分鐘內出現 [2]

若大量進食,中毒者則會出現痛、嚴重噁心腹瀉、視力模糊和呼吸困難的病症。中毒症狀一般會在兩小時內消退。

形態特徵

環帶杯傘是一種體形細小的白色或淺黃色的蘑菇。其菌蓋直徑為3–4厘米,呈漏斗狀。

這種菌擁有大量菌褶,其菌褶呈白色,並且點綴著粉紅色斑點

菌柄呈纖維狀,長4厘米,並且沒有任何菌環。其孢子印為白色[3]。 這種菌並沒有獨特的味道或氣味。

環帶杯傘與不少有毒的真菌物種相近,其中包括白霜杯傘。這類菌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硬柄小皮傘和]斜蓋菇等食用菌。

分類和命名

起初,於1801年,環帶杯傘獲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帕森給予學名「環帶姬松茸」(Agaricus rivulosus)。

但是,於1871年,德國博物學家保羅·庫默爾(Paul Kummer)將之重新歸類為杯傘屬,並因此將之易為現名。隨著年齡的增加,環帶杯傘的菌蓋表面會出現環狀裂縫,因此它獲命名為「環帶」(rivulosus)[4]

與環帶杯傘極相似的白霜杯傘有時候會被視為環帶杯傘的複合種。

環帶杯傘導致的死亡個案極少,但嚴重能導致心衰竭呼吸衰竭。毒蕈碱的解毒劑阿托品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 The Young Specialist looks at Fungi By Haas H – Burke 1969 isbn = 0-222-79409-7
  • Mushrooms, Poisons and Panaceas: A Handbook for Naturalists, Mycologists, and Physicians By Benjamin DR - W H Freeman & Co 1995 isbn = 0-7167-2649-1
  • The Complete Mushroom Book By Antonio Carluccio|Carluccio A – Quadrille 2003 isbn = 1-84400-040-0
  • Fungi of Northern Europe 2: Gill-Fungi By Nilson S & Persson O – Penguin 1977 isbn=0-14-063006-6
  • Synopsis Methodica Fungorum By Christian Hendrik Persoon - H. Dietrich 1801
  • Some taxonomic and nomenclatural changes in the Tricholomataceae, tribus Clitocybeae By Thomas W. Kuyper – Persoonia 1996
  • Flore mycologique d'Europe 4 Les clitocybes, omphales et ressemblants By Marcel Bon - M. Bon 199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