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九州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HLY讨论 | 贡献2022年6月7日 (二) 14:29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九州市

图片来自journey

北九州市(きたきゅうしゅうし)是日本福冈县北部的一个政令指定都市,位于九州岛最北端,隔关门海峡本州相望。北九州是北九州工业地带的中心都市,在1963年由门司市小仓市户畑市八幡市若松市合并诞生,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外的首个政令指定都市,也是首个非都道府县厅所在地的政令指定都市,现在北九州市仍是西日本非都道府县厅所在地城市中人口最多的城市。

历史

古代史

在北九州市发现了弥生时代的重留遗迹和古坟时代的曽根平野古坟群、小田山古坟群等遗迹,显示北九州市很早就已经有人类活动。进入奈良时代实施律令制之后,现在的门司区、小仓北区、小仓南区全境和八幡东区的东部属于丰前国企救郡),八幡东区的西部和八幡西区、若松区、户畑区全境属于筑前国远贺郡鞍手郡),两者分属不同的令制国。646年时(大化2年),政府在现在的和布刈神社附近设立门司关,是现在门司区地名的由来。1185年(元历2年/寿永4年),源平合战的最后一役坛之浦之战就发生在北九州市和下关市之间的关门海峡[1]

1403年(应永10年),大内盛见被任命为丰前守护。自此至16世纪中期,北九州一带被划入大内氏的势力范围。1551年(天文20年),大内氏遭到家臣陶晴贤谋反,实权被陶晴贤所夺。此后大友义镇趁机攻入曾是大内氏领地的丰前和筑前地区,成为九州最大的势力[2]。1587年(天正15年),丰臣秀吉在平定九州之后将小仓六万石封给毛利胜信[3]关原之战之后,细川忠兴成为新的北九州一带的统治者。他在1602年(庆长7年)修筑小仓城,开启了小仓城下町的历史。1632年(寛永9年),小仓藩第二代藩主细川忠利被转封到熊本小笠原忠真成为新的小仓藩主,此后直到幕末为止,小笠原氏都是北九州地区的统治者。

明治维新到五市合并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1871年实施废藩置县,北九州地区被划入小仓县。不过仅在5年之后小仓县的大部分地区就被并入福冈县,此后北九州一带一直属于福冈县。地处交通和军事要地的北九州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1889年门司港被指定为特定输出港和1891年门司车站(现门司港车站)至高濑车站(现玉名车站)之间的铁路开通意味著北九州成为九州的玄关口。1898年日本皇军第12师团总部设在小仓和1901年八幡制铁所开业<则象征北九州开始成为“军都”和“重工业都市”。西日本最大的要塞下关要塞的部分区域位于北九州市沿海地区,小仓城和现在若松区的沿海地区曾长期禁止普通民众进入,可见北九州的军事地位[4]。1899年,门司市成为北九州地区最早设的城市。翌年小仓也顺利设市[5]。进入大正时代之后,若松、八幡、户畑亦相继设市。

自明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期是北九州地区人口快速增加和工业化的时代。在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贸易据点的门司和炼钢厂所在的八幡是北九州五市中发展最快的地区。自明治后期至大正初期,八幡是日本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1891年时,尚未兴建炼钢厂的八幡仅有人口2118人,但在1919年时已增加到84682人。八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人口增加了约40倍,成长为当时九州的第二大城市[6]。门司在1868年时人口仅有2719人。但到昭和初期,门司已开通了前往中国大连天津等地的航路[7],是连接日本本土和朝鲜半岛及中国的结点,一跃成为西日本的贸易和金融中心。1942年时,门司已成为面积66.7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5.2万人的重要城市。户畑在明治中期时只是一个人口约3000人的渔村,但随著邻近的八幡地区的工业发展,户畑的人口也快速增加。特别是1914年旭硝子和1921年八幡制铁所在户畑设厂使得户畑也发展成为工业城市。

1922年时,户畑的人口已增加到35138人。若松在北九州的工业格局中则扮演了煤炭输出港的角色。1889年时若松仅有人口2764人,但随著港口的发展和铁路的开通,若松同样迎来了人口的急剧增加。1908年时,若松已有人口24742人。相对于其他四市,城下町小仓虽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同样得到了邻近地区飞速发展的波及效果。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随著第12师团的进驻,小仓的人口也开始急速增加。成立于1933年的小仓陆军造兵厂是当时日本最大的兵工厂之一,也是气球炸弹的主要产地。

1942年,连接门司和下关的关门隧道开通,是世界首条海底隧道,显示北九州地区在二战爆发之后仍取得发展[8]。然而北九州地区重要的军事和工业地位亦使其成为美军空袭的目标。北九州市在二战期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空袭。1944年6月16日的空袭是美军首次使用B-29超级堡垒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范围覆盖整个北九州地区,322人在空袭中遇难。1945年6月29日的空袭则以门司市为主要目标,55人遇难,3616户住宅被烧毁。

1945年8月8日的空袭以八幡、若松、户畑三地为目标。1945年8月9日,美军原本计划在小仓投下原子弹,但由于当天小仓天气阴天加上前一天八幡地区空袭之后的烟雾尚未散去,小仓上空视界不良,因此原子弹投弹地点改为长崎,小仓幸运的逃过一劫。

由于北九州地区五市之间关系密切,因此自20世纪初期开始就有合并构想。1903年时,已有门司、小仓合并的构想和若松、户畑合并的构想。1922年时,福冈县议会提议北九州地区一体化。1928年,曾有合并若松、户畑两市的构想,但因新市政府的所在地而最终搁浅。1934年,曾有若松、小仓、户畑三市合并的运动,但因户畑的消极态度而不了了之。1943年和1947年亦曾有两次合并运动,但均因门司的反对而未能实现。直到1960年,因北九州工业地带经济萧条,合并主张再次升温。1963年2月10日,五市正式合并,北九州市诞生,并在同年4月1日成为政令指定都市。而在讨论合并后新市名时,曾进行了票选,原本票选第一名是“西京市”,第二名才是“北九州市”。但因为有人提出必须只有历史天皇曾经居住过的城市才可以使用“”的名称,因此最后选择了第二名的“北九州市”。

北九州市的诞生

在实现合并之后,1970年代的北九州市迎来了众多重大建设。1973年关门桥的开通使得关门海峡两岸的交通更加便捷,翌年山阳新干线的通车使得北九州前往大阪市东京的陆上交通大幅改善[9]。1972年新市政府大楼的竣工和1974行政区划的调整象征北九州市的市政也在1970年代中期实现了整合[10]。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北九州虽然迅速工业化,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1]洞海湾有“死海”之称[12]。1970年代之后,在民众和政府的努力下,北九州的自然环境有了大幅改善。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重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以重工业为主的北九州市也面临严重的产业转型和人口外流的问题。北九州市的人口自1979年开始就不断减少,企业的人力需求也低于日本平均水准。1988年,北九州市在合并25周年之际提出了北九州市文艺复兴构想,将都市发展方针由原本的均衡发展(多核都市论)改为以小仓都心和黑崎站副都心为中心的集中型都市,若松、户畑、折尾等地则改为地域中心核,施政方针大幅转换。现在北九州市以科技、环保、旅游等产业为发展重点[13],并在2011年被选入绿色亚洲国际战略综合特区,试图提升都市竞争力。

观光

北九州市是一座重工业都市,在过去观光产业并不发达。但自北九州文艺复兴构想提出以来,北九州市已将观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并且积极利用近现代的产业遗产,将其改造为观光资源。2018年,有2319.4万人观光客造访北九州,比2017年减少了8.4%。但北九州市的观光产业也面临诸多严峻课题,如热门景点之一的宇宙世界在2017年宣告关闭。小仓城和小仓城庭园是北九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现在的小仓城天守重建于1959年,是小仓的地标之一。小仓城附近的RiverWalk北九州则是北九州规模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并集合了北九州艺术剧场和北九州市立美术馆分馆,是小仓地区最大的商业和观光设施之一。同样邻近小仓城的旦过市场的历史开始于大正时代,代表了北九州商业和饮食文化的传统一面,有“北九州的厨房”之称[14]

北九州的主要博物馆有展示有关北九州自然史和人文史的北九州市立生命之旅博物馆北九州市立いのちのたび博物館[15]、收藏展示众多蒸汽机车九州铁道纪念馆[16]、以教堂为设计概念的北九州市立美术馆[17]。地处九州玄关的门司港保留有众多明治至昭和前期的西洋式建筑。当地政府自1988年开始耗资300亿日元对门司的西洋建筑进行整修,并将这一地区统一规划为门司港怀旧,吸引了众多游客。北九州多山的地形使得市内有众多眺望胜地,其中自皿仓山看到的夜景有“百亿美元的夜景”之称,被选入新日本三大夜景。

参考文献

  1. 壇ノ浦の合戦. 下関市公式観光サイト.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日语). 
  2. 大友宗麟. 臼杵市.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9) (日语). 
  3. 毛利勝永と毛利勝信【大阪の陣で義を果たした名将】. 戦国武将1000記事 .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9) (日语). 
  4. 下関要塞地区域標 (PDF). 福岡県. [2020-08-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25) (日语). 
  5. 小倉市制施行からの歴史. 北九州市.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9) (日语). 
  6. 下関市・北九州市における斜面地居住の形成と展開 (PDF). 北九州市立大学. [2020-08-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25) (日语). 
  7. 昭和時代(2)戦後 (PDF). 北九州市.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4-04) (日语). 
  8. 世界初の海底トンネル「関門鉄道トンネル」 (PDF). 建設コンサルタンツ協会.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09) (日语). 
  9. 第2章 山陽新幹線の歴史 (PDF). 一橋大学鉄道研究会.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12) (日语). 
  10. 市の歴史1970年~1979年. 北九州市.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9) (日语). 
  11. 産業の隆興と公害の発生. 北九州市.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日语). 
  12. ばい煙の空、死の海から奇跡の復活. 北九州市.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日语). 
  13. 産業都市「北九州」再生の軌跡 (PDF). 北九州市立大学. [2020-08-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25) (日语). 
  14. 旦過市場の生い立ち. 旦過市場.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日语). 
  15. 展示案内. 北九州市立いのちのたび博物館.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日语). 
  16. 鉄道記念館とは. 九州鉄道記念館. [2020-08-29] (日语). 
  17. 美術館について. 北九州市立美術館.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