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鄴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鄴城遺址或稱鄴城,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由南北兩座相連的城池組成(即鄴北城、鄴南城)。鄴北城自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舊城基礎上開始營造。是為曹魏五都之一。後為後趙、冉魏、前燕都城。東魏時,興建鄴南城。為東魏、北齊都城。

鄴城主體位於河北省臨漳縣西南20公里的漳河北岸,在今河北省臨漳城區20公里,距河南省安陽市主城區18餘公里[1]遺址範圍包括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鄴北城、鄴南城、銅雀台)和河南省安陽市東北(曹操高陵、西門豹祠)。1988年,以鄴城遺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鄴城舊址附近,即臨漳縣及相鄰的磁縣和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交界處,還經常有重要的東漢與魏晉南北朝相關的考古學發現。

歷史

先秦兩漢

商朝時,宰相伊尹流放其君太甲於此地,時曰桐。

春秋時期齊桓公築鄴城,鄴是邑名。戰國時屬魏,有鄴令西門豹治鄴故事。依「鄴令(鄴縣令)」一詞推斷,此時可能已置鄴縣。今留有西門豹祠在河南省安陽縣。

西漢建立後為魏郡治所。

漢末魏晉南北朝

東漢末年袁紹以鄴城為根據地,遂成為冀州治。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自封為魏公,定魏國之都於此。曹操因舊城增築鄴北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北臨漳水,城西北隅自北向南有冰井、銅爵、金虎三台(即銅雀台),遺址位於今臨漳縣三台村。

曹丕篡漢,遷都洛陽城,鄴仍為魏郡郡治,並以「王業之本基」為曹魏五都之一。

西晉沿襲曹魏舊制,後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314年改名臨漳縣。咸康元年(335年)石季龍徙都之,復改為鄴縣。

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冉魏前燕都曾在此建都。

東魏建立,遷都於此,置司州,改魏郡為魏尹,並於古漳水南岸營建鄴南城,東西六里、南北八里,規模大於北城,現其城遺址因漳水改道已在北岸。東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盪陰縣、安陽縣劃入鄴縣。自此安陽縣併入鄴縣直到590年(重置安陽縣)共56年時間。

北齊代魏後,仍以此為都,改魏尹為清都尹,倚郭鄴、臨漳、成安三縣。鄴城之盛,至此為最。此時的鄴城坐擁天下之精華,是當時最為繁榮的都城。

北周滅齊,改司州為相州,清都尹為魏郡,臨漳、成安二縣從鄴城遷出,鄴仍為相州州治、魏郡郡治。

被毀棄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遲迥據鄴反抗楊堅失敗,古鄴城被焚毀。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及鄴民遷至安陽古城。鄴城被毀棄。

2017年5月16日 臨漳縣文物部門表示,經考古專家發掘和研究,確認鄴城遺址中的核桃園一號建築基址,是北齊皇家佛寺大莊嚴寺遺址[2],屬於最高等級的皇家大寺,準確建造時間為公元553至577年之間。

視頻

唐十八陵 相關視頻

上鄴城遺址公園國家立項
考古新發現 邯鄲臨漳發現鄴城遺址寺院土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