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冉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冉魏

圖片來自歷史網

中文名: 冉魏

簡 稱: 魏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邯鄲臨漳南)

主要城市: 洛陽、汴梁、襄國等

官方語言: 中古漢語(洛陽雅言)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冉閔、冉智

主要民族: 漢族

主要宗教: 道教

冉魏(350年~352年),十六國時期冉閔

所建政權。冉閔,字永曾,魏郡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人,其父冉瞻原屬乞活軍,是後趙武帝石虎的養子,改名石瞻。

349年,石虎去世,諸王爭立,互相殘殺。石閔乘後趙政局混亂,又得到大司馬李農的幫助,奪取後趙政權。350年正月,石閔殺石鑒,自稱皇帝,恢復冉姓。冉閔以其出身地為古魏郡,都城也為魏郡治所鄴城,故國號為「魏」,以示「重本不忘故」,史稱「冉魏」。石虎的兒子石袛據襄國稱帝,聯合羌族首領姚弋仲和鮮卑族前燕皇帝慕容俊,與冉閔互相攻伐。351年石袛為其部將劉顯所殺,後趙滅亡。

當時遼東的前燕勢力漸盛,揮師南下冀州,冉閔被慕容儁擒獲處斬,不久鄴城被前燕軍攻破,皇后、太子投降,冉魏滅亡。

冉閔是怎麼死的?

前燕慕容俊三年(魏永興二年,351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前燕軍在廉台(今河北無極東北)、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擊滅冉魏的戰爭。352年正月冉閔終於攻克了襄國,後趙殘餘勢力至此基本被消滅,從而終於得以騰出手來對付此前一直無暇顧及的前燕,遂率領部隊離襄國北上,活動於北方邊境的常山、中山諸郡,一邊四處搜集糧食,一邊查看地形,準備抵禦燕軍南下。

4月,已經奪取了幽州的燕王慕容儁決心滅亡冉魏,吞併中原。他派慕容恪及相國封弈向冀州討伐冉閔,干係冉魏命運的決戰就在安喜首先拉開了序幕。

當時冉閔兵少,全軍不過1萬人左右,且多步兵,燕軍約10萬人,盡為騎兵,雙方兵力對比極為懸殊,且為野戰對決,因而大將軍董閏和車騎將軍張溫都勸說道:「鮮卑乘勝鋒銳,且彼眾我寡,請且避之,俟其驕惰,然後益兵以擊之。」,冉閔聞言大怒道:「「吾欲以此眾平幽州,斬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謂我何?」,司徒劉茂、特進郎闓相互說道:「吾君此行,必不還矣,吾等何為坐待戮辱!」於是全部都絕望自殺了。

冉閔遂不納董閏、張溫之言,而率軍進駐於同中山近在咫尺的的安喜,準備在此同燕軍進行決戰,慕容恪也隨即率軍追至(《資治通鑑》:「閔軍於安喜,慕容恪引兵從之。)(《晉書》:「俊遣慕容恪及相國封弈討冉閔於安喜」),冉閔率軍與燕軍在安喜等地的平原上連續激戰,均未取得決定性勝利。

這時,燕主慕容俊又率主力南下,進駐中山,準備會同慕容恪軍合圍冉閔:「俊如中山,為二軍聲勢。」,冉閔聞訊大驚:「閔懼,奔於常山」。冉閔隨即修改作戰計劃,而率領部隊向常山方向南撤,決意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將燕軍引向廉台的臨水與多叢林地帶交戰,企圖利用那裡的有利地理環境揚長避短,以相對劣勢的步卒擊敗鮮卑鐵騎,同時,廉台位於常山方向,常山太守蘇彥的部隊可前來接應。慕容恪也緊追不捨,魏軍且戰且退,一路連續多次擊退慕容恪的追擊,方才得以順利撤到泒水南岸的魏昌附近紮營,慕容恪旋即也南渡泒水,和冉閔對峙。

冉閔的選擇並不是沒有道理。此時的慕容恪部由於孤軍追擊,已經和慕容儁的主力拉開了距離,無法得到援助。況且燕軍大都是善射的輕弓騎兵,機動力很強,儘管冉閔屢屢將之擊潰,但因安喜地處原野,輕騎兵即便失利也不過是四散逃走,過不了多久又散而復聚,冉閔的軍隊為步騎協同,很難追上這種敵人打殲滅戰,所以一直沒能取得決定性戰果。可現在不同了,魏昌城側面是山丘叢林地帶,慕容恪背後就是泒水,一旦潰敗就再也無路可逃,只能被趕進泒水裡淹死,想再一鼓而散,散而復聚,是做不到的。燕魏兩軍此前曾連續10次交戰,燕軍均被擊敗。冉閔勇猛無比,所部將士皆為精銳,燕軍因此都十分畏懼,慕容恪為克服部下的懼敵之心,特意在陣前激勵將士:「冉閔勇而無謀,一夫敵耳!其士卒飢疲,甲兵雖精,其實難用,不足破也!」。

冉閔雖然在平地上也照樣能夠多次擊敗慕容恪,但這次為穩妥起見,他先引軍向叢林進發,欲引燕騎兵至叢林作戰,以選擇更合適戰場,以圖一舉擊潰燕軍,但是慕容恪的參軍高開卻識破了冉閔的計謀,遂嚮慕容恪進計曰:「吾騎兵利平地,若閔得入林,不可複製。宜亟遣輕騎邀之,既合而陽走,誘致平地,然後可擊也」,慕容恪從之。冉閔見燕軍識破自己的計謀不肯進入叢林,又受不得燕軍激將,加之糧食短缺士卒飢疲不能久拖不決,且鑑於自己此前已經有過多次在平地上擊敗慕容恪的先例,遂決定乾脆將計就計,就回到平地上與慕容恪進行決戰,企圖力挽狂瀾於既倒,在令燕軍後無退路的泒水畔擊潰燕軍。只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慕容恪竟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招數,致使他一招棋差,滿盤皆輸。[1]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幼子石世即位。石遵發動政變推翻石世。即位後,冉閔任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

石遵沒有兒子,起初答應立冉閔為太子,後來卻立侄子石衍為太子,引發冉閔的不滿。孟准等人勸石遵誅殺冉閔,石遵與其兄石鑒及母親鄭櫻桃商議,鄭櫻桃認為石遵之所以能夠即位,冉閔有功勞,不可殺他。石鑒卻將此事密報石閔。冉閔在李農的支持下,發動政變誅殺鄭櫻桃與石遵、石衍,改立石鑒為皇帝。冉閔被任命為大將軍、武德王,掌控大權。

石鑒指使石苞及中書令李松、殿中將軍張才等在琨華殿誅殺冉閔和李農,但是謀殺計劃失敗,石鑒假裝不知此事,連忙殺掉了石苞和李松。

後來,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祗在襄國起兵,聯合羌族姚弋仲、氐族蒲洪,發兵誅討冉閔、李農。石鑑於是下詔派兵討伐石祗。大軍外出,鄴城空虛,石氏宗室的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密謀趁機殺死冉閔和李農,謀殺計劃又一次失敗,反被冉閔和李農殺掉。

羯族將領孫伏都秘密集結三千多羯族士兵企圖殺冉閔,故帶隨三十個甲士前往劫持皇帝石鑒,並向其宣稱李農等人要造反,得到石鑒的鼓勵,於是孫伏都攻打冉閔和李農,未能成功,只得退回皇宮。石鑒因而騎馬去向石閔和李農宣稱孫伏都要造反,於是冉閔率兵直入,誅殺孫伏都連同數千黨羽,石鑒也被幽禁在御龍觀,冉閔派尚書王簡、少府王郁率數千人看守,用繩子把食物吊給他。

殺胡令

經歷多次暗殺,冉閔宣布六夷胡人有敢持兵器的一律斬首,於是出現胡人逃亡的現象。後來冉閔宣告「今日已後,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復相禁」,結果是「趙人百里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於是冉閔下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冉閔親自率領漢人誅殺胡人,不論貴賤男女少長一律殺頭,一日之中,斬首數萬,在鄴城周圍就屠殺胡人二十多萬。屯據四邊的各鎮將士,也根據冉閔命令四處捕殺胡人,期間高鼻長須者,也被當成胡人誅殺,以至濫死者半。後來冉魏滅亡,青、雍、幽、荊州等地遷回鄴城一帶的胡人,「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冉魏建立

石琨及張舉、王朗率領七萬人攻打鄴城,冉閔帶領千餘騎兵,在城北抵抗他們,斬殺三千人。石鑒(李鑒)秘密派遣宦官送信,召集親信乘虛襲擊鄴城。宦官把此事報告給冉閔、李農,冉閔、李農馳馬速歸,殺石鑒,又殺掉石虎的三十八個孫子,把石氏家族全部消滅。

冉閔稱帝,大赦天下囚犯,改年號為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追尊祖父冉隆為元皇帝,父親冉瞻為烈祖高皇帝,母親王氏為皇太后。封其妻董氏為皇后,其子冉智為皇太子,冉胤、冉明、冉裕為王。以李農為太宰、兼任太尉、錄尚書事、齊王,李農的兒子都封為縣公,不久誅殺李農及其三子。文官武將進三等官位。

石祗派其相國石琨帶領十萬士眾攻打鄴城,進兵據守邯鄲。石祗的鎮南將軍劉國從繁陽前來與石琨會合。冉閔於邯鄲大敗石琨,死者數以萬計。劉國退駐繁陽。苻健從枋頭入關。張賀度、段勤與劉國、靳豚在昌城會合,將要進攻鄴城。冉閔派遣尚書左僕射劉群任行台都督,派部將王泰、崔通、周成等率領十二萬步騎在黃城宿營,冉閔親自統率精兵八萬作為他們的後繼,在蒼亭展開激戰。張賀度等部大敗,死者達兩萬八千,靳豚被追擊並斬殺於陰安,冉閔部將悉數俘虜了靳豚的士眾,整軍而歸。冉閔擁有戎卒三十餘萬,旌旗鐘鼓綿延百餘里,即使在石氏鼎盛時期也沒有這般威勢。

前燕滅魏

冉閔的政策引來胡虜的仇視。350年,石虎之子石祗於襄國稱帝,351年,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戰敗。四月,石祗部下劉顯殺死石祗,投降冉閔,後趙滅亡。

352年,劉顯攻打鄴城並稱帝,亦被冉閔攻滅。當時占據遼東並由鮮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乘機占據幽州,分三路軍隊南下。慕容恪帶領的前燕軍在廉台攻冉閔。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後來中計陷入鮮卑騎兵重圍,冉閔左持雙刃矛,右執鈎戟,順風迎擊,斬殺三百餘名鮮卑兵,向東突圍二十多里,坐騎朱龍馬突然死亡。冉閔於是被趕上的前燕兵生擒。前燕君主慕容俊問冉閔:「你這個奴僕下人為何敢稱帝?」冉閔怒斥慕容俊:「你們這些和禽獸一樣的夷狄都能稱帝,我身為華夏英雄,為何不能稱帝?」慕容俊大怒,把冉閔鞭打三百下,送到龍城。冉閔在龍城(今遼寧朝陽)遏陘山被斬首。遏陘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蟲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俊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閔,諡號為武悼天王,當天降大雪,過人雙膝。

四月二十五日,慕容俊派遣慕容評率眾圍攻鄴城。太子冉智年幼,蔣干宣布歸順東晉,派人到東晉請求援軍。東晉濮陽太守戴施向蔣干索要傳國玉璽,蔣干沉吟未決,戴施便率領一百餘名壯士進入鄴城,騙蔣干說:「姑且把玉璽交給我。我會馳馬去稟告天子,天子就會相信你絕對忠誠,一定會派出足夠的軍糧來接濟你們。」蔣干信以為真,把玉璽交給戴施。戴施宣稱派何融去迎接軍糧,私下命令督護何融懷揣璽印送往京師。長水校尉馬願、龍驤將軍田香打開城門嚮慕容評投降。戴施、蔣干讓人用繩子從城樓放下去,逃離鄴城。慕容評把冉閔的妻子董皇后、太子冉智及王公大臣送到薊城。中書令王簡、左僕射張乾、右僕射郎肅自殺。冉魏滅亡。

主要官員

李農,太宰、太尉、錄尚書事、齊王。

申鍾,太尉。

劉茂,司徒。

石璞,司空。

條枚,司空。

董閏,大將軍。

張溫,車騎將軍。

王泰,衛將軍。

王謨,尚書令。

徐機,尚書令。

王簡,尚書令。

劉琦,尚書左僕射。

張乾,尚書左僕射。

郎肅,尚書右僕射。

王衍,侍中。

李琳,侍中。

繆嵩,侍中。

盧諶,中書監。

聶熊,中書監。

李垣,中書令。

韋謏,光祿大夫。

郎闓,特進。

皇帝世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