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海底隧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西区海底隧道 |
---|
|
西区海底隧道(Western Harbour Crossing),简称西隧(WHC),于1997年4月30日正式启用,乃香港机场核心计划中的十项核心工程其中之一项。西隧是香港第3条过海行车隧道,也是香港和东南亚首条双管三线行车、分隔沉管式过海隧道。隧道全长2公里,连接香港岛的西营盘干诺道西和九龙尖沙咀的西九龙填海区。九龙出入口附设有21个缴费亭的收费广场,其中4个可随时改变行车方向的人手收费亭,11个为单一方向的人手收费亭,馀下6个为快易通专用的自动缴费亭,繁忙时间可为同一行车方向提供12条行车线,并在油麻地交汇处连接西九龙公路、佐敦道、及经海宝路连接连翔道;西营盘出入口的交汇处包括17条接驳天桥、一条下通路和多段引道,连接4号干线,隧道可拉近中西区与油尖旺区、九龙城区和深水埗区之间的距离。隧道人员获授权执行《西区海底隧道条例》。
介绍
西隧工程除了包括隧道管道本身之外,亦包括兴建由中环至坚尼地城的高架天桥(干诺道西天桥)。此段道路将4号干线伸延至坚尼地城,大大地改善坚尼地城的对外道路交通网络。
西隧是香港3条过海隧道中容量最大的一条,采用3线双程行车设计及较其馀两条过海隧道宽松的每小时80公里限速,于香港机场核心计划落实后一并兴建,除提供港岛接驳九龙西、新界西的更快捷途径外,更是纾缓红磡海底隧道、东区海底隧道的交通压力。然而此隧道与红隧及东隧一样,采用BOT即“建造-营运-移交”模式经营,专营权由香港西区隧道有限公司持有至2023年8月1日。
历史
中信泰富(今中国中信股份)、嘉里建设、港通控股及招商局国际组成的香港西区隧道有限公司[1]在1993年以BOT模式获发西区海底隧道30年的专营权。并在1993年9月动工兴建,1997年4月竣工,工程造价70亿港元,并由时任布政司陈方安生主持揭幕。因其高昂收费及启用时港岛出口未有中环湾仔绕道分开前往港岛各区车流压力,西区海底隧道使用率一直偏低,未能完全分担红隧及东隧的负担。而事实上,九龙方面的连接路例如中九龙干线延迟落成,也使到使用率偏低。
2001年西隧平均每日行车量只有39,700架次,远低于其设计容量的180,000架次。为防止西区海底隧道湾仔方向挤塞情况不断加剧,中西区区议会于2005年8月建议在西营盘、上环及中环等地架设电脑警告牌,提示驾驶者改用干诺道中前往湾仔区,以减少挤塞。
2008年,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把持有的13%西隧股份,转售给港通控股有限公司。港通控股有限公司成为西隧公司的最大单一股东,持有50%西隧公司股份。
2011年4月起,位于西隧九龙出口巴士站后方的地方,增设道路连接佐敦道及海宝路,缩减驾驶者前往西九龙、尖沙咀及油麻地一带的时间,同时增设一个收费亭。
2019年2月24日,中环及湾仔绕道正式通车,接通中西区及东区的交通网络,减少从西区海底隧道往来港岛的使用者前往湾仔、铜锣湾、北角及鲗鱼涌等地区的时间。中环及湾仔绕道吸引车辆使用西隧过海,减轻红磡海底隧道和东区海底隧道的负担。
为纾缓干诺道西天桥东行的交通挤塞情况,西隧与运输署协商改善天桥上的行车线道汇合安排,并已由2019年4月起实施,以充分善用路面空间及容车量。由西隧驶上干诺道西高架桥的主车流,可更畅顺地继续沿天桥东行往中区或进入中环及湾仔绕道。
近年来因红隧及东隧挤塞情况日益严重、经济畅旺,人们愿意使用收费较昂贵的西隧,从而避开挤塞的道路,使西隧使用者数目有明显的增长。根据2019年度年报,西隧行车量为日均69,406架次[2]。
唯在2019年下半年及2020年初,香港先后受反修例运动及2019冠状病毒病全球大流行双重夹击下,政府实施严格出入境限制及社交距离措施,令市民大大减少外出、访港旅客近乎绝迹、经济严重衰退及市民消费力大跌,或使驾驶者改行收费便宜的红隧,料西隧使用者数目比另外两条过海隧道红隧及东隧有较明显跌幅。
建造
西区海底隧道的建筑费用达70亿港元,为第三条连接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的行车海底隧道,并且是港口及机场发展计划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西隧长两公里的隧道设计,能处理最高达每日18万架次的车流量。
香港政府当年决定引入私人机构参与,以替代一贯由政府自行设计、批出合约、建筑以至官方经营的方式,批出一项“建造-营运-移交”模式的专营权合约,予香港西区隧道有限公司以建造西区海底隧道,而西松建设及熊谷组所组成的联营公司,则获香港西区隧道有限公司委任为承建商。此隧道由12条沉管组成,与邻近的西区沉管隧道一并于石澳石矿场铸造,并分段于1995-1996年间安放至现时位置。
在西九龙的工程同时建设了可容纳20条线的收费亭,其中4条可作反方向操作,在繁忙时间令一个方向增加至最多至12条行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