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區海底隧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區海底隧道
圖片來自fandom

東區海底隧道英語:Eastern Harbour Crossing[1]),簡稱東隧EHC),為香港第二條穿越維多利亞港的過海隧道,連結香港島鰂魚涌九龍茶果嶺。東隧是香港首條同時設有行車道路鐵路港鐵將軍澳綫使用並附設接駁藍田站的後備路段)的隧道,也是香港3條過海隧道中最長的一條,是2號幹線的起始段,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說明

東區海底隧道全長2,220米,連接香港島九龍東部,分流新界東和九龍東來往香港島之車輛。共有5條管道,其中兩條為雙程雙線行車管道,車速限制每小時70公里,兩條為港鐵將軍澳綫鐵路列車使用(2002年8月3日以前為觀塘綫),以及一條容納環境控制系統的管道。隧道南端於鰂魚涌接通4號幹線東區走廊,收費廣場則設於北端茶果嶺出入口,共有14個收費亭,其中10個為人手收費亭,餘下4個為快易通專用的自動繳費亭。2018年6月30日起,駕車人士可以在隧道的人手收費亭,以八達通及三款信用卡拍卡繳付隧道費。[2]

歷史

1970年代初,香港首條海底隧道啟用後迅速飽和,港府已研究第二條連接兩岸的通道。當時計劃在維港東部鯉魚門興建跨海大橋,連接香港島筲箕灣九龍東油塘,最終因大橋有機會影響啟德機場運作,故未有落實。至1980年代初,港府改為提出興建連接香港島鰂魚涌九龍東茶果嶺的東區海底隧道。

中信泰富、熊谷國際、保華(新隧道)及丸紅香港華南有限公司組成的新香港隧道有限公司在1986年8月6日以「建造、營運、移交」方式獲發東區海底隧道30年專營權,其後隧道在1986年9月25日動工。

在興建期間,隧道的沉管鑄造工場,設於收費廣場及鄰近的前石礦場(目前在建的將軍澳-藍田隧道茶果嶺交匯處)位置。完成鑄造的沉管會直接沿隧道走線,由躉船拖至預定位置安放。

1989年9月21日由港督衛奕信爵士帶領車隊通車,港督座駕於當天傍晚5時20分從港島鰂魚涌入口駛進東隧,10分鐘後抵達茶果嶺出口衝過紅白藍三色相間的巨型綵帶後,在1號收費亭繳付10港元隧道費,成為東隧第一位使用者,衛奕信下車後檢閱隧道管理員,並在紀念冊上簽名[3],同日晚上10時正式通車。11月9日英國皇儲查理斯王子訪港第一日行程,到東隧主持揭幕禮,並發表講話指隧道工程規模龐大複雜,但能比預期提早4個月完成,實屬驕人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Hong Kong Transport Department - Transport in Hong Kong - Tunnels & Bridg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0). 
  2. 拍卡過隧道!城隧月尾先行 一文睇曬各隧道實施時間表. 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201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3). 
  3. 東網光影:89年東隧通車 專營權去年屆滿. 東網. 2017-09-03 [2018-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