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年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技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工艺
制作工具
刻制工具主要是拳刀,形如月牙,因装木柄,拳握方便而得名。辅助刀具有弯凿、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等。另外还有敲底时要用到的敲方,敲方使用檀树制的方形榔头;用来擦稿纸以显示墨线的油棉、用以刷去刻版时细缝中木屑的小棕帚、用以刻直线的铁尺、用以刻圆圈的圆规(艺人又称“计差”)、大小两种磨刀石以及水钵。
颜色包括墨汁和套色用色,墨汁是选用上等烟煤与面浆调和,发酵沉淀一个月后方能使用,套色使用的颜色调配时,用水用胶要适当,通常用胶冷天宜少,热天宜多,配色浓淡程度要“四重两轻”,即红、绿、黄三色中,紫色更重,桃红、淡墨宜轻,这样印出来的年画色彩既鲜艳明亮,又协调匀称。
年画印刷用纸宜用白净、薄韧的纸,以前桃花坞木版年画多采用“毛太”、“白管”、“本连史”等,后来改用“洋连史”,即白有光纸。
印刷的主要工具包括:棕帚、棕擦、印台、色盆、胶水、石蜡等。
制作工序
桃花坞年画的制作,可归纳为创作、刻版、印刷三道工序[1]。个别还需要人工着色、敷粉、扫金、扫银和装裱等手续,工序繁多复杂,是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在画稿完成后,刻工将画稿粘贴在梨木板上,称“上样”。一般将画稿分成线版和套色版若干块。然后刻工运用拳刀,根据画稿上的线、点、块,先后采用发、衬、挑、复、剔等技法刻制,达到线条流畅、图稿不走样的效果。
桃花坞木版年画为分版水色套印,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根据画稿的色泽再分版套色。用色通常为红、绿、黄、桃红、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无论套色版用色是否相同,印刷时都是均匀平刷,不分浓淡,但可用“环色”,即两种套色重叠造成复色,可丰富色彩的变化。在印刷过程中,印工则采用“模版”技法,使墨线版和套色版准确无误,使印刷的作品与原作不失真。再后进行装裱,一幅年画才算完工。
年画作品
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空前提高,当时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在阊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部分设在桃花坞报恩寺一带,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地,并远达南洋一带。于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与天津“杨柳青”成了我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中心。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现在还留存在画面上的,前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有:“王荣兴”、“陈同盛”、“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师在画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归来轩主人、宝绘轩人、墨林居士、杏涛子等;后期有:嵩山道人、吴友如、周梦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视频
参考文献
- ↑ 桃花坞木刻年画工艺流程 ,搜狐,201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