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奥地利帝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奥地利帝国

来自 知乎 的图片

本名 奥地利帝国

简 称 奥地利、奥国

所属洲 欧洲

首 都 维也纳

主要城市 布达佩斯布拉格

布尔诺克拉科夫格拉茨

的里雅斯特利沃夫

国 歌 《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

政治体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领袖 弗朗茨二世

斐迪南一世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人口数量 约2120万人(1804年)

奥地利帝国:(德语:Kaisertum Österreich、英语:Austrian Empire,1804年-1918年),是一个地跨中欧南欧东欧东南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1804年),人口约2120万人(1804年)。领土包括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波兰加利西亚等地区,首都是维也纳[1]

简介

奥地利帝国是德意志邦联的永久主席国,在镇压了1848年匈牙利革命后,1867年,奥地利帝国为防止匈牙利再次独立,签订《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改组为奥匈帝国,匈牙利获得高度的自治权,但奥地利君主仍然兼任匈牙利国王,成为政合国,1918年一战后解体。

奥地利帝国是欧洲传统的五大强国和当时世界列强之一,也是多民族国家。而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推行自由主义以及民族平等的冲击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活动日益活跃。奥皇室向来担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统治权,积极干预欧洲他国事务,镇压革命。另一方面,奥历任皇帝笃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给予神圣罗马皇帝在教宗选举中的否决权,被转授与奥皇,直到1914年才被枢机主教团废除。

历史沿革

诞生与发展

东法兰克王国经过一系列扩张,于公元962年改称神圣罗马帝国,该帝国是一个联邦性质的帝国,最初是由拥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统治。其疆域鼎盛之时,包括了今德国、奥地利、捷克、丹麦南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以及法国东北部和中部的一些领土。

在德语中,奥地利意为“东部边区”,起初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泛指帝国巴伐利亚、斯提里亚东部的边疆领土。

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对帝国内部的大国进行了拆解,其中对巴伐利亚的拆解使用了小特权方案,奥地利由边区提升为公国,正式建国。

1282年起,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并在不久后被选举成为帝国皇帝,其后二百年,奥地利逐步吞并了斯提里亚,蒂罗尔等地,使国土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大邦国。

扩张与崛起

1454年,奥地利公爵艾伯特和利奥波德签定协议,将国家一分为二,交由他们的子孙分别掌管,北部是统治上奥地利地区的奥地利公国,南部则是斯提里亚公国,君主同时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453年,英法结束了百年战争,法国开始着手国家的统一,大举进攻西欧的大国勃艮第。 勃艮第公国名义上属于法兰西王国,但在百年战争时期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1477年,被称为“大胆的查理”的勃艮第公爵死于乱军之中,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趁机迎娶了查理的女儿,并于1479年在吉内加特战役击败法军。法国仅收回了法语区约27%的土地,整个低地、法国东北部以及中部的一些领土则由奥地利获得。对勃艮第的瓜分使奥地利的领土扩大了一倍有余,一举跻身欧洲列强行列。

1490年,上奥地利统治者绝嗣,奥地利和斯提里亚合并,再次由一位公爵统治。

外交联姻

卡斯蒂利亚的公主伊莎贝拉与阿拉贡王子斐迪南的婚礼,使两个国家逐步融合,成为了一个新的国家——西班牙,他们的子嗣却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疯女胡安娜。1496年,马克西米连一世通过巧妙的安排,让当时以英俊著称,后来被称为腓力一世的奥地利王子将其迎娶。他们的子嗣同时获得了西班牙、荷兰、奥地利诸国的继承权。

1521年,斐迪南一世迎娶波希米亚公主安妮,1522年,斐迪南的妹妹玛利亚嫁予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拉约什二世,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埋下伏线。

争霸时期

15世纪末,日益强大的法国发现自身领土被哈布斯堡的家族领土所包围,于是在1494年发动意大利战争,先后夺取了米兰、萨伏依等地,但对那不勒斯王国的侵略却被挫败,此后两个世纪,那不勒斯王国一直受哈布斯堡统治。1513年,哈布斯堡转入反攻,夺取米兰。1525年,查理五世于帕维亚战役大败法国,生擒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29年,米兰划归哈布斯堡。1544年,查理五世围攻巴黎,虽因奥斯曼帝国进逼维也纳而撤军,但仍帮助萨伏依重获独立。1557年,哈布斯堡于圣康坦战役中击溃法国,双方签定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结束了绵延半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哈布斯堡将法国势力彻底逐出意大利,巩固了在南意大利的统治,获得了米兰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土地。

在东边,奥地利则要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奥斯曼帝国,在苏莱曼一世的领导下,奥斯曼进入到鼎盛时期,先后击败匈牙利-波希米亚、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及中东强国波斯,让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大感威胁。 查理五世的敌人们组成了“渎圣同盟”,由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信奉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共同领导。1526年,苏莱曼一世亲征匈牙利,击溃波希米亚—匈牙利联军,占领匈牙利大部,并于1529年和1532年两次率军围攻维也纳,从侧翼支援法国,但是均被天主教同盟击退。这场战争后,由于波希米亚—匈牙利国王战死,查理五世加冕匈牙利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获得了匈牙利北部和整个波希米亚。

1540年,查理五世攻打布达,试图夺占匈牙利中部地区,遭到失利,被迫承认瓦拉几亚公国和摩尔达维亚公国成为苏丹的附庸国。

1542年,奥斯曼军队在法国南部登陆。

1544年,查理五世进逼巴黎,奥斯曼帝国再度围攻维也纳,但法国因无法继续作战而讲和。此后双方边境大体稳固,但奥斯曼帝国西进之路受阻,不得不将欧洲的进攻方向集中在斯拉夫人的区域,与俄罗斯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矛盾激化。

海上的竞争则更加激烈,西班牙和热那亚海军联合,重创了奥斯曼—法国联合舰队,但突厥人仅仅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建造了一支比以前更为庞大的舰队。

1535年,查理五世率军征讨北非,从苏莱曼一世手中夺得突尼斯。

1538年,西班牙舰队在普雷韦扎战役中被海雷丁帕夏击败,突尼斯再次易主,从此奥斯曼在地中海称雄33年。

1571年,腓力二世与威尼斯共和国结盟,在勒班陀海战击败突厥人,重获地中海主导权,但是哈布斯堡也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损失大型战船16艘,8 000人战死,21 000人受伤),奥斯曼帝国则损失了二百多艘战船,失去了3万多名士兵。

称霸欧洲

“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查理五世

打败法兰西,击退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后,哈布斯堡帝国成为无可争辩的欧洲霸主,以及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但查理五世并未在这些战争中获得太大的收益。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加剧,奥地利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日益动摇,西班牙、葡萄牙庞大殖民地流入国内的财富也没有提升帝国的生产能力,反而流入了英国、法国,使后者国力渐涨,为日后埋下隐患。

查理五世在退位时,将自己的领地一分为二,西班牙、勃艮第、法国中部交由腓力,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交给斐迪南。

腓力二世成功统治了葡萄牙,却陷入与英国、法国的长期竞争而无法自拔,由于陆上、海上通道均被切断,腓力二世被迫允许低地军队自负盈亏,实际上默许了低地军队进行经商和腐败,高额的税收以及官员的腐败了终于使低地爆发大规模叛乱,“西班牙的暴行”事件之后,叛乱者宣布成立尼德兰联合省,借助宗教进行武装反抗,并试图从帝国独立出来,由此引发八十年战争。与此同时,无敌舰队五次远征英国均告失利,而在法国宗教战争中,西班牙军队虽然攻占巴黎,却未达到预期目的。

奥地利在这段时期极力反对宗教改革,试图维护国家的信仰统一,疲于奔命于各大邦国之间,但遭到失败。1617年,连奥地利国内也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波希米亚人和荷兰人一样,不但拥护新教,还试图从帝国独立出来。

1618年,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发生,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成立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哈布斯堡王朝同法国关系恶化,先后三次参加反法联盟,均为拿破仑·波拿巴击败,失去本土西部、意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亚和南斯拉夫等领地,神圣罗马帝国已彻底瓦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

1804年5月18日,法国第一执政拿破仑称帝。有见及此,在拿破仑称帝三个月后的8月11日,弗朗茨二世将他统治下的奥地利大公国、波西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以及位于意大利和波兰等处的领土合并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以回应拿破仑,并借机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是为奥地利帝国之始。

1806年,奥地利再次被拿破仑击败,弗兰茨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

1809年任命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为首相,奥地利的反法政策改为策略性与法合作。

1810年弗兰茨一世将女儿玛丽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一世,以巩固奥地利的地位。

1812年拿破仑一世侵俄失败,奥地利又转而与法作战,莱比锡战役以后,于1814年3月]攻入巴黎。在同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施展外交手腕,使奥地利收复所失领地,并得到了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威尼斯和米兰,后组成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邦联,奥地利的大国地位得到恢复。

1815年,奥地利发起成立神圣同盟,成为复辟势力的代表,联合欧洲各君主国反对各国自由主义,维护专制制度,充当欧洲宪兵。

失去霸权

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意志邦联中的各邦国纷纷参加,梅特涅的力量一蹶不振。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3月13日维也纳群众在学生领导下爆发起义,梅特涅被迫辞职。在维也纳革命影响下,匈牙利和捷克先后发生革命,斯拉夫人问题日益尖锐化,全国各地革命一触即发。奥军在俄罗斯帮助下成功镇压了1848年匈牙利革命,加剧了匈牙利对奥地利政府统治的不满。

1849年起,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霸权展开尖锐斗争。奥地利首相费利克斯·施瓦岑贝格在俄国的支持下迫使普鲁士签订奥尔米茨条约,奥地利在德意志邦联中的盟主地位暂时得到稳定。

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地利失去伦巴底。

1864年奥、普联合对丹麦作战,奥地利获得荷尔斯泰因。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军被击败,被迫放弃荷尔斯泰因,将威尼斯归还意大利,并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联,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城邦的时代以及在北意大利的优势地位。此后,德意志走上以普鲁士为首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奥地利被排除在外。奥地利被迫转向巴尔干等地发展,对国内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采取让步政策。

政体改革

奥地利帝国成立以后,国内多民族的纷争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势力再被削弱。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非常不满,国内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

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决定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虽然如此,但帝国内各部分以匈牙利贵族的势力最为强大,而他们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纵使维也纳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最终仅与匈牙利的贵族协商,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

自此,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直至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而奥地利帝国的主体,奥地利皇室领地,成为奥地利共和国,直到其1938年被纳粹德国兼并。

1914年,奥地利在新吞并的波斯尼亚举行军演,皇储斐迪南大公遭塞尔维亚一名叫普林西普的青年刺杀,是谓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一战爆发。一战后奥地利帝国分裂,哈布斯堡王朝垮台。

帝国解体

在奥匈帝国领土上成立的新国家。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到此为止奥匈帝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当协约国的胜利显而易见时,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时刻,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了。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来说,按照伍德罗·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

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其次。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

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 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个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入侵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1920年匈牙利恢复为一个王国,但没有国王。奥匈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属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霍尔蒂·米克洛什成为执政者。

解体后国家

以下这些国家从奥匈帝国(有些是部分)产生: 奥地利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今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国) 南斯拉夫(今分成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五国) 波兰

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

参考来源

  1. 奥地利帝国, 豆瓣电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