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思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8月26日 (一) 14:11 由 SMM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参考资料
前往: 導覽搜尋

米思翰

米思翰滿語ᠮᡳᠰᡥᠠᠨ轉寫Mishan[1]1633年-1675年),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初重臣,歷任內務總管禮部侍郎戶部尚書

生平

早年任職

米思翰是哈什屯的長子,在其父逝世之後承襲世職,兼管牛錄,被授為內務府總管。輔政大臣從假尚方器物,力拒之。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帝正式親政,康熙深知米思翰為官清正,所以授他為禮部侍郎

康熙八年(1669年),米思翰又被提拔為戶部尚書,位列議政大臣。當時各直省歲賦,聽布政使存留司庫,蠹弊相仍,米思翰疏請通飭各直省俸餉諸經費,所餘悉解部,由是勾稽出納權盡屬戶部

力主撤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不久吳三桂耿精忠的請求撤藩的上書也相繼遞上,康熙帝令戶部、兵部一起商議。米思翰與兵部尚書明珠商議三藩要全部撤除,有的人說吳三桂實力強大可暫時保留,這兩種意見都遞到了康熙帝面前。康熙帝再次召集諸大臣進行廷議,米思翰堅持要將三藩一併撤除,康熙帝這才下定決心。

可在朝庭起兵聲罰三藩時,卻在朝庭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和不同的意見分歧。一些文官認為:軍需浩繁,政局剛穩,百姓厭戰,不勝負擔,反對出戰。一批武官認為:枯草野火,不撲不滅,滿漢官員各述已見,漢官提出近監州府調兵罰之,滿官認為州府駐兵有限,兵力不足。此時,以任戶部尚書米思翰力持已見:「兵監城下,出兵禦敵,合情合理,星火可以燎原。如不及時撲滅,可釀大禍。賊勢猖獗。非州府兵力所能制服,宜以八旗勁旅會剿,徹底撲火,以絕後患。關於軍需浩資,內外協濟,足支十年,無可他慮。對於三軍資需我願請纓。」康熙帝完滿漢官員爭議後,沉思片刻,決定出兵。

晚年逝世

米思翰不久就病逝了,年僅四十三歲,康熙帝為此感到非常惋惜,予以厚葬,追諡敏果。

人物評價

清史稿》:米思翰贊撤藩之議,綢繆軍食,足以支十年,知定謀有由也。

軼事典故

康熙十一年(1672年)冬月,鑲黃正黃二旗在安定門外仰山村校場操練兵馬,此時,米思翰已是禮部待郎。操練近午時,天突然陰沉,朔風西起,雪花紛飛。上傳搖旗收操,米思翰拉馬轉過一座小土坡,忽見一隻赤色火狐拖尾緩緩而行,於是搭弓射之,中狐腰部,狐及行,米思翰側身上馬急追,離狐有丈尺遙,狐狸突然轉過身來臥地不動,他催馬向前欲捉之,只見此狐突立雙腿,像一團燃燒的火焰,此時馬嘶長鳴,亦起前蹄,把米思翰甩了出去,馬也落荒而逃,他只覺得眼一黑,摔滾到旁邊的壕溝之內,頓失知覺。

漫天飛雪,霧氣茫茫,時至傍晚已有半尺厚,米思翰醒來欲起身,可體僵多時,想掙紮起身,誰知壕深坡滑,鎧甲又被荊條纏住,他大聲呼救,方圓數里豈有人煙。他仰天長嘆:"我命休矣。"天漸已黑,寒風刺骨,米思翰正在昏昏沉沉,忽然聽見馬掛鈴和車輪聲。他用力嘶呼:"救我"。隨他呼救聲,跑來一人跳下壕溝,折斷荊條用力把他拉出壕溝,此時天已大黑,不容分說此人把他拖上大車拉回自家。米斯翰昏昏醒來,在暗淡油燈下有二人,又見自己赤身浸在一個大馬槽內,怒斥二人:"你等何人,敢對我如此無禮,天寒地凍怎能用冷水泡我。"其中一位長者說:"我好心救你,反怒斥於人。你不想想,你已凍疆多時,不用冷水浸泡,寒氣歸心你還有命嗎?你即醒來容我換溫水。"此時,又叫來一個幫忙,連換三次溫水,米斯翰才知渾身痛疚腰腿已不能動彈。

家族成員

曾祖:旺吉努

祖父:萬吉哈

父親:哈什屯

嫡夫人:烏雅氏

側夫人:喜塔拉氏

兒子

李榮保馬斯喀馬齊馬武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八·列傳五十五[2]

參考資料

  1. 滿語意思是「(木匠用的)準繩」。(安雙成,《滿漢大辭典》,777頁)
  2.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八·列傳五十五》 ,國學導航
  • 清史稿》卷一百七十八至一百九十六·部院大臣年表
官銜
前任:
馬爾賽
清朝戶部滿尚書
康熙八年六月壬申 - 康熙十四年二月辛丑
1669年7月8日 - 1675年3月8日
繼任:
覺羅勒德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