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韩文公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果英讨论 | 贡献2020年6月19日 (五) 05:07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韩文公祠位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西麓中轴线上,现址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之后元、明、清各代均有续修,现主体基本为明、清建筑。是中国大陆现存的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的纪念唐代韩愈的专祠。“韩祠橡木”是潮州八景之一。

韩文公祠始建于宋真宗二年(999年),由时任潮州通判的陈尧佐在金山脚下的夫子庙正室东厢建成“韩吏部祠”,到了元祐五年(1090年),时任潮州知州的工涤将其移到潮州城南七里,苏轼为此撰写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庙碑》。直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任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愈在潮州期间常来此地游玩且这里留存有其手植的橡木,韩文公祠应建于此才对,故将城南七里的公祠迁往今址。

韩祠存有清代重刻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饶宗颐行草录写的王大宝诗文《韩木赞》等古今碑刻

登上韩文公祠需要三段51+1+4共56级石阶,寓意韩愈贬为潮州刺史的时候51岁,在潮州期间有1年,活到56岁。

景区简介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年间,建在城南7里。苏轼曾撰写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祠在元、明两代屡经修营,不下20次。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 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

原韩祠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祐五年(1090年),知州工涤迁至城南七里,苏轼为其撰写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庙碑》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常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建于此,遂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1]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回柱三门石坊上书刻着“韩文公祠”四个字,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

韩文公祠是一座肃穆端庄的祠宇,正殿中央塑韩愈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2]。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