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馬衚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介紹
觀馬胡同原先北起廣渠門內大街,南到延慶街,全長300米,寬5米。觀馬胡同清朝稱為「觀馬圈」,乾隆十三年(1748年)稱「官馬圈」,是正藍旗兵養官馬的場所。清朝乾隆《京城全圖》將這裡標記為「兵部馬圈」。《京師坊巷志稿》記載為「劉家馬圈」。此處所養馬匹是每年皇帝冬至祭天、春季祭神時,專門供隨行的太監乘用。實際上馬圈內每年有十個月是空的,只在每年將近冬至時,馬圈的馬官才派員赴塞外購買馬匹,經馴養後承應冬至祭天、春季祭神的差事,隨後就將馬匹出售。但是無論馬圈內是否有馬,馬圈的官員都按月從上級領取馬料,並按照額定人數領取馬夫的俸銀,這些錢就被馬圈的官員侵吞了。中華民國時期,此處沿稱。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改稱為「觀馬胡同」。1990年代,觀馬胡同北部被拆除,觀馬胡同變成了僅從延慶街可進入的死胡同[1][2]。
清朝北京有內務府上駟院,取代明朝的御馬監管理御馬。順治年間,御馬監改為「阿敦衙門」(「阿敦」是滿語,意為「馬群」),康熙年間改為「上駟院」。明朝的御馬圈在景山東街,清朝上駟院的養馬場所稱「馬廄」,在紫禁城內外及南苑共設17個馬廄,養馬700多匹,在張家口外以及盛京等地還設四個牧廠,養馬260多群(每群四百到五百匹)。此外,駐京八旗也分別有養馬場所。八旗分京營八旗和駐防八旗。駐守北京的京營八旗約有十萬人,按照各旗劃分駐地:正黃旗駐紮德勝門內,鑲黃旗駐紮安定門內,正白旗駐紮東直門內,鑲白旗駐紮朝陽門內,正藍旗駐紮崇文門內,鑲藍旗駐紮宣武門內,正紅旗駐紮西直門內,鑲紅旗駐紮阜成門內。各旗在駐地均分別設有養馬場,所養的馬匹俗稱「官馬」,養馬場所稱「馬圈」(「圈」字讀音為「券」,並加兒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