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正紅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正紅旗(滿語:ᡤᡠᠯᡠᡶᡠᠯᡤᡳᠶᠠᠨᡤᡡᠰᠠ,穆麟德:gulu fulgiyan gūsa,太清:gulu fulgiyan gvsa),又作「整紅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純紅而得名,為下五旗之首。同為下五旗的還有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簡介

正紅旗分為三,滿洲、蒙古、漢軍,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是八旗中人口最少。清朝末期,正紅旗下轄74個整佐領,擁有騎兵兩萬三千人,算上家眷總人口約11.5萬人[1]。正紅旗有四支姓氏,特赫氏、馬那拉氏、貢噶氏、萬華氏,最不受明朝遺裔歡迎的就是特赫氏,因為他們一度主張要殺光長江以南的漢人。

八旗簡介

八旗:

清朝的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兵和守兵[2],軍餉依次降低。

滿洲八旗:

共有鑲黃,正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個部分。請注意上面的順序,並不是隨意寫的,而是滿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另外一種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這在老沈陽城區的八旗駐防圖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藍旗,西方是正黃、鑲白旗,東方是正紅,鑲紅旗,南方是鑲黃、鑲藍旗。

這種排法和滿洲八旗的形成有關,清太祖努爾哈赤跟隨李成梁學習兵法,憑父親遺留的13副鎧甲起兵,征服家鄉周圍的滿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隊(黑旗),後來又接收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新的一旗(紅旗),努爾哈赤將自己原有的部隊(黑旗)交給兄弟舒爾哈齊,自己統帥新建的一旗(黃旗),以後他收編了實力曾經很大的滿族哈達部,哈達部很大,不能編入原來兩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為貝勒或王)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以後由於權力鬥爭,舒爾哈齊和褚英先後被殺,白旗被一分為三:正藍旗(21個牛錄,這個數字全是滿族牛錄,以下同),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他以兇猛著稱,皇太極曾以莽古爾泰殺死自己的母親來說明他的殘暴。正白旗(18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鑲白旗(15個牛錄),旗主是褚英長子杜度。黑旗被一分為三:正紅旗(25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鑲紅旗(26個牛錄),旗主是代善長子岳托,鑲藍旗(33個牛錄),旗主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他被皇太極殺掉後旗主改為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努爾哈赤自己統帥的黃旗也分為二旗:正黃(45個牛錄)和鑲黃旗(20個牛錄),開始努爾哈赤自己親統兩黃旗,晚年將親統兩黃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個牛錄,其餘自己統帥作為親軍,他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後,自己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將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他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示。

正紅旗名人

滿洲

蒙古

漢軍

視頻

和坤一見正紅旗旗主就得下跪, 原來和坤的地位比旗主低!

大清風云:禮親王的正紅旗和多鐸的正白旗發生衝突,誰都不敢動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