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迪勒拉山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科迪勒拉山脈科迪勒拉山系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島,綿延約1.5萬千米,屬中新生代褶皺帶。構造複雜,由一系列褶皺斷層組成 。主要形成於中生代下半期和第三紀,褶皺斷層構造複雜,地殼活動至今仍在繼續,多火山地震,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重要組成部分。山脈一般為南北或西北-東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山間高原和盆地組成。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寬度較大,海拔較低,約800~1600千米,海拔1500~3000米。
地形結構
地形結構包括東西兩列山帶和寬廣的山間高原盆地帶。自墨西哥向南,山系變窄,分為兩支:一支向南經中美地峽伸入南美大陸,大部分為火山林立、地形崎嶇的山地;另一支向東經大、小安的列斯群島伸入南美大陸,各島多為山地盤踞。南美科迪勒拉山系以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寬度較窄(300~800千米),但海拔很高,多在3000米以上。尤其是介於南緯4°~28°的中段,山勢雄偉,海拔平均在4500米以上,許多高峰達五六千米,西半球和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南緯32°39′,西經70°,海拔6959米。是亞洲之外最高的山峰,公認為西、南半球最高峰。山峰坐落在安第斯山脈北部,峰項在阿根廷西北部門多薩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聖地亞哥以北海岸低地,屬於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脈南段,綽號 「美洲巨人」。「阿空加瓜」在瓦皮族語中是「巨人瞭望台」的意思,是冰川山系。山系自然環境複雜,分布有自寒帶到熱帶多種氣候-生物帶,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帶譜。高山有現代冰川。是河流的重要發源地,富水力資源。高大的山系構成南北美大陸重要氣候分界線。山區森林茂密,富藏銅、鋁、鋅、銀、金、錫、石油、煤、硫黃及硝石等多種礦產。科迪勒拉山系構造複雜,由一系列褶皺斷層造成,並伴有地震火山現象。高山冰川普遍。北美西北沿海、南美赤道附近以及智利南部西海岸一帶,森林茂密,水力豐富。科迪勒拉山系自然環境複雜多樣,容多種氣候類型和自然帶於一山體,並有若干種垂直帶景觀。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對南美洲大陸氣候、水文網分布、地理環境地域分異、人文景觀和交通線布局等帶來巨大影響。墨西哥、中美地區和安第斯山中部,是印第安人古文明的發祥地。
形成原因
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主要是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活動與大西洋的張開及南部岡瓦納大陸的分離,特別是南美與非洲的分開,都有着密切的關聯。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形成於中生代—新生代。中生代前半期,科迪勒拉地槽處於沉降和堆積階段,侏羅紀末後,地槽處曾有多次造山運動,並伴有廣泛的岩漿侵入。至白堊紀末拉拉米運動,掀起了大規模造山運動,其影響範圍北起阿拉斯加向南至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南美使安第斯地槽發生強烈的造山運動,造就了整個安第斯山的褶皺構造。至此,美洲大陸的面積向西擴展了一大步。這次運動一直延續到第三紀。新生代以後,科迪勒拉山系曾進入一個以侵蝕為主的時期,使山間盆地、山前拗陷及低地處都有大量的陸相沉積,及至上新世又掀起巨大的上升運動,並一直延續到第四紀及更後,這次運動使科迪勒拉山系重新抬升、褶皺、斷裂並伴隨岩漿侵入,熔岩噴發和火山活動。經過這次運動,科迪勒拉山系不僅具有年青的現代構造地貌的特徵,而且通過中美地峽,使南北美溝通聯繫,並使它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山體。第四紀初期對科迪勒拉山系有一定的影響,從時間上看北段(北美)早於南段(南美),冰川覆蓋的範圍則北段大於南段。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是科迪勒拉北段的冰川中心,南段主要是高山冰川。強烈的冰蝕作用,對科迪勒拉山系的面貌進行了再雕刻。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迄今為止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同時地球也展現給我們極其豐富的自然地理環境,之前的八期自然之最系列,我們都是在介紹地球的各類湖泊。今天開始我們繼續接下來來聊地球的山脈,自然之最系列之九:地球上最長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山脈
山地是地球表面物種基本地形之一,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的區域。根據山地的規模和級別可以劃分為以下等級:規模最小的就直接叫山,比如日常我們熟悉的華山、泰山、廬山等。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因像脈狀而稱之為山脈,比如華山屬於秦嶺山脈。有成因聯繫並按一定延伸方向,規模巨大的一組山脈的綜合體 ,稱為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山系,如喜馬拉雅山系、阿爾卑斯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其中就長度而言,世界上最長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
六大板塊示意圖
這些巨大的山系,其成因基本上是由於板塊運動,碰撞擠壓隆起而形成的褶皺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山系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太平洋板塊以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碰撞擠壓,位於美洲版塊一側強烈抬升所形成。
板塊擠壓示意圖
科迪勒拉山系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位於北美洲的部分稱為落基山脈,位於南美洲的部分稱為安第斯山脈。整個山系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島,綿延約1.5萬公里,總體呈南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山間高原和盆地組成。由於科迪勒拉山係為一年青褶皺山系,新生代以來構造活動十分強烈,它成為世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火山地震十分頻繁。同時由於地質作用力仍在繼續,其高度仍在不斷升高,給該地區帶來明顯的垂直分異。
落基山脈
由於科迪勒拉山系的存在,給南北美洲的氣候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成為了太平洋水汽的天然屏障,太平洋沿岸一般降水為500毫米左右,北緯40°以北是多雨帶,最大可達2000毫米以上。但進入山間高原和盆地區後,因處於背風位置,且地形閉塞,年降水在500毫米以下,大盆地和科羅拉多高原處,甚至不足50毫米,說明由西向東不斷遞減。[1]
地貌結構
科迪勒拉山系的地貌結構自成一體,它是由一系列縱向山脈、山間高原、盆地和谷地組成,但其南北兩段略有差異: 1、北段(北美)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個縱列帶。東部以落基山脈為主體,其北有布魯克斯山,其南為墨西哥高原東側的東馬德雷山。落基山脈南北延5000千米,一般高2000米,南部高峰可達4000米以上。落基山構造複雜,大多以褶皺和沖斷層為基礎,呈現為條狀山脈和間隔斷層谷地為主。著名的黃石公園就位於它的中段,以溫泉和噴泉著稱。中部為山間高原盆地帶。自北而南有育空高原、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哥倫比亞高原、大盆地、科羅拉多高原和墨西哥高原。分布範圍很廣,其構造地形差別也大。育空高原高2000~3000米,是北美北部唯一未受冰川覆蓋的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與哥倫比亞高原均為熔岩高原,並有冰蝕地貌廣泛分布。大盆地內有短窄斷塊山與干盆地交錯分布,因氣候乾旱多沙漠和鹽湖。科羅拉多高原一般高2100~3300米,由前寒武紀花崗岩、片麻岩到各個地質時代的水平岩層組成;新生代以來不斷上升,致使科羅拉多河不斷下切,形成深1830米的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峽谷兩側岩層自古到今依次水平排列,成為地質學科最完整的自然標本室。墨西哥高原具有斷塊山與盆地間錯分布的特徵,南部較高,南緣有一條東西向火山帶。西部為太平洋邊緣山地。由東西兩側山地與中間的陷落谷地組成。東側山地自北向南有阿拉斯加山、加拿大海岸山脈、喀斯喀特山、內華達山和西馬德雷山,一般高2000~3000米,其中阿拉斯加山脈的麥金利山高6193米,為北美最高峰。西側山地自北向南有阿留申山脈、楚加池山脈、厄來阿斯山脈,往南接成為島山形式的亞歷山大群島、溫哥華島等,再南接美國海岸山脈和加利福尼亞半島。這裡多斷塊山和斷層谷地,著名的聖安的列斯大斷層就在這裡,中部的陷落谷地有的已成海灣,如庫克灣、聖弗朗西斯科灣、加利福尼亞谷地、加利福尼亞灣等。 2、南段(南美)以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其西為沿海山脈,其東為科迪勒拉前山。安第斯山延伸於南美大陸的西岸和北岸,從特立尼達島向西轉南直達火地島,直線距離近9000千米,平均高3000米,有許多高峰在5000米以上,個別的可超過7000米,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脈之一。新生代以來,安第斯山地區火山地震十分頻繁,說明它至今尚處於不穩定狀態。安第斯山在地形結構上北、中、南三段有所差異。北段具有山脈分支隔以幽深谷地的特點。這裡的安第斯山分成東、中、西三支科迪勒拉山,它們在南緯3°以南逐漸靠攏。中段,東、中科迪勒拉山合而為一,山體逐漸開寬,最寬處可達800千米,平均海拔可達4500米,且多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南緯27°30′以南的南段,東西科迪勒拉山接近,寬度收斂,逐漸合為一條山脈;其最南端因近代下沉,多島嶼及峽灣式海岸。沿海山脈由秘魯中部沿海向南至火地島。在沿海山脈與安第斯山之間,是智利中央縱谷。南緯42°以南,因下沉作用,淪為港灣。科迪勒拉前山,位於安第斯山以東,構造上屬海西褶帶,新生代時受安第斯山上升的影響,發生斷層和火山噴發,在地形上呈現為一系列與安第斯山平行或略為斜交的山嶺與深谷相間的特徵。
主要影響
高大寬闊的科迪勒拉山系,不僅本身是美洲地貌結構的一個基本要素和特點,而且它對地理環境其他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也產生巨大效應。逼臨太平洋南北縱列高大的科迪勒拉山,成為太平洋氣流向東進程的巨大屏障,太平洋沿岸一般降水為500毫米左右,北緯40°以北是多雨帶,最大可達2000毫米以上。但進入山間高原和盆地區後,因處於背風位置,且地形閉塞,年降水在500毫米以下,大盆地和科羅拉多高原處,甚至不足50毫米,說明由西向東不斷遞減。由此影響土壤和植被也由西向東演變。北緯40°以北更為明顯,由西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針葉林,向東進入山間高原逐步更替為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和草原。山地本身,垂直分布甚為明顯。科迪勒拉山系的南北縱列,使美洲西海岸的河流短小而多獨流入海,一般富水能而乏航運價值,而在山系以東卻發育着源遠流長的世界著名大河,如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和南美的亞馬孫河,山地提供的水源補給,無疑是形成這二大水系不可缺少的條件。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過程中,北美西北部和亞洲東北部曾有過聯繫和中斷,從而使兩地動物互有往來,形成許多共同屬和相似的動物種,如水貂、猞猁、狼和獾等。它也提供了南北美洲之間動物往來的條件,在北美東南部出現犰狳等與南美相同的種和屬,南美的貓科、犬科和浣熊科等則來自北美。因此,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豐富了南北美洲的動物種類。由於科迪勒拉山係為一年青褶皺帶,新生代以來構造活動十分強烈,它成為世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火山地震十分頻繁。如安第斯山區的三大火山帶,高於5700米的火山錐就有18座,阿空加瓜火山海拔6964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圖彭加托火山海拔6800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本世紀以來,僅北美加州地區發生7級或大於7級的強震9次,1992年就發生二次7.9級的強震。火山地震強烈的原因,是因為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加快速率相互碰撞的結果。
礦產資源
科迪勒拉山系的礦產資源是十分豐富的。由於其在形成過程中幾經構造變動、斷裂、岩漿侵入、火山噴發及多次的侵蝕,致使岩層變質和古老岩層出露,從而形成了美洲的其他地區所缺乏的多種金屬礦和沉積礦。其中銅、鉛、鋅、鋁土、鉬、銻、石油、磷酸鹽等的儲量或產量具有全洲或世界意義,它為美洲大陸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相關視頻
菲律賓偏遠的科迪勒拉山脈,梯田保存着2000年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