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神殿 公共電視台2019/12/05首播的紀錄片,是國家文藝獎首位紀錄片導演 柯金源導演歷時5年最新力作,也是重要作品之一。紀錄片以自然哲學的思辨,重新詮釋台灣土地守護神的能量及森林美學。[1]
導演的創作理念
導演柯金源表示,當初準備開拍前,一直在思考該以什麼樣的觀點與表現手法,詮釋森林,尤其台灣霧林生態系,神秘又獨特,除了植物生態的知性論述,如何能讓觀眾發自內心的感受到史詩般的巨木群以及森林空間的深邃力量。嘗試用生態環境哲學為核心基調,並以詩意、禮讚的視角,觀看巨木神殿,運用雲、霧、風、雨,各種自然氣象的表徵,傳達森林發出的語意。
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導演邀請植物生態學家、原住民族人、森林保育工作者,深入雪山山脈北陵、丹大林道、大鬼湖區,調查記錄台灣最高的樹種、最壯闊的巨木、年齡最古老的森林,也回溯珍貴樹種的砍伐歷史、森林保育運動以及試圖尋找台灣森林的未來性。
站在神木下,人何其渺小,沒有神木守護,歲月哪來如此靜好,這是柯金源把作品取名《神殿》的動念,然而禮神敬神還要知神,往昔,仰之彌高,只能頂禮膜拜,如今若能知其所以然,或許就能心悅誠服地尊樹為神。影片介紹了來自澳洲的樹木量測技術,在無人機難以穿越的密林裡,透過繩索垂吊,樹有多高,人就能有多高,既能遍覽樹梢風景,亦能細勘樹幹枝身,人與樹的對話才正要開始。
陳玉峰與柯金源專精生態解讀,卻也無礙他們的藝術家氣質。《神殿》中有太多比山水畫更像山水畫的真實美景,那不是世俗登山客巧遇即能得之的奇景,要以山為家,以林為窩,一起徜徉一起呼吸才知如何取景用鏡,他們的汗水氣力,讓我們得能安坐在電視機前目遇神遊,頌歎天地悠悠。[2]
希臘神殿就在雅典近郊小山,信步就能前往朝聖;台灣神殿則靜靜躺在山間,輕輕呼喚著有緣人。山不在高,有樹則靈,《神殿》有如一本絕美的導覽手冊,讓你敬之尊之,接近它,但不要輕慢它;《神殿》亦如一封山林情書,細細讀它、疼它、愛它,人間才能有清歡。柯金源表示,期待觀眾自內心感應得到「史詩般的巨木群靈性」。
傳達觀點
台灣的森林生態系特色,從海岸水域到四千公尺的高山環境中,分布著四千四百多種原生維管束植物,部分種類是兩億年前的冰河孑遺植物,有些物種更深具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的價值。例如,「紅檜」、「扁柏」、「台灣杉」、「玉山圓柏」,皆是台灣特有珍貴古老樹種,更受到國內外植物生態學界的重視。
《神殿》紀錄片以獨特觀點,詮釋古老森林美學、生態哲學內涵。影片中植物學家陳玉峰教授用敬畏、讚嘆的視野,演繹植物演化史,以及森林生態系的多樣性與功能,同時以環境倫理的觀點,講述台灣霧林生態系統的奧妙;也映照出人類與山林水土環境的互動關係。
首映會
《神殿》12月1日於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舉辦首映會,現場嘉賓雲集、氣氛熱烈,更有許多關心台灣環境生態的觀眾前往觀賞,現場座無虛席。[3]此次首映會由長期關注山林環境議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主辦,原本擔心近四百五十個座位會很難額滿,想不到一開放線上報名,座位竟一天內即額滿,顯示近年來許多民眾對於環境類型紀錄片的接受度逐漸提高。首映會現場也請來紀錄片中的引言者成功大學台文系教授陳玉峯老師擔任與談人,與現場觀眾一起探討台灣森林的未來性。
觀眾好奇影片所呈現的高大巨木以及中高海拔的生態環境是如何拍攝而成的,對此,導演柯金源表示,攀爬高山與樹木有一定危險性,幸好有協作單位如地球公民協會以及生態專家們的協助,才能化險為夷、平安下山。[4]此外,柯金源也提到,在拍攝的過程中,向公部門取得資訊有重重困難,希望政府資訊更加透明,這將是團隊與全民需要努力的方向。
影片播出時間
12/2(一)晚間十點、「我們的島」-《檜木林》 12/5(四)晚間十點、「紀錄觀點」-《神殿》 影片於公共電視時段播出時,Youtube同步線上直播,播出隔日起,即可於公視OTT串流服務「公視+」線上觀賞一週。
影片
參考文獻
- ↑ 國家文藝獎首位紀錄片導演 柯金源《神殿》明播出,YAHOO新聞2019年12月4日 下午2:15。
- ↑ 你聽見神山在召喚嗎?—柯金源在聖山寫神殿情書 ◎藍祖蔚,文化週報2019-12-08 05:30。
- ↑ 首部台灣巨木林美學紀錄片《神殿》高雄首映,公共電視。
- ↑ 首里城也用台灣宜蘭檜木!《神殿》解密巨木林美學,自由時報2019/12/03 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