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柯金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柯金源〔1962年-〕出生於彰化伸港鄉,多年關注環境與社會議題,以田調方式,持續紀錄報導台灣的自然生態、環境變遷與公害事件,迄今累積了逾20萬張環境攝影、400多篇專題報導、近30部紀錄片。2019年獲國家文藝獎。其獨立批判精神獲評審團青睞,也是首度獲此獎的紀錄片導演。

評審團指出,他堅守獨立精神,保有關懷底層弱勢與批判政府財團的勇猛力道,創作能量豐沛,影像充滿對台灣土地的情感,敘事技巧多元,持續以影像和社會對話,努力摸索出另一種藝術高度。[1]

以維護自然生態為志業

生長於彰化的柯金源,在地體驗到工業化、產業發展對生態的可怖破壞力。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家族務農,由於工廠的廢水汙染,使得農田生產的糧食有著品質的疑慮;母親家族是沿海養殖漁業,1980年代因工業發展需求,要填海造陸,養殖地乃被徵收,遂失去生活空間。於是,環境的受害,也連帶造成弱勢族群更大的痛苦。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相機,開始記錄台灣自然景貌,而後任職媒體,主跑政經與社運。1990年,因目睹嘉義東石網寮村因颱風淹水39天卻缺乏媒體關注之慘況,決心專注耕耘環境新聞,並開始參與電子媒體。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12年,共累積超過30萬字的台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

堪稱台灣自然生態環境紀錄片代表人物的柯金源,30年來,始終如一地在同一個領域奮戰。他自言沒有倦怠的時間,即使仍舊悲傷、憤怒和無力──包含非但沒有因為報導或紀錄片的探討,改善環境汙染,反倒讓受訪者遭受黑道的攻擊等──他仍舊鏗鏘有勁地表示,自己沒有悲傷的權利,必須將那些情緒轉換成保持前進的力量,直到改變的發生、到來。

柯金源認為,這是他長期性的志業,唯有持續不懈,才能創造台灣將來的可能性。 多年下來,即便有各種挫折與痛苦,但柯金源的絕不停歇,終究累積不少成果,喚起更多人對環境的關注,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使得對於自然的愛護之心萌芽在社會各個層面。[2]

不斷學習

80年代開始以攝影為業的他,進入《財訊》雜誌擔任攝影記者,他很快感受到若無足夠的文字輔佐,單靠圖像說故事難以完整,開始要求自己學習書寫,以文圖並陳方式報導議題;90年代,有線電視進入台灣,超視在1995年開播,他嗅到動態影像的傳播威力,主動學習電子攝影,向主管毛遂自薦企劃節目;2000年,台灣第一個全數位化的電子報《明日報》創立,當多數媒體人還在觀望,柯金源又意識到媒體平台第三波轉變到來,網路媒體勢必為未來趨勢,他也跟著開站寫部落格、玩Flickr;2008年臉書遊戲「開心農場」帶起種菜熱,他默默開了帳號學著玩;現在,他也玩強調閱讀社群的Medium、圖片社群Instagram。


柯金源常說自己是「鄉下來的」,因為孑然一身,遇到問題只能靠自己,為了走這條路,他逼自己不懂的就學,不會的就當挑戰,「很多領域對我來說不只陌生,還有很高的專業門檻,例如登高山或潛水攝影,但我如果要做,就會做到自己能達到的極致。至於器材操作、表現內涵、詮釋方式更是幾十年來漫長的學習與實踐過程。」

一般藝術家或新聞工作者,光要攀越高山或潛入深海,空間限制就是極大考驗,訓練過程必承受肉體之苦,柯金源卻自嘲,因為出身農家,他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吃苦、不怕苦,「一旦害怕你就不能突破限制,克服恐懼。」

那恐懼包括:生命受到威脅、個人體力耐力的限制、大自然的威力。某次他在喜馬拉雅山脈海拔五千多公尺拍攝,出現高原反應,「我心想,都到這裡了,沒有完成拍攝計畫就沒意思了,那種用生命賭下去的態勢就出來了。」有人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柯金源搖搖頭,「對攝影師來說,拍到滿意的成果絕對最重要!」[3]

漂亮的成績

紀錄片作品有《來自斷層的消息》(2000)、《烏坵》(2002)、《阿瑪斯》(2003)、《彌猴列傳》(2004)、《記憶珊瑚》(2004)、《天大地大》(2005)、《產房》(2006)、《天堂路》(2007)、《前進南極》(2008)、《夢想巔峰》(2009)、《登峰造極》(2009)、《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2010)、《海岸群像》(2011)、《黑》(2013)、《空襲警報》(2013)、《餘生共游》(2014)、《命水》(2015)、《水戰》(2015)、《海》(2016),《前進》(2017)等。


亦曾發表攝影個展如《意念的表象》(1990)、《再見海洋》(1998)、《海洋台灣》(2000)等,並著有《山美-達娜伊谷的傳奇》(2002)、《台灣水資源脈絡》(2003)、《我們的島》(2006)、《我們的島: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2018)等書。


1997年起,柯金源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100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7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3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 2項大獎與9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台灣近20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