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基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生態學基礎》,生態學經典性著作。E. P. 奧德姆著。初版於1953年。1971年美國W. B. 桑德斯公司出版第3版。第3版中譯本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孫儒泳等譯。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分3部分,共21章,中譯本86萬字。
第1部分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10章。第1章緒言:生態學的研究範圍,簡要介紹了生態學和其他科學的關係及對人類文明的意義,提出了生態學分支學科的劃分依據,指出了模型在生態學研究中的重要性。第2章關於生態系統的原理和概念,着重論述了生態系統的概念,化學環境的生物控制,自然界中的生產和分解作用,以及生態系統的穩態等問題。第3章生態系統中關於能量的原理和概念,主要討論了能量的基本概念,能量環境,生產力的概念,食物鏈、食物網和營養水平,代謝與個體的大小,以及營養結構與生態金字塔等問題。第4章關於生物地化循環的原則與概念,重點介紹了生物地化循環的模式、基本類型及定量研究和元素循環等。第5章關於限制因子的原理,討論了限制因子的概念及其生態意義。第6章關於群落層次結構的原則和概念,討論了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分析及物種多樣性等問題。第7章關於種群層次的原理和概念,討論了種群的基本概念、種群結構及相互作用問題。第8章生態系統中的種和個體,重點討論了種和個體與生境的關係。第9章生態系統的發展與進化,主要討論了生態系統發展對策和進化等問題。第10章系統生態學,重點討論了生態學中的系統分析方法和數學模型等問題。
第2部分,按棲息地劃分的生態學分支,包括4章。第11章淡水生態學,討論了淡水環境的類型,淡水生物的生態分類以及淡水生物群落等問題。第12章海洋生態學,重點討論了海洋環境,海洋生物群,浮游生物的定量研究,以及海洋環境的生物群落等問題。第13章河口灣生態學,主要介紹了定義和類型,生物群和生產力,以及潛在食物生產量等問題。第14章陸地生態學,討論了陸地環境,陸地生物群和生物地理區域以及陸地群落的結構和分布等問題。
第3部分應用與技術,包括7章。第15章資源,主要討論了自然資源保護,礦物資源,農業和森林業,野生生物經營管理,水產養殖業,草場經營管理,以及土地利用等問題。第16章污染和環境衛生,討論了污染的代價,污染的種類,污染物的處理與管理,污染的監測等問題。第17章輻射生態學,討論了輻射生態學的概念,生態系統水平的輻射效應,環境中放射核素的歸宿,放射性塵埃問題,以及未來的輻射生態學研究等問題。第18章遙感技術,着重論述了遙感的物理學基礎,提取信息的過程,以及遙感技術在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第19章微生物生態學的前景,簡要介紹了微生物生態學發展史,以及數量、識別、性能測定和機能效率等問題。第20章空間航行的生態學,概要介紹了生命維持系統的類型和外空生物學研究。第21章應用人類生態學的前景,簡要論述了人類生態學的發展史,人類的種群生態學,以及應用人類生態學的組成成分等問題。
本書內容豐富,材料新穎,結構嚴謹,語言流暢,論述精闢,反映了生態學研究的新成就和新理論。本書的出版在世界反響較大,受到各國有關學者的高度讚譽。本書可供生態學工作者,環境科學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和經濟管理決策者參考。
作者簡介
E. P. 奧德姆 (E. P. Odum,1913— ),美國生態學家,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喬治亞大學生態研究所所長。專長於生態系統研究,與其弟H. T.奧德姆開創了生態學歷史的新紀元,最早認識到能流作為生態學原則的重要性,並把生態學與經濟學相結合。另外,還擔任了阿魯尼基金會動物學教授和卡洛威基金會生態學教授。1977年榮獲美國生態學的最高榮譽——泰勒生態學獎,1987年又與其弟榮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主要著作還有 《生態學》和 《生態系統: 結構與功能》 (合著) 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1]、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2]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大多數著作反映實際情況,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有不正確的、非科學的;但都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對所收著作,從其特徵、版本、作者生平、規模、主要內容、學術或藝術價值、社會作用等方面作出了簡要的詮釋。
視頻
生態學基礎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高考知識積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新東方高考網,2020-06-01
- ↑ 文學流派及其主要作品,道客巴巴,20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