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歐債危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歐債危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歐債危機

全稱: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開始時間: 2009年

開始地區: 歐洲部分國家

歐洲債務危機即歐洲主權的債務危機。這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希臘等歐盟國家所發生的債務危機。2013年12月16日,愛爾蘭退出歐債危機紓困機制,成首個脫困國家。[1]

概述

基本定義

歐債危機,全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指自2009年以來在歐洲部分國家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歐債危機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延續和深化,其本質原因是政府的債務負擔超過了自身的承受範圍,而引起的違約風險。

早在2008年10月華爾街金融風暴初期,北歐的冰島主權債務問題就浮出水面,而後中東債務危機爆發,鑑於這些國家經濟規模小,國際救助比較及時,其主權債務問題未釀成較大全球性金融動盪。

2009年12月,希臘的主權債務問題凸顯,2010年3月進一步發酵,開始向"歐洲五國"(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蔓延。

美國三大評級機構則落井下石,連連下調希臘等債務國的信用評級。至此,國際社會開始擔心,債務危機可能蔓延全歐,由此侵蝕脆弱復甦中的世界經濟。

導火索

2009年10月20日,希臘政府宣布當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超過12%,遠高於歐盟設定的3%上限。隨後,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率先在希臘爆發。

2010年上半年,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一直致力於為希臘債務危機尋求解決辦法,但分歧不斷。歐元區成員國擔心,無條件救助希臘可能助長歐元區內部"揮霍無度"並引發本國納稅人不滿。

同時,歐元區內部協調機制運作不暢,致使救助希臘的計劃遲遲不能出台,導致危機持續惡化。

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意大利等國接連爆出財政問題,德國法國等歐元區主要國家也受拖累。

歐洲穩定機制ESM執行董事、歐洲穩定基金CEO克勞斯·雷格林日前表示,歐債危機的發生歸結於三大原因:一是貨幣聯盟設計自身存在很多問題;二是各個歐盟成員國之間的政策協調性還有待提升;三是預防機制不健全。

雷格林說,這三個原因使得歐債危機發生之後的歐盟各國措手不及,歐元區國家經濟更是受到重創。他日前受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方面邀請,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進行了相關學術對話。在活動中,他表達了以上觀點。

起因

1、整體經濟實力薄弱:遭受危機的國家大多財政狀況欠佳,政府收支不平衡。

2、財務造假埋下隱患:希臘因無法達到《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所規定的標準,即預算赤字占GDP3%、政府負債占GDP60%以內的標準,於是聘請高盛集團進行財務造假,以順利進入歐元區。

3、歐元體制天生弊端:作為歐洲經濟一體化組織,歐洲央行主導各國貨幣政策大權,歐元具有天生的弊端,經濟動盪時期,無法通過貨幣貶值等政策工具,因而只能通過舉債和擴大赤字來刺激經濟。

4、歐式社會福利拖累:希臘等國高福利政策沒有建立在可持續的財政政策之上,歷屆政府為討好選民,盲目為選民增加福利,導致赤字擴大、公共債務激增,償債能力遭到質疑。

5、國際金融力量博弈:一旦經濟狀況出現問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較差的經濟狀況,會使整體實力偏弱的希臘等國成為國際金融力量的狙擊目標。

高盛之責

高盛公司為希臘量身定做的"貨幣掉期交易"方式,為希臘掩蓋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以符合歐元區成員國的標準。2004年,歐盟統計局重新計算後發現,希臘國債赤字實際上高達3.7%,超出了標準。2010年3月的消息表明,當時希臘真正的預算赤字占到其GDP的5.2%,遠遠超過歐盟規定的3%以下。

有分析指出,高盛行為背後是歐美之間的金融主導權之爭。表面上來看,高盛在希臘債務危機中的角色是金融機構和主權國家之間的利益糾葛,但是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阻止歐洲一體化戰略在經濟上的表現。

希臘債務危機中,高盛責無旁貸,但是高盛的行為本身在現有金融監管框架下難以判定違法。很多分析也指出,歐盟在其成員國債務問題監管機制上的漏洞和不足是高盛之流屢屢得手的原因之一。

解決方案

探索初期

歐盟與歐元區領導人日前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峰會,以期解決歐洲日益加深的債務危機的努力仍在繼續。歐盟內部對應對歐債危機方案仍存在分歧,尤其是德法兩國之間的歧見令市場充滿不確定性,同時加劇了傳言對市場的影響力。不過有消息稱,歐盟可能將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及歐洲穩定機制(ESM)合二為一,並從中釋放大量救助資金,以恢復市場信心。

規模4400億歐元的EFSF已用掉或承諾約1600億歐元,其中包括對希臘的貸款。預定2013年年中啟動的ESM規模達5000億歐元,將取代EFSF成為常設救助機制。據知情人士透露,對於提早在2012年年中讓常設救助機制啟動的共識已經浮現。歐盟官員預計,加速啟動ESM也可有望省下一筆錢將削減出資國額外債務385億美元,其中德國將省下115億歐元,法國86億歐元。

經濟學家和分析師指出,這種"雙重用途"的選擇是打破僵局的方法之一,這種僵局已在上周四推動了陷入困境的歐元區國家的債券市場、歐盟股票市場以及歐元匯率下跌,同時還促使歐盟宣布不得不在23日峰會以後再增開一次峰會。

另外,在歐盟領導人舉行會晤之際,歐盟外長也召開了會議。為避免未來發生危機以及各成員國更好地做到財政監管,外長們就是否並且如何修改歐盟協議進行了商議。

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稱,這是一場必須進行的討論,是一場"艱難、耗時,但必要"的討論。很清楚的一點是:截至目前,歐盟對負債過渡國家執行懲罰性政策的程序還不夠完善。韋斯特韋勒要求,歐盟必須有直接干預負債國財政預算的權利。

盧森堡和奧地利拒絕了德國外長提出的這一要求,而其他成員國表示支持。到明年夏天,要召開一次特別會議對歐盟穩定公約進行修改,之後還必須獲得27個成員國的批准。韋斯特韋勒表示,為重新贏得歐洲人對歐洲政治領導人的信任,這一程序是必要的。他說:"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人們對金融市場的信心,獲得歐洲人的信任也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歐盟與歐元區領導人舉行峰會,力圖彌合各方在應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上的分歧,爭取就穩定歐洲銀行業、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規模等問題達成共識。

可行性草案出爐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23日在一片爭議聲中揭開了"歐元債券"的神秘面紗。這份名為"引入穩定債券可行性綠皮書"的草案尚未出爐就遭到了歐元區"龍頭"德國的強烈反對 。

歐盟希望各成員國就"綠皮書" 草案進行深入討論研究。歐盟在官方文件中提到,有關歐元區聯合發行債券的討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歐債危機的發生,更是提高了外界對"歐元債券"的關注度。不少專家認為,發行"歐元債券"不僅有利於提高歐元區金融市場的效率及一體化程度,還有望為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提供解決方案。

歐盟特地解釋取名為"穩定債券"的緣由。歐盟表示,此前外界一直在使用"歐元債券"這一名稱。歐盟委員會考慮到,此種債券有助於提高歐元區的金融穩定性,所以特地在"綠皮書"草案中將其命名為"穩定債券"。

"綠皮書"草案提供了發行"穩定債券"的三種可行性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在歐元區範圍內發行"信託網穩定債券",17個成員國提供共同擔保。該方案最為"大膽",效果也最佳,但需要對歐盟公約進行大範圍修改。

第二種方案是發行有限的優先"穩定債券","穩定債券"按一定比例取代各成員國國債,各國同時保留自主發債權。

第三種方案是用"穩定債券"取代部分成員國國債,但該債券僅能從各國政府獲得一定程度的擔保,而非歐元區共同擔保。在這個層面上,"穩定債券"有些類似於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發行的債券。該方案效果一般,但無需對歐盟公約進行修改即可操作實施。

巴羅佐指出:"穩定債券不可能立即就解決問題,也不可能取代各國正在實施的金融改革措施。但是我們需要向外界表明我們嚴肅的態度,表明我們希望在歐元區內實施強有力的管理。推出穩定債券的計劃,正好表明了我們的態度。"

巴羅佐表示:"事情很明顯,就擺在那裡。如果我們希望在歐元區內繼續使用統一的貨幣來利得財富,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協調管理與監控。"

德國總理默克爾強烈反對在歐元區內發行"穩定債券"。她表示:"這絕對是個麻煩。我對歐盟委員會草案的評價就是――不合時宜。"

默克爾認為,通過債務共擔來擺脫歐洲貨幣聯盟的結構性缺陷不會取得成功。

歐盟"綠皮書"草案出爐當日,德國10年期國債拍賣遭遇"滑鐵盧",60億歐元的國債僅成交38。89億。同時,英國、法國、德國三大歐洲股市繼續走低,23日指數跌幅均超過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