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戰列艦(英語: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1]。中國稱為戰列艦,日本稱為戦艦,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炮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列艦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故常作為「主力艦」(Capital ship)或旗艦(Flag Ship)使用。隨着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確制導武器的開發,戰列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歷史
「戰列艦」此一稱呼,源自大航海時期的風帆艦(全稱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簡稱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自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側舷炮戰的大型風帆軍艦。隨着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鐵甲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着戰列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列艦均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列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列艦,稱為超無畏艦[2]。
為了占據海權優勢,列強爭相建造更大的戰列艦引起了長期的全球性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列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列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列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號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超級巨艦。即使如此,戰列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艇、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列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作戰經驗得出航空母艦將取代戰列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尚存的戰列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劃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舊戰列艦當作海上炮台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兩艘戰艦威斯康辛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年海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別在2006年和1995年除役。現在只有美國和日本保留了數艘退役戰列艦,作為浮動博物館使用。
視頻
戰列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美國海軍真實彩照全收錄:一戰期間的戰列艦大全,BB1—40,360個人圖書館,2017-05-16
- ↑ 戰列艦大艦巨炮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知乎專欄, 20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