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軍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奉系軍閥 |
中文名稱: 奉系軍閥 簡稱: 奉系、奉軍 首領: 張作霖、張學良 主要將領: 張宗昌、郭松齡、馬占山、李景林等 勢力範圍: 東三省 |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
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地區改建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三個行省,稱"東三省"。駐奉天省新軍為第二混成旅,1909年奉天軍隊改為中、前、左、右、後五路,統由巡防營務處節制,張作霖任中、前兩路統領。後巡防營中、前兩路改編為第二十七師,張作霖任師長。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北洋政府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1928年6月4日,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逝世,享年53歲。[1]
歷史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人,故稱奉系。奉天即現在的遼寧省,省會瀋陽亦稱奉天。
1907年,沒落的清政府將東北地區改建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行省,稱"東三省",徐世昌為總督,調北洋新軍一部分分駐各省。駐奉天省新軍為第二混成協,奉天省原有舊軍八路四十營。
1909年改為中、前、左、右、後五路,統由巡防營務處節制,張作霖任中、前兩路統領。後巡防營中、前兩路改編為第二十七師,張作霖任該師師長。
主要首領介紹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生於奉天海城一個小商之家。其父張有財嗜賭,在張作霖十四歲時,在賭場與人結仇,被人打死。父親死後,張作霖投奔外祖父家。由於他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且嗜賭如命,結果一事無成。他讀過幾天書,做過賣貨郎,當過流浪兒,也曾入清兵營當過兵。
二十歲時,有幸娶了趙家廟地主趙占元之女,住到了岳父家。婚後過了一段時間,張作霖又禁不住賭癮,便去弄錢參賭,結果輸多贏少,還結下不少仇家,最後只好串聯了十幾個散兵游勇和地痞無賴,結為一幫,當起土匪來。不到半年,張作霖手下已擴充到四、五十人。
另一匪首金壽山,勢力比張作霖大,想把他的一幫招收歸己,但張作霖不干。金壽山便突襲張作霖,張作霖狼狽逃往八角台,八角台的匪首張景惠接納了他,因賞識他的才幹,還把第一把交椅讓給了他。不久,張作霖與另一匪首湯玉麟結成綠林夥伴,勢力不斷擴充,成了遼西一霸。
張作霖雖然當上了匪首,但也深知難成大氣候,所以他也時時尋找招安的機會,企望將來能在軍界政壇一展鴻圖。
1902年,機會終於到來,清朝將軍增祺家眷路過八角台回奉天,張作霖與湯玉麟商議,將增祺老婆一行中途劫奪,押解到新立屯,好生招待。增琪老婆大惑不解,只求饒命,張作霖卻下跪道:"張作霖冒犯夫人,你老多多海涵。我們是八角台的大團,是保境安民的,夫人有何吩咐,在下願為效命。"增祺老婆安下心來,說:"只要你能保證我們一行平安到奉天,我一定向增祺將軍建議收編你們。"張作霖立即稱謝,第二天派人護送增祺老婆上路,平安到達奉天。增祺老婆將此事告之,增祺亦為之動容,奏明朝廷,將張作霖的部眾收編入省巡防營,張作霖任新民府游擊馬隊管帶。從此,張作霖由匪首變成了清朝地方軍官和堂堂營官。
日俄戰爭期間,張作霖從容應付兩個帝國主義,使自己的隊伍壯大起來。
1906年清政府整飭地方部隊,新民府巡防馬步營擴編為五個營,任命張作霖為前路五營統帶。
1907年,受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之命,張作霖於4月26日智剿遼西巨匪杜立三,被清朝廷聖旨嘉獎,張作霖被升為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旅長職),駐防鄭家屯。
1908年,又被調防到洮南一帶追剿被沙俄收買的蒙古叛匪陶克陶胡、白音大賚等,經過兩年的艱苦戰鬥,擊斃白音大賚,生擒六十三牙什,將陶匪逐出國境,取得重大勝利。清廷賞頂帶花翎,以記名總兵,擢升為洮遼鎮守使,所部由5營增至7營,統兵為3500人。
1911年辛亥革命後,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調張作霖帶兵進奉天。逼走藍天蔚,篡奪國民保安會領導權。張作霖還兼任了中路巡防營統領,所帶部隊由7營增至15營,又做了保安會的軍政部副部長。
1912年9月28日,張作霖為27師中將師長,1916年4月22日,袁世凱任命張作霖為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
6月,總統黎元洪改各省將軍為督軍,巡按使為省長,至此張作霖為奉天督軍兼省長。
1918年9月7日,徐世昌總統特任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
1921年5月30日,北京政府任命張作霖兼任蒙疆經略使,節制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都統。
1922年6月8日,東三省議會聯合推舉張作霖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
1922年7月22日,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實行整軍經武。同時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
1924年9月,孫中山派孫科到奉。張作霖提出盼望孫先生早日北上。
12月4日孫中山抵達天津,張作霖、馮玉祥、段祺瑞各派代表迎接孫中山。
12月5日,孫中山到曹家花園訪張作霖。張作霖父子迎候。
1925年春,段祺瑞任命張作霖為東北邊防督辦。
1926年11月29日,張作霖被擁戴為安國軍總司令。
1927年6月18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國家元首。
1928年6月4日,在返回奉天途中,被日本關東軍製造的皇姑屯炸車案中以身殉職。終年54歲。孫中山說:"雨亭(張作霖)把東三省治理得很好,不過外有日本掣肘,處境也很難。如果國家統一了,建立革命的中央政府,地方的事就好辦多了。
主要將領
舊派: 張作霖
大部分人和張作霖一樣是綠林出身的,張作霖用計趕走了皖系督軍段芝貴,在奉天省獨攬大權。
張作相、吳俊升、張景惠、湯玉麟、張海鵬、張宗昌、馬占山、許蘭州
新派: 張學良(張作霖的兒子)
新派又有"士官"派和"陸大"派之別。"士官"派以楊宇霆、姜登選為中堅;"陸大"派以郭松齡、李景林為首領。曾任張學良老師的郭松齡尤為張學良所倚重,不過後來大學派等人反叛奉系。一些人物如孫烈臣、于學忠、郭松齡和李景林等雖為新派但同時為張作霖效力己久,是新舊派過渡人物。
"士官"派:姜登選、韓麟春、於珍、常陰槐、王樹常、於國翰、邢士廉等人。
"陸大"派: 郭松齡、李景林等
主要事件
1909年,奉天軍隊改為中、前、左、右、後五路,張作霖升任中、前兩路統領。
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張作霖所部改編為陸軍第二十七師,張作霖升任該師中將師長。除二十七師外,當時奉天還有馮德麟的二十八師,而奉天督軍則是段芝貴。
張作霖早就想獨霸奉天,第一步,他要想辦法趕走督軍段芝貴。
1916年,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人民的聲討。段芝貴是帝制的積極支持者。張作霖與馮德麟密商,彼此配合,用威逼恐嚇手段將段芝貴趕走。馮德麟先讓軍隊在夜間在城內放槍,然後張作霖親自跑到督軍府告訴段芝貴說,馮德麟把二十八師開過來,要懲辦帝制禍首。段芝貴嚇得渾身發抖,懇求張作霖想辦法。張作霖勸他出走。段芝貴立即電請中央到天津養病,並從銀行取出公款200萬及軍火若干,調專車離奉。張作霖即致電馮德麟,讓他派兵攔截段芝貴的專車,沒收其公款及軍火。段芝貴到北京後,大罵馮德麟是土匪,當即向袁世凱提出辭職,並推薦張作霖作奉天督軍。於是,袁世凱發布命令,任張作霖為奉天督軍,任馮德麟為軍務督辦。
驅段是張作霖和馮德麟共同密商行動的,馮德麟還出了大力,皆因他唱黑臉,張作霖唱白臉,結果督軍一職讓張作霖撈去,馮德麟當然不甘心,兩人又開始了明爭暗鬥。
1917年7月,張勳在北京搞起復辟。張作霖得知後,便與謀士袁金鎧商量,決定讓馮德麟以奉天全權代表身份前往北京與張勳接洽。張作霖的打算是,若復辟成功,自己是有功之臣;倘若失敗,便把責任推到馮德麟身上,正好除去一個心腹之患。馮德麟不知是計,欣然前往。結果,張勳復辟失敗,張作霖馬上發電擁護共和,而馮德麟在京則以"背叛共和罪"被免職罷官。張作霖假意為他說情,替他在北京謀了個總統府軍事顧問的閒職。馮德麟的二十八師被張作霖控制,張作霖獨攬奉天的大權。
張作霖獨攬奉天大權後,開始向日本靠攏以求安定與發展,同時與段祺瑞聯合,1918年9月,段祺瑞任命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使他的權力又提高了一步。吉林督軍孟恩遠,素與張作霖不和,張作霖為了達到由奉系統一全東北的目的,千方百計促使北京段祺瑞政府罷黜孟恩遠。
1919年7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調孟恩遠赴京供職。孟恩遠拒不服從調動。張作霖以武力相威脅,派軍隊分四路討伐吉林。孟恩遠的部將、吉林督軍總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高士儐等軍官,堅決抵制北京政府的命令的張作霖的軍事進攻,率吉軍萬餘人集結在長春、農安、伊通一帶與奉軍對抗。
7月19日,日本駐軍故意在吉軍駐地寬城子挑起武裝衝突,雙方互有傷亡。事件發生後,日軍即以此為藉口,要吉軍撤離長春三十里以外。吉軍被迫撤出長春。接着,日本公使又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議。段祺瑞立即下令將孟恩遠、高士儐免職。高士儐還想繼續抵抗,但吉軍中許多官兵已被奉系收買,整個軍事陷於崩潰狀態。孟恩遠、高士儐不得不先後卸職,離開吉林。寬城子事件是日本軍方支持奉系軍閥張作霖稱霸東北的一個重大事件。在日本軍方的幫助下,張作霖不戰而勝,趕走了孟恩遠,奪取了吉林的政權,進而控制黑龍江,完成了稱霸東北的事業,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張作霖雖已成為獨霸東三省的大帥,然而他還心猶未足,他還想進取中原,主政北京,只不過在當時,直、皖兩大軍閥正在激烈爭鬥,而以他為首的奉系軍閥,暫時還只能充當配角。張作霖原來是合作於皖系段祺瑞的,後來皖系聲名狼藉,張作霖也見風使舵,加入反皖的行列。
尤其是1919年6月徐樹錚出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控制了西北地區以後,對奉系構成了直接的威脅。於是,1919年底到1920年初,張作霖與曹錕組織了北方八省反皖同盟。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日本看到皖系已聲名狼藉,便拋棄皖系,大力扶持奉系,指使奉系聯直倒皖。7月13日,張作霖以張景惠為關內奉軍司令,自己親率大軍入關,並發布《討伐段祺瑞檄》,指責段"排除異己,把握政權","弄權賣國,殘民黷武","窮其罪狀,罄竹難書"。7月14日,戰爭正式爆發。7月17日,直軍吳佩孚在西路涿州一帶大獲全勝,俘虜皖軍西路指揮曲同豐。同日,張作霖指揮奉軍第二十七師、第二十八師分駐馬廠和軍糧城一帶配合直軍作戰,皖軍東路指揮徐樹錚不戰而逃。7月19日,段祺瑞被迫通電辭職。7月23日,直奉兩軍進駐京都。張作霖終於實現了入主北京的願望,與直系曹錕共同把持了北洋軍閥政府。
張作霖在直皖戰爭中聯直倒皖,奉系乘機派兵入關,把勢力擴張到京山鐵路沿線和內蒙古等地。直皖戰爭結束後,直奉兩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權。可雙方為了爭奪更多的勢力範圍,各不相讓。長江流域各省,是兩系爭奪的焦點。爭奪的結果,是奉系的擴張計劃屢遭失敗,直系勢力日益膨脹。
東北易幟
皇姑屯事件發生時,張學良正與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北京舉行和平談判,接到奉天督署"立即返奉"的電報後,即化裝乘車馳返瀋陽。
6月19日,在奉軍元老的推戴下,張學良出任奉天軍務督辦。
7月4日,張學良出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兼東三省巡閱使,年僅二十七歲的陸軍上將張學良,從此開始主政東北,人稱"少帥"。
張作霖被炸死後,奉軍全線向東北撤退,集結於灤河以東,東北局勢一片混亂。自張學良回東北以後,東北局勢初步得到穩定。但東北地區何去何從,則是擺在張學良面前的一件必須立即解決的大事。張學良鑑於皇姑屯事件的教訓,國恥家仇集於一身,他決定不顧日本的軍事、政治、經濟的壓力,通電宣布與南京方面停止軍事行動,謀求國家統一。
日本帝國主義原本企圖乘皇姑屯事件後的混亂之機,攫取東北更多利益,誰料張學良竟能平靜無事地繼續大業,穩定局勢。日本見無機可乘,便改變手法,引誘張學良在東北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權,與南京政府對抗,但遭到張學良的斷然拒絕。張學良派出王樹翰、邢士廉、徐燕謀為代表與蔣方聯絡,於是南京和瀋陽之間信使往來。日本力圖阻止中國南北統一,干涉東北易幟,派出原駐華公使林權助赴瀋陽向張學良施加壓力,聲言"如東三省蔑視日本警告,率行易幟,日本將採取自由行動。"張學良義正詞嚴加以駁斥,不管日本威逼利誘,均未動搖他易幟和統一的決心。
東北易幟,不僅外受日本阻撓,奉軍內部也不一致。老派的張作相,新派的楊宇霆等,都擔心易幟後,日本會進行武力干涉;奉軍也會受南京政府吞併,失去自主地位。張學良苦口婆心,曉以大義,取得內部的一致。
西安事變[2]
1935年10月底,張學良到南京參加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和五全大會。五全大會後,張學良來到上海,會見了愛國人士杜重遠和東北義勇軍將領李杜。其時,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企圖使冀、察、綏、魯、晉五省脫離中央政府,實行"華北自治"。國民政府竟於11月26日宣布撤銷北平軍分會,12月7日決定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提出華北政權特殊化要求。
12月9日,北平爆發了一二九愛國運動,運動迅速向全國發展,形成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共產黨堅決抗日的主張和全國熾熱的抗日氣氛,使張學良看到了出路和希望。
1935年底,張學良回到西安,他首先同駐守西安的西北軍(十七路軍)將領楊虎城,就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問題進行了磋商。其實楊虎城早就同共產黨有聯繫,雙方不謀而合。
1936年3月,張學良與紅軍代表李克農在洛川進行了會談,達成了局部停戰協定。
4月9日,張學良與周恩來在延安進行了歷史性的會談。兩人在誠懇愉快的氣氛中作了竟夜的長談,達成了東北軍、西北軍和紅軍聯合,逼蔣抗日的協議。
從延安歸來後,張學良積極地着手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培養抗日力量,宣傳抗日思想,支持以共產黨人為骨幹的群眾抗日運動。但是,張、楊的所為激怒了蔣介石,他派來侍從室組長晏道剛擔任"西北剿總"的參謀長,特務頭子曾擴情擔任政訓處長,閔湘帆為"西北剿總"經理處處長,從軍事、政治、經濟三個方面對張學良加以監視,並在西安設有特警憲情報機構大小一百二十多處,搜集張、楊聯共抗日的具體證據。8月29日,西安的國民黨特務,秉承蔣介石的指令,逮捕了在張學良身邊工作的北平學聯代表宋黎。張學良聞訊後,極為震怒,不僅搶回了宋黎,而且還派兵包圍省黨部,查抄了特務檔案,造成了轟動一時的"艷晚事件"。
1936年10日20日,蔣介石率領陳誠、衛立煌、蔣鼎文等一班軍政大員飛抵西安,親自催逼張、楊督兵"剿共",然後又匆忙奔走於洛陽、太原等地部署"剿共"事宜。
10月29日,是蔣介石五十歲生日。張學良邀閻錫山同赴洛陽祝壽,趁機勸蔣介石停止內戰,結果,遭到蔣介石的訓斥。
12月4日,蔣介石又回到西安,蠻橫地要挾張、楊:要麼督兵"剿共";要麼將部隊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安"剿共",並內定蔣鼎文為"西北剿共總指揮",自己親自督戰。事已至此,張、楊決定第一步"苦諫","苦諫"無效,第二步則實行"兵諫"--設法捉蔣,逼蔣抗日。
12月7日及以後,張學良幾次到蔣介石的駐一臨潼華清池,向蔣苦口勸諫,痛哭陳詞,但蔣介石卻勃然大怒說:"現在他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會改變。"
12月11日晚間,張學良從臨潼回到西安,決定實行兵諫,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了。
兵諫的行動,是由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分頭進行的。十七路軍負責拘禁西安城內的蔣軍軍政大員,解除蔣軍部隊的武裝,以及封鎖機場,扣留飛機等。東北軍負責到華清池捉蔣介石,由105師師長劉多荃、團長白鳳翔,及張學良的衛隊營長孫銘九率部執行任務。為了保證捉蔣成功,張學良事前還帶着劉、白二人去臨潼認識蔣介石,並察看了地形。
12月12日凌晨,劉多荃等率部秘密開往臨潼,12日5時,東北軍在晨霧之中,衝進華清池。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擊潰了蔣介石的衛隊,包圍了驪山。最後,在半山腰的一塊巨石旁邊捉住了渾身發抖、狼狽不堪的蔣介石。
西安事變,舉世震驚,形勢變得異常複雜。事變後,張、楊聯合發出通電,說明事變動機完全出於抗日救國,對蔣本人"保其安全,促其反省",並提出八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請速派代表來西安共商大計。
12月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到達西安。張學良完全贊同中共代表團關於"西安事變"的解決辦法。
參考來源
- ↑ 奉系軍閥有多強大,為何能控制住北方的7個省? 搜狐網
- ↑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經過及其意義.doc 360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