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七事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卢沟桥事变)
前往: 導覽搜尋

七七事變(即盧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原圖鏈接

簡介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夜間日本軍隊以有己方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華民國拒絕後,日本軍隊於7月8日凌晨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華民國國軍抵抗。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餘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開始的標誌,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也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域戰事的起始。

基本信息

名稱:七七事變

地點:北平

主要指揮官:趙登禹,佟麟閣,鈴木率道等

時間: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參戰方:中國,日本

結果:中國失敗,北平淪陷。

參戰方兵力:中國:11個師,計約153000人。

日本:約5600人。

事變發起者:清水節郎、一木清直等

事變簡介

七七事變原圖鏈接

日本軍隊為了占領中國,先侵占我國東北地帶後,繼續向南前進,企圖占領華北。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稱有一名日軍士兵於演習時失蹤(實際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廁所了並在隨後不久歸隊),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予以還擊。這便掀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日軍自1931年占領中國東北後,為進一步發起全面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及偽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

中國守軍和日軍在盧溝橋激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向天津北京大舉進攻。

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戰死。7月,天津淪陷。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官兵奮力反擊。團長申仲明親赴前線,指揮作戰,最後戰死。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剩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主要背景

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攻擊對象的「大陸政策」。

20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擴大對華攻擊,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一次大戰後,日本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東北發動襲擊,才3個多月就占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占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在華北搞「自治運動」,希望能長期占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對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地理背景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史料記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皆要在盧溝橋停留,為京師進出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侵華日軍一旦占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於是,日軍攻擊駐軍地,中國軍隊在盧溝橋進行抵抗,開啟了日中戰爭的序幕。

七七事變原圖鏈接

事件經過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占領豐臺,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被日軍控制:北面,是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面,日軍已強占豐臺,逼迫中國軍隊撤走。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占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晚10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37師110旅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鬥,一面藉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 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籲:「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的響亮口號。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於在盧溝橋戰鬥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慰問信、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藥;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牆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占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部兵應戰的準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到1937年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藉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採取行動。宋哲元嚴詞拒絕,並於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准,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並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壯士報國恨。[1]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餘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鬥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29日凌晨, 冀東保安隊第1總隊隊長張慶余和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在通縣發動起義,反正抗日,擊斃通縣特務機關長細木繁中佐等數百人,活捉漢奸殷汝耕(後逃跑)。

1937年7月29日,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發起天津保衛戰。第38師攻擊天津火車站、海光寺等處日軍,斬獲頗眾,但遭日機的猛烈轟炸,傷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2]

中共反應

致電蔣介石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突發,形勢驟緊,舉國上下要求立即全面對日作戰的呼聲直衝牯嶺。7月8日下午,蔣介石收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9人聯名打來的電報:「廬山蔣委員長鈞鑒:日寇進攻盧溝橋,實行其武裝奪取華北之已定步驟……紅軍將士願在委員長領導之下為國家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地衛國之目的。」7月9日,蔣介石收到由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等代表全體紅軍打來的電報:「我全體紅軍願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並請授名為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

7月17日上午,一身戎裝的蔣介石面對100多名各黨派代表、各界名流正式發表《抗戰宣言》,鄭重宣布:「……我們已快要臨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極人世悲慘之境地,我們不能不應戰!至於戰爭既開之後,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如果放棄尺寸土地和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士抗戰之責任,皆因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會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四萬萬同胞要求抵禦外侮的呼聲終於有了回音![3]

毛澤東天下大亂將來亂出一個新中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我們當天就得到了消息。我把電報送給毛澤東時,他正在看書。他看過電報,又把它交給我,說:「讓他們都看看。好麼,天下大亂,將來亂出一個新中國!」

8月20日,我隨毛澤東從延安出發到洛川參加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盧溝橋事變後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同時解決擴大紅軍,籌集糧草的問題。由於延安地處陝北高原腹地,溝壑縱橫,不利於農作物豐產,加之千百年來戰亂頻仍,民生凋敝。紅軍進駐延安時,全縣只有2700戶,7000人口。物資匱乏是數萬軍民生存的一大難題;人口稀少阻礙了軍隊的發展和壯大。而相比之下,延安以南、西安以北的地區,各方面的條件就要好得多。因此,我黨在這一地區下大力量做籌糧和擴紅工作,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洛川會議後,經國共兩黨談判協商,在陝北的紅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留在南方八省的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總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第一一五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訓處主任(不久八路軍恢復政治委員制度,遂改稱政委,下同)羅榮桓;第一二○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政訓處主任關向應;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主任張浩(不久由鄧小平接任)。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 

中日兵力

七七事變原圖鏈接

中國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河北察哈爾地區建立了冀察政務委員會,作為與日本侵占的東北三省地帶的緩衝區,並賦予了其一定的自治力。根據何梅協定,中華民國需撤出在冀察政務委員會所轄範圍內的全部中央軍隊和國民黨黨部。就任冀察政務委員會主任的宋哲元麾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總兵力達到十萬。

事變發生前,第二十九軍司令為宋哲元,副司令為秦德純,參謀長為張樾亭,而河北省和察哈爾省中除第29軍以外的部隊(7月上旬)則有第39師、第68師、第91師、第101師、第116師、第119師、 第130師、第139師、第141師、第142師、騎兵第2師,總兵力約153,000名。

日本

日本在華北地區駐紮了約5000多名的駐軍。其中主力駐紮在天津北平城內以及城外豐臺鎮各駐紮一支部隊。事變發生之前,全部駐軍正在根據《昭和十二年度帝國陸軍作戰計劃要領》進行軍事演習,作侵略華北的作戰演練。

事變發生前,日軍中國駐屯軍(約5,600名)

軍隊指揮

中國

中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

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

第37師師長——馮治安,駐守北平、南苑、西苑、豐臺

第38師師長——張自忠,駐守天津、大沽、滄縣、廊坊

第132師師長——趙登禹,駐守河北省大名、河間

第143師師長——劉汝明,駐守張家口、張北,懷來

第9騎兵師師長——鄭大章,駐守通縣,南苑

日本

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

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將、香月清司中將(接任)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

步兵第一聯隊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

步兵第三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少佐

步兵第八中隊中隊長——清水節郎大尉

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大佐

陸軍大臣,第40任首相——東條英機大將

大特務——土肥原賢二中將

大事年表

7月7日

盧溝橋上的中國守軍開槍還擊原圖鏈接

日本中國駐屯軍在未通知中國北平當局的情況下,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龍王廟大瓦窯之間進行軍事演習。入夜後,日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電冀察當局,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國軍拒絕此一要求,但為防止事態擴大,派出河北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王冷齋、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專員林耕宇、冀察綏靖公署交通處副處長周永業三人,與日方代表纓井、日軍補給官寺平、秘書齊藤三人前往調查,但日軍於晚上八點左右開始炮擊盧溝橋。

7月8日

凌晨5:30左右,日軍聯隊長牟田口廉也率步、炮兵400多人,開始發動攻擊。共產黨發表抗日通電,要求蔣介石儘快履行西安事變時的承諾。下午,日軍向城內中國守軍猛攻。國軍第29軍37師109旅219團(團長吉星文)奮起還擊。

7月9日

雙方達成口頭停火協議,僅兩個小時,日軍又開始炮擊宛平城,雙方達成協議退至永定河兩岸,國軍開始退兵,但日軍卻按兵不動。

7月10日

日本撕毀9日的協定,重提三點協定,要求29軍道歉,日軍四次挑起戰事,

又四次進行談判。

7月11日

雙方簽訂秦德純松井協定。然而日本近衛內閣已經決定向華北增兵。

7月12日

獨立混成第11旅團,從古北口出發。

7月13日

關東軍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從公主嶺出發。

7月17日

蔣介石在廬山談話會上宣布守土抗戰的決心。宋哲元到天津與日駐屯軍司令香月清司談判停戰。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到達指定地區。朝鮮軍第20師團從朝鮮龍山出發。

7月18日

朝鮮軍第20師團到達預定地區。

7月19日

宋哲元兩手空空回到北平。獨立混成第11旅團抵達指定地區。以18日日軍偵察機遭射擊為藉口,22時發表聲明要求日軍得自由行動,撤去37師,並取締排日運動,23時29軍張自忠、張允榮簽字同意。

7月20日

雖日本中國駐屯軍所屬部隊集結於密雲、高麗營、天津和北平附近地區,宋哲元以19日秘密協定下令37師向西苑集結。第29軍令132師在永定河以南集結,另該師獨立第27旅進入北平擔任城防。日軍卻突然炮擊宛平縣、長辛店,致使遭受損傷,吉星文亦負傷。

7月21日

37師集結完畢。

7月22日

37師開始撤退。

7月25日

日軍在天津塘沽港卸下大批軍用品,用40輛車日夜不停向豐臺運送,此時,華北日軍共集結了十萬多人。隨即,日軍20師團77聯隊11中隊侵入廊坊(38師113旅226團駐地)。

7月26日

廊坊淪陷,守軍退至通州,下午,日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29軍撤出。19時,日軍第一大隊乘車經廣安門向北平城內開進,受到守軍阻擊。

7月27日

發現和平無望的宋哲元,拒絕日軍一切要求,急令29軍各部集結平津一帶,派人星夜赴保定,催促孫連仲北上支援,日軍參謀總長下達武力占領平津的命令。日軍對通縣、團河、小湯山等地的第29軍駐軍襲擊。守軍分別退至南苑及北苑。

7月28日

8時,日軍在軍司令香月清司指揮下向北平地區第29軍發動總攻。

主攻為第20師團,在飛機、炮兵支援下,對駐守南苑的第29軍特務旅、第38師第114旅、騎兵第九師等部發起攻擊。南苑守軍在日軍攻擊之下,指揮失靈,各自為戰。位於豐臺的日軍駐屯旅團主力,前進到大紅門地區,切斷南苑到城內的道路,阻擊向城內撤退的第29軍,戰至13時,南苑陷落,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殉國,此時,第29軍第37師一部向豐臺日軍發動攻擊,被日軍增援部隊擊退。後,日軍獨立混成旅攻占清河鎮。該地守軍冀北保安部隊第2旅退守黃寺。日軍獨立混成第1旅團占領沙河。下午,宋哲元委派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長,於當日晚離北平赴保定。第37師奉令向保定撤退。

7月29日

8時,獨立混成第11旅團攻擊北苑和黃寺。黃寺守軍冀北保安部隊戰至18時撤退。北苑守軍獨立第39旅退至古城。戰後又回到北苑。北京城內獨立27旅改編為保安隊維持治安。駐防天津的29軍38師部隊,凌晨主動向日軍進攻,攻占天津總站日軍駐地,並向駐海光寺日軍司令部和東局子飛機場攻擊。開始時較為順利,後在日軍飛機大炮反擊之下,15時開始撤退,天津陷落。

7月30日

駐通縣偽冀混成第1旅團進占長辛店西面高地。

7月31日

獨立39旅被解除武裝。駐屯旅團占領大灰廠附近地區。改編為保安隊的獨立27旅突圍到察哈爾回歸143師序列。此時平津完全淪陷。

周年紀念

七七周年

2014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在2014年7月7日上午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

屆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將現場直播紀念儀式,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絡電視台將同步直播。

歷年紀念

198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50周年之際,坐落於全民族抗戰爆發地——北京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了館名。

1997年7月7日,紀念館二期工程竣工,江澤民親筆題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史育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振興祖國。」

2005年7月7日,在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紀念活動——《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開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時任中宣部部長劉雲山等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式,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岐山主持開幕式,開幕式有2000人參加。現場伴隨着《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樂曲聲,60發紅色信號彈射向天空,3000羽和平鴿飛上藍天。[4]

2007年,抗戰館在當年的7月7日舉行了千人大會,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0周年,同時舉辦《難忘七七珍愛和平》史料展。與之相配合,抗戰館推出了一枚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0周年的紀念封。由抗戰館參與的紀念抗戰歷史書籍——《北京抗戰遺存》和《抗戰家書》在京首發。

2012年,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7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中國音樂家協會愛樂樂團共同舉辦了主題音樂會。

參考資料

  1. 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簡介,盧溝橋事變的經過……百度網 發布時間:2018-04-1516:11
  2. 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簡介,盧溝橋事變的經過……百度網 發布時間:2018-04-1516:11
  3. 1937年毛澤東致電蔣介石:願在你領導下為國效命2012年06月06日 15:18 來源:鳳凰網歷史 作者:張秀楓
  4. 歷史再現:「盧溝橋事變」人民網 20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