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央集權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央集權制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中央集權制度

特徵: 鞏固中央的統治權力

起始: 戰國時期出現,秦漢時期開始形成

延續時間: 2000多年

中央集權是一種國家權力體系,是以國家職能和權力與中央政府相統一、地方政府權力弱化為特徵的政治制度

在中國,這種形式起源於秦朝,在清朝達到頂峰。這種制度通常與君主專制制度相比較,但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也沒有必然的聯繫。此外,還將其與具有更大地方權力的幾種政治權力體系進行了比較。從那時起,這種政治制度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

專制體現了君臣關係;中央集權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目前,中國實行的是行政體制,而不是君主專制。[1]

概念

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概念,指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是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匯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而中央集權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於中央。

起源

稱號

戰國時,各國最高統治者都尊號為王。秦王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因此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最尊貴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號稱皇帝。自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並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諡法"等。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傳之無窮"。以上這些規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國家中享有最高的權力和地位。

法律制度

戰國時期,商鞅根據李悝的《法經》,"改法為律",成為秦國最早的成文法。

自孝公時起,《秦律》經過多次補充、修改,到秦統一六國後,已形成一部較完整的封建法典。

《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體內容,史書中只有零星記載。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簡一千餘支,內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書,為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標誌着土地私有的確認。

建立

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就着手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以鞏固其對全國的統治,且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定的基礎,提高了行政效率,強化了對地方的統治,但明清時期,制度的強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而阻礙了中國社會的轉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於是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諡法",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傳之無窮"。這些規定都表明皇帝的神聖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也使皇帝將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總攬於一人之手。

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機關實"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相互制約,都直接為皇帝負責,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設九卿,具體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負責租稅和全國財政;宗正,管理皇室親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廷尉,負責司法和首都警衛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

郡縣制

在地方行政機構上,秦始皇徹底廢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戰國時期已經實行的郡縣制推行到全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叫郡縣制,如郡設郡守、郡尉和監御史,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一郡之內轄若干縣,縣設縣令或縣長,此外還有縣尉、縣丞。一縣之內再分為若干鄉,鄉之下有亭、里等,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

秦始皇所創立的上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基本上被後代的封建統治者所繼承。

實行原因

經濟根源

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提高導致舊的生產關係解體,秦國商鞅變法確立了封建經濟的統治地位,這種經濟的特點便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的個體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模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新興的地主階級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來鞏固其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保護其土地所有制度。這種封建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社會根源

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諸侯割據局面下無能力的教訓,在統一全國後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

思想根源

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秦自商鞅變法後,一直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韓非子總結諸子百家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為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理論基礎。

地理原因

由於中國屬於大河文明,以農業生產為主,土地束縛了過多的勞動力,無法更多的發展商業與手工業。而且領土面積較大,需要統一的管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