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搜尋結果

前往: 導覽搜尋
  • 拓跋燾 (分類 北魏皇帝)
    椒房弗氏,生臨淮王譚 椒房伏氏,生楚王建 拓跋晃,追尊魏景穆皇帝,生母賀皇后 拓跋伏羅,北魏晉王,生母越椒房 拓跋翰,北魏東平王,生母舒椒房 拓跋譚,北魏臨淮王,生母弗椒房 拓跋建,北魏楚王,生母伏椒房 拓跋余,北魏南安隱王,生母閭左昭儀 拓跋小兒,早逝,生母不詳 拓跋貓兒,早逝,生母不詳 拓跋真,早逝,生母不詳
    14 KB (3,378 個字) - 2019年8月31日 (六) 21:13
  • 高句麗、百濟有關聯。到北魏時期,北魏孝文帝延興六年(475年)勿吉逐漸興盛起來,不久勿吉、扶餘國、高句麗等東北諸國遣使向北魏朝貢。北魏為了安定這個地區,開市於和龍、密雲之間,與東北各國熱烈的貿易與使臣交往。478年勿吉向北魏請求和百濟南北夾攻高句麗,北魏就勸阻這場戰爭發生。北魏衰退後,493年勿吉滅
    135 KB (29,898 個字) - 2022年8月20日 (六) 09:52
  • 始光(424年正月-428年正月):北魏政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 神麚(428年二月-431年十二月):北魏政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 延和(432年正月-435年正月):北魏政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 緣禾:與北涼和高昌政權有關年號 太延(435年正月-440年六月):北魏政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 太緣:與北涼和高昌政權有關年號
    6 KB (855 個字) - 2019年4月24日 (三) 09:06
  • 拓跋他 (分類 北魏人物) (章節 視頻1:《北魏馮太后》剪輯)
    獻文帝和平六年(465年)轉任涼州鎮都大將、鎮西大將軍。孝文帝即位後,入朝為中都大官,加侍中,當時北魏的朝廷百官並無俸祿,從北魏初期一直到太和年間都維持著此慣例,官員們的財源都來自賞賜、掠奪或貪污收賄,直到太和八年八月戊戌詔書頒布後,北魏才正式運行俸祿制度,然而拓跋他反對班行俸祿,上奏要求取消此制度,中書監高閭上表反
    7 KB (1,245 個字) - 2020年2月27日 (四) 11:52
  • ,以諸侯王的禮儀安葬拓跋余,諡號為隱王。 拓跋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子,母閭左昭儀。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十月初六日,太武帝封拓跋余為吳王。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七月,南朝宋輔國將軍蕭斌之侵犯北魏的濟州,寧朔將軍王玄謨攻打北魏的滑台。九月,太武帝率兵南征南朝宋,命皇太子拓跋晃北伐柔然
    5 KB (1,369 個字) - 2023年5月17日 (三) 05:20
  • 今山西襄汾南),後秦軍隊逐漸矢盡糧絕,姚興向北魏拓跋珪求和,東晉更無力抗衡北魏,也拱手讓出淮河以北地區。於是北魏兵不血刃取得洛陽及淮河以北廣大地區。道武帝拓跋珪感謝上天把河洛大地恩賜於北魏,真是「天賜百福」,遂改年號為天賜。 天賜元年(404年),北魏新城官府在洛陽南秦鄭、秦楚、周楚古道交匯樞紐
    18 KB (4,988 個字) - 2021年1月10日 (日) 20:17
  • 南北朝時期北魏將領。安原素性謹嚴,深沉果敢,有才智謀略。初任獵郎,監督雲中軍事。後為將領,鎮守雲中。屢次擊敗柔然侵犯,因功賜爵武原侯,加任魯兵將軍。 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後,歷任駕部尚書、尚書左僕射、侍中、征南大將軍,晉爵河間公。延和元年(432年),與建寧王拓跋崇駐紮沙漠南面防備柔然。延和二年(433
    911位元組 (256 個字) - 2020年9月16日 (三) 15:39
  • 楊順(466-531年),字延和,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北魏大臣,洛州刺史楊懿第四子。 出身弘農楊氏,寬裕謹厚。起家員外散騎侍郎,累遷直閣將軍、北中郎將、兼武衛將軍、太僕卿。 預立孝莊帝有功,封三門縣伯。出為平北將軍、冀州刺史,進號撫軍將軍。 普泰元年,為爾朱兆所害,時年六十五。孝武帝元修即位
    6 KB (937 個字) - 2021年1月17日 (日) 20:11
  • 御史台 御史台,中國古代官署名。御史所居官署稱御史府,又稱憲台。東漢至元朝設置的中央監察機構。南朝梁陳、北魏魏齊時,稱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歷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監察機關,也是中央司法機關之一,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 中丞原在殿中辦事,為御史之長後仍留台中,因而稱其官署為御史台,與謁者
    13 KB (3,415 個字) - 2021年5月30日 (日) 08:44
  • 繩索,綁在鐵槊上,太武帝藉此爬上城牆,逃出城外,得以倖免於難。拓跋齊因護衛太武帝有功,賜封爵位為浮陽侯。 延和元年(432年),拓跋齊跟隨太武帝攻打北燕的和龍,因功授任尚書令,進爵浮陽公。 延和二年(433年),拓跋齊與新興王拓跋俊討伐南涼君主禿髮傉檀之子禿髮保周,因事獲罪而遭免去官職、爵位。 太平
    7 KB (1,306 個字) - 2022年8月25日 (四) 04:10
  • 平城出塞的主要通道。北魏時人認為,朔州是白道的衝要,此處不全,則並、肆危殆。武川成為朔州北面的屏障。沃野鎮處於河套平原,北魏在河套地區置河西苑,是政府重要的牧場之一。該鎮有河西承華宮,自道武帝起,北魏皇帝多次巡幸河西,此地農牧業的發展對北魏經濟力量有重要影響。 由於上述原因,北魏前期中期,對六鎮極為
    9 KB (2,683 個字) - 2024年1月8日 (一) 12:07
  • 前秦皇始四年(354年)置秦州,建元七年(371年)改名雍州。後秦皇初三年(396年)改置並、冀二州。 東晉義熙十三年(417年)置并州及河東郡。 北魏神鹿元年(428年)復稱雍州,延和元年(432年)又改為秦州。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秦州為蒲州,"取蒲坂為名也"。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移蒲坂縣於蒲州東,
    6 KB (1,465 個字) - 2022年9月21日 (三) 15:18
  • 丘堆(?—428年),本姓丘敦,字庫堆,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 ,鮮卑族。北魏時期將領,北魏獻帝之弟臨淮王丘豆真後代。 容貌俊美,忠誠謹慎,初為道武帝侍從。明元帝即位後,遷散騎常侍。聯合叔孫建討伐山胡,駐防枋頭,防備宋武帝劉裕設防。後秦滅亡後,駐守并州,擊退赫連勃勃進犯,賜封侯爵。 太武帝拓跋
    6 KB (1,181 個字) - 2021年3月26日 (五) 22:32
  •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福寺,峙峪舊石器遺址、馬邑漢墓群、梵王寺墓群等。 秦置馬邑縣,故治即今城區,屬雁門郡。新莽改章昭,東漢復舊。晉因之,後廢。北魏延和二年於寶襄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設懷朔縣,孝昌年間改為朔州,朔州之名,即始於此。北齊朔州遷治馬邑,另置招遠縣,屬廣安郡。隋大業元年(605)改
    5 KB (1,102 個字) - 2021年4月12日 (一) 04:30
  • 。西漢時,啟封縣改名開封縣。隋朝建成大運河後,啟封城地位下降,今開封城興起。唐朝貞觀元年(627年),開封縣省入浚儀縣。貞觀年後,啟封城便再無修繕。延和元年(712年),以浚儀縣、尉氏縣復置開封縣。同年汴州治所移至汴州城。後,啟封城逐漸廢棄。 據考證,城外西側為滎陽鄭氏的家族墓地。1986年,以啟封
    4 KB (839 個字) - 2020年6月16日 (二) 04:16
  • 今治。 戰國時屬趙。秦置平城縣,故治在今大同城東北古城,屬雁門郡。新莽改平城縣為平順縣,東漢復舊。建安末年廢,三國魏復置,屬新興郡。晉改屬雁門郡。北魏延和元年(432年)改萬年縣。太和十七年(493年)復名平城,屬恆州,兼為州治,故治在今大同城東3千米無憂坡上。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改太平縣,屬代
    5 KB (1,342 個字) - 2021年4月7日 (三) 09:47
  • 商時期。《漢書?地理志》云:「臨朐逄山祠,每歲縣官猶以三月諧廟社祭。」每年清明時節,八方香客前來祭拜逄公。祠題聯曰:「威靈昭日月,雲雨潤蒼生。」 北魏延和年間,北天師道道主寇訐之來臨朐傳教。游石門坊,見逄公祠鄙陋,倡鄉民集資,拓址擴修,改為三楹,砌脊壟瓦,雕樑畫棟。延興五年(475年),官府頒令修建
    13 KB (3,314 個字) - 2021年3月24日 (三) 15:53
  • 魏書·王馮弘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 北燕①王馮弘,字文通,跋之少弟也。高雲僭號,以為征東大將軍,領中領軍,
    7 KB (1,795 個字) - 2021年3月26日 (五) 20:44
  • 拓跋宏和拓跋浚是什麼關係北魏(386~557年),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個朝代,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改國號為大魏,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歷史上稱之為北魏。拓跋浚(440年―465年),又名拓跋濬,太武帝拓跋燾之孫,景穆帝拓跋晃長子,母恭皇后閭氏 ,
    6 KB (1,716 個字) - 2022年5月8日 (日) 17:21
  • 338年-373年 追封 獻明皇帝 拓跋寔 北魏帝國 1 烈祖 (後諡太祖) 宣武皇帝 (後諡道武皇帝) 拓跋珪 登國 皇始 天興 天賜 386年-409年 2 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永興 神瑞 泰常 409年-423年 3 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燾 始光 神麚 延和 太延 太平真君 正平 424年-452年
    70 KB (302 個字) - 2022年5月13日 (五) 19:56

檢視(前 20 筆 | 後 20 筆)(20 | 50 | 100 | 250 |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