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朔城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朔城區朔州市轄區。位於位於山西省北部,雁門關外,朔州市境南隅。總面積1780平方千米。總人口44萬人(2013年末)。全區轄4個街道、2個鎮、9個鄉: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神頭街道、北旺莊街道、神頭鎮、利民鎮、下團堡鄉、小平易鄉、滋潤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賈莊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張蔡莊鄉。區政府駐北城街道鄯陽街137號。

地勢由西北、西南向東傾斜,三面環山,中、東部地勢平坦開闊,山地約占全區總面積的18%,丘陵占28%,平川占54%。平均海拔在1000~1200米之間。以黑駝山最高,海拔2147米。古蹟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崇福寺,峙峪舊石器遺址、馬邑漢墓群、梵王寺墓群等。

歷史沿革

秦置馬邑縣,故治即今城區,屬雁門郡。新莽改章昭,東漢復舊。晉因之,後廢。北魏延和二年於寶襄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設懷朔縣,孝昌年間改為朔州,朔州之名,即始於此。北齊朔州遷治馬邑,另置招遠縣,屬廣安郡。隋大業元年(605)改招遠為鄯陽縣,為馬邑郡治。唐開元五年(717)於今城區東北15千米馬邑城復置馬邑縣,與鄯陽縣同屬朔州。

宋為朔寧府治,遼統和年間升朔州為順義郡。金貞佑二年(1214)升馬邑縣為固州。元復為馬邑縣,與鄯陽縣同屬朔州(一說,元復為朔州治,屬河東山西道大同路)。明洪武初年鄯陽縣廢入朔州。清仍稱朔州,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屬雁平朔平府(治所在今右玉縣)。嘉慶元年(1796)撤銷馬邑縣為鄉,併入朔州。民國元年(1912)改朔州為朔縣,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政府。

抗戰時期,朔縣東部地區和山陰縣部分地區組成山陰縣,屬晉綏邊區。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1952年復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朔縣和平魯合併統稱朔縣,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雁北專區,同年恢復平魯縣(駐井坪鎮)。1967年屬雁北地區。1988年設地級朔州市,朔縣改稱朔城區,歸朔州市管轄。

1996年,朔城區人口約33萬人。轄3街道2鎮15鄉:南城街道、北城街道、神頭街道、神頭鎮、利民鎮、大夫莊鄉、小平易鄉、汴子疃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神武鄉、賈莊鄉、滋潤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梵王寺鄉、寇莊鄉、暖崖鄉、城關鄉、下團堡鄉。區政府駐南城(區)街道鄯陽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朔城區常住總人口,388638人,其中,北城街道60676人,南城街道21094人,神電街道19343人,神頭鎮30403人,利民鎮6812人,城關鄉64273人,下團堡鄉28274人,小平易鄉30092人,大夫莊鄉10914人,寇莊鄉7373人,窯子頭鄉8795人,梵王寺鄉4751人,沙塄河鄉11811人,賈莊鄉18223人,滋潤鄉13474人,福善莊鄉12123人,汴子瞳鄉7822人,神武鄉7491人,南榆林鄉5476人,暖崖鄉2951人,平朔(虛擬街道)16467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朔城區常住總人口505294人,其中,北城街道76132人,南城街道105760人,神頭街道30498人,北旺莊街道100797人,神頭鎮29458人,利民鎮7925人,下團堡鄉25141人,小平易鄉23658人,滋潤鄉13568人,福善莊鄉11592人,南榆林鄉8013人,賈莊鄉14283人,沙塄河鄉14100人,窯子頭鄉10195人,張蔡莊鄉9108人,朔州市開發區管委會25066人。

2015年末,朔城區轄4個街道、2個鎮、9個鄉(合計15個),54個居委會、299個村委會(合計353個)。

視頻

朔城區 相關視頻

朔州市朔城區文物旅遊局
朔州市朔城區:幸福之城 首善之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