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搜尋結果

前往: 導覽搜尋
  • 喇嘛,藏傳佛教術語,意為上師、上人,為對藏傳佛教僧侶之尊稱,長老、上座、高僧、酋長之稱號。 喇嘛(藏文:bla-ma)為 bla(上)與 ma(人)之複合詞,直譯為上人。譯自गुरु(guru,咕嚕、俱盧),意為「師」、尊師、法師、上師,與和尚、阿闍黎意義相近,但不相同,只要是上座長老皆可稱之
    3 KB (489 個字) - 2021年6月24日 (四) 09:59
  • 超度 是佛教術語,基本意思是使死者靈魂得以脫離地獄諸苦難。 中文名 超渡 拼音 chāo dù 注音 ㄔㄠ ㄉㄨˋ 釋義 使死者靈魂得以脫離地獄諸苦難 釋義 1. 佛、道二教謂使死者靈魂得以脫離地獄諸苦難。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五:"佛海漸登超渡筏,神山猶怕引迴風。"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七
    1 KB (168 個字) - 2024年1月29日 (一) 10:26
  • 獅子吼,或作師子吼(師爲獅的古字)、獅子音吼,佛教術語;以獅子是萬獸之王,譬喻佛陀是人天極尊,以獅子吼聲之震撼、響亮,譬喻佛陀宣說佛法之稀有、無畏。 獅子吼常用來比喻佛陀及其弟子用來降服外道的一種説法方式,如《長阿含經》記載:「如來與大衆中廣説法時,自在無畏,故號師子」,《阿彌托經義疏》:「獅子一吼,百獸皆死,喻佛說法,魔外消亡」。
    2 KB (374 個字) - 2021年1月19日 (二) 20:51
  • yì。猶禪心,指清空安寧的心。也做佛教術語。出自(唐)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詩:"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中文名稱 禪意 拼音 chán yì 解釋 指禪心,清靜寂定的心境 出自 (唐)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屬性 漢語詞彙 釋義 指清空安寧的心,也做佛教術語 示例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 KB (187 個字) - 2022年1月6日 (四) 17:18
  • 禪定(Zen,來自日語「褝」;中國禪),漢傳佛教術語,修行禪定的行為,則常簡稱為修禪、禪修。
    337位元組 (33 個字) - 2023年5月16日 (二) 00:13
  • dhātuyo)。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 佛家三界 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又雲果報處。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9 KB (1,950 個字) - 2021年10月2日 (六) 20:08
  • 成「呼圖克圖」,併合稱「呼圖克圖八思巴」或者「八思巴呼圖克圖」。這令「呼圖克圖」一詞獲得了新的含義,與藏語「八思巴」、漢語「聖者」互譯,成為了一個佛教術語。 元朝有14位來自藏區的高僧擔任過帝師。其中除了「八思巴」一詞意為「呼圖克圖」並且有合稱外,其他各位帝師無論名字的含義還是名字前後都無「呼圖克圖」。
    3 KB (659 個字) - 2021年6月21日 (一) 10:40
  • 阿羅漢(佛教術語)(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 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是佛教聲聞中最高果位。Arhat的音譯
    14 KB (4,001 個字) - 2021年9月12日 (日) 14:08
  • 禪心是佛教術語,是指清靜寂定的心境。 中文名稱; 禪心 外文名稱; meditative mind 詳細釋義; 謂清靜寂定的心境 本質; 佛教術語 讀音; chán xīn 禪心,謂清靜寂定的心境。 南朝 梁 江淹 《吳中禮石佛》詩:"禪心暮不雜,寂行好無私。" 宋 黃庭堅 《聽崇德君鼓琴
    1 KB (188 個字) - 2022年8月25日 (四) 03:56
  • 自他交換法,又稱自他相換法、自他換,大乘佛教術語,是一種修行禪定的方法,起源於寂天菩薩,經由阿底峽大師傳入西藏,在藏傳佛教中極為盛行,在漢傳佛教中也有相同的修行法門,叫做代眾生苦。 當修行者進行這種禪修時,會觀想將自己所喜愛的一切,以白光形式從心間發出,從自身右鼻孔出,從他人左鼻孔入,施捨給他
    4 KB (933 個字) - 2021年6月19日 (六) 05:00
  • 明船(即日月),於生死海運渡善子,達於本界,令光明性究竟安樂。」義人的靈魂是通過光耀柱從月亮轉到太陽,再進入新樂園的。光耀柱既是神(漢文摩尼經借用佛教術語,稱盧舍那佛),又是靈魂到達日月宮殿,以至最後回歸涅槃常明世界所要經過的境界(漢文摩尼經稱盧舍那境界)。怨魔貪主見淨風造了二明船,「生嗔gou心,
    18 KB (4,976 個字) - 2022年8月25日 (四) 10:19
  • 七種因果,包含六因、一果,簡稱「七因果」,大乘佛教術語,由四無量心衍生出的修行方法,傳自阿底峽,與自他交換法,合稱兩大生起菩提心教授。以知母、念恩、報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樂為六因,修行六因之果為菩提心,合稱七因果。 先憶念自己的父母,或對自己有大恩情的人,稱為知母。由憶念他們,想起他們的恩
    1 KB (285 個字) - 2021年6月19日 (六) 04:17
  • 先蹋"。 我向大家介紹的《鑒正--〈百喻經〉的演義與證悟》是一部在眾多佛經中少有的通俗入門讀物。書中故事短小生動,設喻巧妙,文學性、可讀性甚高,對佛教術語的解釋細緻富於哲理,不僅能幫助普通大眾理解深奧的佛法義理 ,還能使人讀後對人生有所感悟,心靈得到蕩滌,"除去教誡,獨留寓言",也是一部既親民又不失深刻的佛教文學經典。
    55 KB (15,985 個字) - 2023年3月14日 (二) 16:27
  • dhātava )。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 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又雲果報處。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4 KB (1,067 個字) - 2023年2月15日 (三) 16:21
  • 何為無常?無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佛陀將人的存在,分析為物質的要素(色)與精神的要素(受、想、行、識)(系佛教術語五蘊之意,構成人的五個要素。),同時指示其每一個要素,無不在遷移演變。佛陀提醒人間無常的道理,令人無時無刻牢記於心。 再說羅陀率直質問的另一個問題。在舍衛城郊外的祇園精舍,羅陀坐在佛陀的面前,又提出一個問題:
    6 KB (1,479 個字) - 2021年8月16日 (一) 12:17
  • 識的含義是 知道,認得,能辨別。佛教術語是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在早期佛經中,它經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義上接近,但因為用法不同,實際的內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來作為指區別對象的認知能力。《說文》曰:"識,知也。"《詩·大雅·瞻卬》:"君子是識。"
    8 KB (2,112 個字) - 2021年10月27日 (三) 11:08
  • 」之物的法性區別開來。清淨:佛教術語,遠惡行,離惑垢,稱為清淨。 塵埃:佛教術語,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按出家人的觀點,世務不淨,故稱塵務。 玄:佛教術語,這裡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銘》:「不識玄者,徒勞念佛。」對於佛教徒來說,通曉玄機,是至關重要的。 西方:佛教術語,指淨土所在的極樂世界。過去
    11 KB (2,329 個字) - 2021年5月13日 (四) 14:56
  • 向玉帝求助。玉帝差四木禽星下界收降。三個犀牛精見降星來了,馬上逃跑,但最終被四木禽星擒獲或殺死,為民除了禍害。唐僧等也得到解救。 心燈乃是佛教術語,比喻人心如燈,點亮後就能大放光芒。安下心來,靜靜地觀照自己的心,看它如何生起、又如何消滅。佛經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就永遠墮落在六道輪迴之中解脫不了。
    6 KB (1,590 個字) - 2020年7月30日 (四) 19:10
  • ⑴有情世間:眾生的身心活動,稱為有情世間。 ⒈根據眾生的種類來分: 一、天道;二、人間道;三、修羅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 六、地獄道。 ⒉根據三界來分別: 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 一、欲界:有飲食、睡眠、情愛(淫慾),這三種欲望。欲界的眾生皆具有此三種欲
    35 KB (9,847 個字) - 2021年9月30日 (四) 12:58
  • 小世界 原圖鏈接 中文名: 小世界 類 型: 佛教術語
    9 KB (1,778 個字) - 2022年8月22日 (一) 19:12

檢視(前 20 筆 | 後 20 筆)(20 | 50 | 100 | 250 |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