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Ar 196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r 196是一種由德國阿拉多飛機製造廠設計生產的艦載型水上偵察機。Ar 196由1936年起開始生產,並於1937年在德國海軍的招標中勝出,自此成為納粹德國海軍艦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標準艦載水上飛機[1]

歷史

1933年,納粹德國海軍正尋求一種適合艦隊使用的標準化艦載偵察機。在一輪選擇和比較之後,帝國航空部決定採用亨克爾飛機製造廠的He 60雙翼水上飛機,飛機在獲得訂單的幾個月後開始交付。當時德國大部分水上飛機、教練機,以至戰鬥機均為雙翼機,因此He 60還不算落後。

至1935年,德軍發現He 60的性能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帝國航空部開始要求亨克爾設計新的飛機以替換既有的He 60,於是亨克爾設計了He 114,其最大速度為292公里/小時,最大航程1050公里,升限4800米,裝一挺MG 15機槍。首架原型機裝備了戴姆勒-奔馳公司的DB 600型直列發動機,但由於這種發動機的設計和供應跟不上需求,因此量產型的He 114改裝BMW 132星型發動機。但海軍在實際使用後發現He 114的表現令人失望,其性能僅僅比He 60稍微改善,而且抗浪能力弱。亨克爾製造廠匆忙、草率的改進導致He 114出現了九種原型機以試圖解決問題,但這些行動的實際作用不大 。最終納粹德國海軍放棄了亨克爾,剩餘的He 114後來被轉售到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

1936年10月,帝國航空部開始要求He 114的替代品,招標的唯一規定,是只能使用BMW 132型發動機;另外航空部也要求製造商提供兩種分別採用單浮體和雙浮體結構的原型機,以進行對比。隨後帝國航空部收到了來自多尼爾(Dornier)、戈達(Gotha)、阿拉多、福克·沃爾夫(Focke-Wulf)的設計。在幾家製造廠的設計中,只有阿拉多採用了單翼結構,其餘均為傳統雙翼飛機,因此阿拉多的設計方案在性能方面明顯較其他雙翼機優勝。帝國航空部隨後預訂了四架原型機,但同時也預訂了福克·沃爾夫的Fw 62兩種設計方案作為後備,然而後來的實際情況是阿拉多飛機製造廠非常勝任這項任務,而福克·沃爾夫最終只生產了四架Fw 62。

Ar 196的四架原型機(V1—V4)在1937年夏季交付完畢,V1和V2為雙浮體結構的A型,V3和V4為單浮體結構的B型。在實際試驗中兩種機型均表現出十分優秀的抗浪性能,兩者的分別看來微乎其微。但由於B型的外置浮筒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因此A型最終進入生產線進行量產。另一架原型機(V5)在1938年11月完成,以作為量產前最後試驗的樣機。

在結構上,Ar 196採用常規下單翼布局。機翼為全金屬結構,機身採用鋼管焊接結構,A型裝有兩個浮筒,每個浮筒內有一個300升的油箱,通過前支撐上的輸油管供油。乘員為一個飛行員和一個觀察員兼后座機槍手。Ar 196被德國海軍眾多戰列艦重巡洋艦所搭載,飛機可從艦上專門彈射架上彈入空中,回收時則用吊車從水面吊上甲板。

在實際使用中,Ar 196不論在空中還是在水面均有很好的操縱性,因此甚受德國飛行員喜愛[2]。但隨着納粹德國水面戰艦的損失越來越多,希特勒禁止大型水面艦艇出海作戰以後,不少Ar 196 A-1型水上飛機開始部署到岸基基地,並持續執行偵測和反潛任務直到1944年末,最著名的兩次任務分別是圍攻英國皇家海軍海豹號潛艇(HMS Seal),及反覆截擊英國的惠特利式重型轟炸機(Armstrong Whitworth Whitley)。由於Ar 196在水面上性能良好,二戰期間芬蘭空軍也使用Ar 196為敵後的部隊運送物資和人員,執行任務時Ar 196通常單獨行動,並選擇在偏遠地區的湖面上起降。

Ar 196也曾經一度在亞洲太平洋印度洋海域出現,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海軍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設立了一個潛艇指揮部,並配備了Ar 196水上偵察機來為其活動在印度洋活動的潛艇群提供空中偵察情報,Ar 196也經常到訪日軍在東南亞的基地。

視頻

Ar 196 相關視頻

艦載機着艦很難嗎?戴明盟司令:實際上只有一次機會
珍貴影像記錄:1934年民國海軍寧海號輕巡洋艦起飛水上偵察機

參考文獻

  1. 德國「阿拉多Arado Ar 196」輕型水上飛機,騰訊網,2020-03-31
  2. Ar 196水上偵察機,360個人圖書館,201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