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20世紀60年代 |
中文名: 20世紀60年代 外文名: 1960s 位 數: 1960-1969 特 點: 青年人新的思想方式 |
20世紀60年代,指1960~1969年,在人們的記憶中,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
當時許多歐美國家的青年人開始奉行一套與其父輩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尤其是學生參加了政治抗議活動,並且爆發了許多反對越戰和任何形式的戰爭。
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為婦女和各色人種爭取更多權利。其中一些美國和英國的年輕人開始吸毒,並且比其父輩享有更多的性自由,尤其有了避孕藥以後更甚。[1]
基本介紹
那一時期的音樂和服裝也反映出青年人新的思想方式。英國那時是音樂和時尚很有影響的中心,因此人們有時會稱這個時期為「時髦放縱的六十年代」。有些人尤其是政治家現在對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批評,說20世紀六十年代有許多傳統思想如對婚姻或教育的態度等都被時髦觀點取代了。這些人還把當今許多社會問題歸咎於那個時代。但有些人認為那是一個自由、享樂和社會進步的時代.
年代人物
60年代出生作家
在青年作家隊伍中,最早於80年代中期走上文壇、引人注意的是遲子建、陳染、蘇童、龐天舒等人。隨後,程青以《那竹籬圍隔的小院》、余華以《十八歲出門遠行》、劉西鴻以《你不可改變我》、呂新以《人家的閨女有花戴》、格非以《褐色鳥群》、孫惠芬以《變調》初露頭角,加上北村的小說和韓東的詩歌創作,形成了目前青年創作隊伍的最初陣容。這一陣容最初是試探性的,連同同時出道的同齡評論家李書磊、李潔非、王干、汪政、曉華等人的評論,也還沒來得及找到自己年齡上的恰當定位。但是,他們已經初露鋒芒。隨後不久的「先鋒」、「實驗」小說———以語言的顛覆和重構為先導的敘事革命,開始以一個群體的形式引起文壇的廣泛關注,成為上一世紀80年代末最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
60年代出生的歌星
如今的流行音樂正風靡大江南北,昔日的經典老歌也曾紅遍整個中國。其中,演唱那些經典老歌的著名歌星中有一大部分人生於60年代,如下:
伊能靜(1969年),代表作品有:《螢火蟲》
劉德華(1961年),代表作品有:《忘情水》、《愛你一萬年》、《來生緣》、《世界第一等》
劉歡(1963年),代表作品有:《好漢歌》、《千萬次的問》、《從頭再來》
宋祖英(1966年),代表作品有:《辣妹子》
張也(1968年),代表作品有:《萬事如意》、《人間第一情》、《走進新時代》、《高天上流雲》
韓寶儀(1965年),代表作品有:《粉紅色的回憶》
高勝美(1969年),代表作品有:《千年等一回》
張學友(1961年),代表作品有:《吻別》
張雨生(1966年),代表作品有:《我的未來不是夢》
那英(1967年),代表作品有:《山不轉水轉》
國際局勢
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局勢的主要特點及這些特點造成的重大影響是:
特點:戰爭與和平的緩期,各國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均存有餘心,各自都將本位主義放在前列,固地自封。
影響:這一特點針對國際經濟形式及金融發展來講,是束縛了商品與生產力的發展,針對增強政權及實力來講,是穩固及發展自我,發展自我的商品及生產力.
音樂藝術
60年代代表樂隊-----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又譯甲殼蟲樂隊)毫無疑問是流行音樂界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最為成功的樂隊。披頭士樂隊對於流行音樂的革命性的發展與影響力無人可出其右,對於世界範圍內搖滾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影響了自60年代以後的數代搖滾樂隊的音樂和思想,直接影響了搖滾樂的變革和發展,在英國,披頭士樂隊更是影響了60年代至今幾乎每一支樂隊的形成和發展。而樂隊中四名偉大的音樂家,特別是約翰·列儂(John Lennon)和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對於世界各個角落的後輩搖滾歌手及音樂創作者們的影響持續至今。
西方藝術
現代主義最早是引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指的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藝術,具有前衛特色、與傳統文藝分道揚鑣的各種藝術流派和思潮,又稱現代派,20世紀60年代之後西方稱後現代主義。主要的派別包括野獸派(代表人物馬蒂斯)、立體派(畢加索)、表現主義(蒙克的《吶喊》)、抽象主義(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超級寫實主義、波普藝術等,統稱現代主義。
極少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現代藝術重要流派之一。它被用來稱謂上世紀60年代美國藝術家的一項藝術活動,包括繪畫和雕塑。。極少主義是第一個完全由美國藝術家發展出來,具有國際性意義的藝術活動,並且在繪畫、文學、建築、音樂等方面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進而衍生出近代許多重要的藝術派別。
"女性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末在西方藝術領域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藝術流派。
後現代主義藝術 當代西方藝術流派之一。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70-80年代聲勢浩大地震撼了整個文化思想領域。代表人物有:凱奇(JOHN CAGE,1912-)、文杜里(ROBERT).
中非友誼
中非高層往來頻繁。早在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就曾3次訪問非洲,提出了中國同非洲國家發展關係的五項原則和援外八項原則,為中非關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江澤民主席1996年訪問非洲時,提出了構築中非關係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全面合作的五點建議,掀開了中非友好關係的新篇章。許多非洲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也相繼訪問中國。這些訪問增進了中非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推動了中非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
2000年10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和《中非經濟和社會發展合作綱領》兩個歷史性文件。會議為中非友好合作樹立了新的里程碑,使中非友好合作在論壇框架內得到不斷深化和擴大。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計劃(2004至2006年)》,為今後三年中非合作制定了總體規劃。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pdf ,360搜索 , 201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