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螢火蟲 |
中文名:螢火蟲 英文名稱:Firefly、Glowworm 別稱:火炎蟲、夜火蟲、火金姑 二名法:尾燈 界:動物界 亞門:有顎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目:鞘翅目 亞目:多食亞目 科:螢科 種:小型甲蟲 |
螢火蟲,(英文:firefly)屬鞘翅目螢科,是一種小型甲蟲,因其尾部能發出螢光,故名為螢火蟲。這種尾部能發光的昆蟲,是螢科昆蟲的通稱,全世界約2000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夜間要發光,可分為水生類和陸生類兩種。體型小至中型,長而扁平,體壁與鞘翅柔軟,前胸背板平坦,常蓋住頭部,頭狹小。我國較常見的有黑螢、姬紅螢、窗胸螢等幾種。
基本信息
中文名:螢火蟲
別稱:火炎蟲、夜火蟲、火金姑
二名法:尾燈
界:動物界
亞門:有顎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目:鞘翅目
亞目:多食亞目
科:螢科
種:小型甲蟲
分布區域: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
種類:黑螢、姬紅螢、窗胸螢
英文名稱:Firefly、Glowworm
昆蟲介紹
螢火蟲體長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細長,頭較小,體壁和鞘翅較柔軟,頭部被較大的前胸蓋板蓋住。雄蟲觸角較長,有11節,呈扁平絲或鋸齒狀;腹部可見腹板6~7節,末端有發光器,可發出熒光;雄蟲大多有翅。雌蟲無翅,身體比雄蟲大,不能飛翔,但熒光比雄蟲亮。
成蟲僅進食一些露水或花粉和蝸牛肉。當螢火蟲要生產時就會找蝸牛殼寄居在裡面,並且以毫無防禦能力的蝸牛為食。科學研究表明,也有一種螢火蟲,是要靠吃掉雄性螢火蟲來繁衍並且保護後代生存的。這種「致命情人」目前還沒有在中國發現,它們大多生活在北美。它們不像中國的螢火蟲成蟲那樣,一生不取食,或者僅僅食用花粉及露水等,它們是標準的捕食昆蟲。這種螢火蟲可通過模仿其他種類螢火蟲的雌性閃光來「引誘」雄性,當雄性螢火蟲以為自己的求愛得到應答後,過來約會時,就會被對方吃掉。
種類詳情
全世界螢火蟲有兩千多種,大多於夏季在河邊,池邊,農田出現,活動範圍一般不會離開水源。正式來說Glow-worm螢火蟲是指它的幼蟲,而Firefly螢火蠅才是指閃亮成蟲,雄性螢火蟲較為活躍,主動四處飛來吸引異性;雌性停在葉上等候發出訊號.在螢火蟲體內有一種磷化物---發光質,經發光酵素作用,會引起一連串化學反應,它發出的能量只有約1成多轉為熱能,其餘多變作光能,其光稱為冷光。常見螢火蟲的光色有黃色和綠色。有時也為紅光或橙紅色,顏色不同是因為熒光素酶的立體構造不同,與發光體結合緊密就發綠光,反之則是紅色或橙紅色的熒光。雄螢腹部有2節發光,雌只有1節。亮燈是耗能活動,不會整晚發亮,一般只維持2至3小時。成蟲壽命一般只有5天至2星期,這段時間主要為交尾繁殖下一代。在日落後1小時後螢火蟲非常活躍,爭取時間互相追求。雄蟲會在二十秒中或快或慢閃動亮光,等二十秒,再次發出訊號,耐心等待雌蟲的一次強光回應,當沒有反應,雄蟲會飛往別處。
生活習性
螢火蟲依其生活環境區分為陸棲和水棲兩大類,前者占大多數。陸棲螢火蟲多棲於遮蔽度高,植被茂盛,相對濕度高的地方,水棲螢火蟲則對環境要求更高,水不能被污染,不能燈光污染。
螢火蟲幼蟲分為水生和陸生.幼蟲一般需要6次蛻變後才進入蛹階段。幼蟲喜吃螺類和甲殼類動物,捕捉獵物後會先麻醉再將消化液注入其身體,將肉分解。
在草叢常發現尾部兩點發光的是陸生的山窗螢幼蟲,和全身發光黑白雙間的雙色垂須螢幼蟲,這兩品種的成長雌蟲翅膀退化,與幼蟲形狀沒有太大分別,雄蟲才可以飛行。
初春時段,水中生活的螢火蟲幼蟲會爬上岸鑽進土。這時由鰓呼吸改為氣孔呼吸,腹部兩側會發光,約50天時間才變蛹成蟲,平均只有5天的生命,進食成長都變得次要,在日落後的1小時螢火蟲非常活躍,爭取時間互相追求,雄蟲會在二十秒中閃動亮光,等二十秒後,再次發出訊號,耐心等待雌蟲的一次強光回應,當沒有反應時,雄蟲才會飛往別處,螢火蟲在天黑時才開始發光。
它們可以通過"燈(螢火蟲的光)語"來"交流",互相傳遞,溝通信息.同一種螢火蟲,雄蟲和雌蟲之間能互相用"燈語"聯絡,完成求偶過程.雌性螢火蟲會以很精確的時間間隔,向雄蟲發出"亮,滅,亮,滅的信號,這種時間間隔雖然很短,對於人來講很難分辨,但螢火蟲卻能毫不費勁地準確判斷對方的意思.當雄蟲收到雌蟲的"燈語"信號後,就會立刻發出相應的信號來回答.於是,它們就互相用這種特定的光信號進行交流,最後飛到一起,結成配偶.由此可見,螢火蟲所發出的光對於它們的繁殖具有特殊的意義。
昆蟲種類
- 水生螢火蟲
如:黃緣螢,條背螢,雷氏黃螢等
- 陸生螢火蟲
如:山窗螢,窗胸螢等
- 半水生螢火蟲
如:鹿野氏紅翅螢 [1]
分布範圍
世界上已知螢火蟲有2000多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
中國約54種,各地皆有分布,尤以南部和東南沿海各省居多。
發光原理
螢火蟲是一種軀體翅鞘柔軟、完全變態的甲蟲,一生歷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時期。全世界約有2000多種螢火蟲。目前已知的螢火蟲種類,其幼蟲都會發光,一般幼蟲的發光器位於第八腹節的兩側,在夜間活動時發光。至於成蟲會不會發光,則要視種類而定;例如弩螢屬(Drilaster)的螢火蟲,雖然幼蟲會發光,但是雌雄成蟲都不會發光。
螢火蟲的發光,簡單來說,是熒光素(luciferin)在催化下發生的一連串複雜生化反應;而光即是這個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由於不同種類的螢火蟲,發光的型式不同,因此在種類之間自然形成隔離。螢火蟲中絕大多數的種類是雄蟲有發光器,而雌蟲無發光器或發光器較不發達。雖然我們印象中的螢火蟲大多是雄蟲有兩節發光器、雌蟲一節發光器,但這種情況僅出現於熠螢亞科中的熠螢屬(Luciola)及脈翅螢屬(Curtos)。因為像台灣窗螢(Pyrocoelia analis),雌雄都有兩節發光器,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雌蟲為短翅型,而雄蟲則為長翅型。
螢火蟲的發光器是由發光細胞、反射層細胞、神經與表皮等所組成。如果將發光器的構造比喻成汽車的車燈,發光細胞就有如車燈的燈泡,而反射層細胞就有如車燈的燈罩,會將發光細胞所發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所以雖然只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卻讓人覺得相當明亮。 而螢火蟲的發光器會發光,起始於傳至發光細胞的神經衝動,使得原本處於抑制狀態的熒光素被解除抑制。而螢火蟲的發光細胞內有一種含磷的化學物質,稱為熒光素,在熒光素的催化下氧化,伴隨產生的能量便以光的形式釋出。由於反應所產生的大部分能量都用來發光,只有2~10%的能量轉為熱能,所以當螢火蟲停在我們的手上時,我們不會被螢火蟲的光給燙到,所以有些人稱螢火蟲發出來的光為「冷光」。
至於螢火蟲發光的目的,早期學者提出的假設有求偶、溝通、照明、警示、展示及調節族群等功能;但是除了求偶、溝通之外,其它功能只是科學家觀察的結果,或只是臆測。直到近幾年,才有學者驗證了警示說:1999年,學者奈特等人發現,誤食螢火蟲成蟲的蜥蜴會死亡,證實成蟲的發光除了找尋配偶之外,還有警告其它生物的作用;學者安德伍德等人在1997年以老鼠做的試驗,證實幼蟲的發光對於老鼠具警示作用。
螢火蟲於夜晚的發光行為,以黑翅螢(Luciola cerata)為例,就目前的研究發現,多是在日落後,雄蟲開始在棲地上邊飛邊亮;在雄蟲開始活動不久後,雌蟲便開始出現於棲地周圍的高處(雌蟲也會發光,但只有發光器一節,雄蟲則有兩節發光器),從晚上7點一直到11點半左右,在其棲地可以見到成百成千的螢火蟲發光,但差不多在晚上11點半過後,成蟲便逐漸停止發光。而且雄蟲發光的頻率也有變化,並非整晚的發光頻率都一樣。[3]
新西蘭的發光蕈蠅集體棲息岩洞中成為當地觀光點。
台灣有種"螢光蕈"在黑夜中發出螢光。
白蠟蟲(Lantern fly)體內有寄生髮光蟲,故在夜間亦可發光。
消失原因
近年來都市化及土地開發對螢火蟲的棲地及生態都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久而久之,螢火蟲的數量因而逐漸下降,而造成螢火蟲逐漸消失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因素:
- 1.棲地遭到破壞,棲地環境的穩定是螢火蟲賴以生存的根本。
- 2.人類大量開發土地,改變或破壞原本螢火蟲所棲息的環境,使得螢火蟲的族群大大的減少。
- 3.農藥、化學藥劑污染
- 4.人類把大量的生活廢水排入江河中。
教育意義
- 1.熠熠光輝掛着綠燈籠的螢火蟲可以充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感受大自然精靈的魅力。
- 2.螢火蟲是反映生態環境的重要生物指標,通過引導從而讓孩子知道現如今螢火蟲逐漸消失的原因,認知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並積極參與到螢火蟲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列中來。
人工復育
由於城市進程的加快,環境的污染,螢火蟲這種美麗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昆蟲離人們漸行漸遠,即便是鄉下也難覓它的蹤影,為了讓螢火蟲再次飛舞起來,在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均出現了不少的保育培育螢火蟲的機構,這樣不僅帶動了以螢火蟲為核心的生態旅遊產業,也讓往昔逐漸消失的螢火蟲又頻頻出線在人們的視野中了。在中國近幾年也陸續出現了以愛琴海螢火蟲培育中心為代表的民間螢火蟲培育團體,通過人工飼養的方式,培育出常見的陸生水生品種,愛琴海螢火蟲的溫室反季養殖技術更是大大縮短了螢火蟲幼蟲的生長周期,讓其在冬天也能成長,冬天也能看到熠熠生輝的螢火蟲幼蟲和成蟲哦。螢火蟲的人工飼養讓更多的大小朋友能零距離接觸到大自然久違的精靈!
相關內容
- 相關典故
在晉朝時,有家貧學子車胤,他酷愛學習。每到夏天,為了省下點燈的油錢,捕捉許多螢火蟲放在多孔的囊內,四五十隻螢火蟲發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蠟燭。他利用螢火蟲光刻苦學習.最後官拜吏部尚書,成為了一位有大學問的人。
- 相關詩句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月黑見漁燈, 孤光一點螢。 (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殘螢棲玉露, 早雁拂金河。(許渾《早秋》)
- 相關文章
《螢火一萬年》遲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