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吶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吶喊
魯迅的短篇小說集

《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1923年8月3日,魯迅出版小說集《吶喊》。[1]

是1999年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主要講述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着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基本信息

書名;魯迅小說:吶喊

作者;魯迅

ISBN;9787540725235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9-12-0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間創作的小說14篇 .本書貫穿着充沛的反封建熱情,"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本書以卓越的藝術語言--嚴格的現實主義形象,巧妙的藝術構思,一篇又一篇新形式,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寫出了整整一個時代。裘沙、王偉君兩位藝術家以畢生經歷用畫筆揭示魯迅的思想體系,以"理解的準確,表現的深刻,藝術的精湛"再現了魯迅的世界。

作品評介

小說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者自己的觀點。《吶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鮮明、個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下面按不同類型介紹:第一種:壓迫者。《阿q正傳》里的舉人老爺、趙太爺,《風波》里的趙七爺等。有趣的是,這些人大多姓「趙」,因此分辨起來非常容易。他們識字,有財產,地位高,說話牛,一般老百姓見到了都覺得氣短。《阿q正傳》里的趙太爺說話兇猛: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麼?」阿不開口,想往後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你怎麼會姓趙!你那裡配姓趙!」《風波》里的趙七爺無知且蠻橫:「皇恩大赦?一一大赦是慢慢的總要大赦罷。」七爺說到這裡,聲色忽然嚴厲起來:「但是你家七斤的辮子呢,辮子?這倒是要緊的事。你們知道:長毛時候,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2]

總之這些人既占有話語權力,又擁有相當大的財力,在村里、鎮裡都是說一不二的人物。他們對於舊時代的各種禮儀、陋習都非常習慣,對任何不符合這種惡習的行為,都特別憎恨。如果有什麼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現,他們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聲嘆氣。

魯迅對於這類人物的鄙視和憎惡是顯而易見的。他們的「權威」和他們代表的舊時代、舊文化,一直是魯迅不遺餘力鞭抽的對象。

第二種:革命者。《藥》里的夏瑜最為典型。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表現出了革命者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夏瑜的革命鬥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魯迅先生熱情讚揚了他為革命獻身的精神,但同時也描寫了他的鬥爭的悲劇性。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涼 的。但是夏瑜的犧牲,也並非毫無影響,第二年清明時節墳頭出現的花環,正是對這位「寂寞奔馳的猛士」的慰藉,說明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 沒有一也不會被撲滅。

第三種:幫閒者的形象。在魯迅的小說里,幫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他們無處不在。《藥》里的「駝背五少爺」「花白鬍子」,《阿q正傳》里「未莊的閒人們」,《明天》里的「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等,都是閒人。幫閒既可以是幫凶,也可以是庸眾,反正他們是沒有什麼大的主見的,永遠都是應聲蟲,隨大流,有他們不多沒他們不少。正是這樣的一些幫閒,構成了「壓迫者」的隨從眾多的表象。

第四種:受苦受難兼愚昧無知者的形象。《藥》里的華老栓,《明天》里的單四嫂子。他們的命運非常悽苦,逆來順受,從來不會想到怎麼樣去改變它。華老栓是求助人血饅頭,單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們構成了社會中最大的底層,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一類人物。

第五種:舊知識分子形象。《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陳士成」,《端午節》里的「方玄綽」,都是一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第六種:善良人的形象。《一件小事》里的「車夫」,《故鄉》里的「閏土」。《社戲》里的「六一公公」和「雙喜」「阿發」。在這些人物里,「車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雙喜」「阿發」「閏土」則是一群可愛少年的形象。

第七種:阿們的形象。在魯迅略帶嘲諷的語調中,阿q的身上可以說是沒有一點可親的特質。他的自欺欺人、「精神勝利法」,他的欺軟怕硬、自我作踐,都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魯迅的小說具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徵,他的創作證明了他是一位成熟的藝術大師,他熟練地駕馭着獨特的藝術方法和技巧,來展開生活的描寫和形象的創造。

首先是關於人物的塑造。魯迅在描繪人物時,都使用了典型化的方法。他的典型塑造方法帶有自己的特點。魯迅認為,有兩種典型化的方法,「一是專用一個人,言談舉動,不必說了,連微細的癖性,衣服的式樣,也不加改變……二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我是一向取後一法的」。魯迅所以自覺運用這種方法,是為改造社會、改造人們的靈魂服務的。這裡所謂「雜取種種人」,不能理解成互不聯繫的人物性格的雜湊。相反地,作者對於所寫的人物,都是經過長期的靜觀默察而爛熟於心的,他洞悉人物特定的社會屬性及其複雜的內容,而專用一個人的方法,對於魯迅來說,是不足以表現他所洞悉了的全部內容的,也不足以實現他的創作目的。因此他須要根據人物特定的社會屬性及其複雜性的要求,去「雜取種種人」,雜取那些足以充分地、真實地揭示人物性格的細節。

魯迅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和「畫眼睛」的手法來塑造典型形象。白描手法的特點就是真實、樸素、不假虛飾。魯迅小說的形象很少有冗長的描寫和辭藻的堆砌,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他總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描寫來展現人物的性格。例如二十多年後的閏土,作者只寫了他叫「我」做「老爺」,讓兒子水生給老爺磕頭,要香爐、燭台和普通應對等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把他的落後麻木的精神狀態,十分真實地揭示出來。與白描手法相聯繫,魯迅最能抓取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十分簡練的筆墨來刻畫人物的靈魂,這就是「畫眼睛」也即傳神的手法。他說:「忘記是誰說的了……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髮,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魯迅的創作,有着明確的戰鬥目的,在廣泛的生活經驗和深刻的社會歷史理解的基礎上,產生了他的主題和人物。人物內涵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意義,在下筆之前,魯迅是深切地了解的,這就使他有可能精選那些最富有特徵、最能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細節,摒棄那些偶然的、表面的東西,從而鮮明地突現人物的性格。

魯迅小說的結構,很少運用複合交錯的手法,大都是單線發展的;在單線發展中,也不是以曲折的故事情節,而是以日常生活的斷片、場景和插曲相互連接起來的。這種結構手法主要是服從人物性格的要求,而不是根據一個完整的故事來布局,它缺乏強烈的故事性,但寫到作品裡的任一斷片、場景和插曲,卻有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

語言的精練,是魯迅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這跟描寫人物的傳神手法是分不開的。由於作者對人物的性格了解得十分深刻,在描寫時緊緊抓住性格特徵,沒有繁冗的筆墨,所以就能寫得精練。魯迅的小說很少景物的描寫,在僅有的一些寫景的例子裡,都是十分節省筆墨的。他經常把寫景和敘事揉合在一起,使人們分不清是寫景還 是敘事;而且這些描寫,往往是通過作家心靈的體驗和感情的渲染來着筆,所以它又富有抒情色彩。例如《祝福》收尾處對魯鎮祝福的景物描寫,不僅活描出魯鎮過年的環境氣氛,而且有力地對照了祥林嫂的悲劇,表達出作者對於吃飽喝足的天地聖眾的無比的憤懣,對於剝奪別人幸福而永不厭足的祝福者一魯四老爺之流的強烈的憎恨。

魯迅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達到了相當高度的統一,它具,有難於摹擬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他的作品不僅屬於中國,而且是屬於世界的。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3]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語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創作的作品,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有《魯迅全集》二十卷1000餘萬字傳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對新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有着深遠的影響。

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並有多部小說被先後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視頻

中國的文筆大家--魯迅傳記

魯迅的《吶喊》、《彷徨》(一)

參考資料

  1. [1]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2-08 19:31
  2. [2]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8-12-08 11:15
  3. 魯迅京劇楊 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