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胸麻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胸麻雀
原圖鏈接

黑胸麻雀[1]基本只有新疆有的一種麻雀,其他地區非常少見。通常分布在吐魯番喀什等地。黑胸麻雀的嘴較厚。成年雄鳥的頭頂及頸背栗色,臉頰白色,最明顯的特徵是上背、兩脅和胸腹部密布黑色縱紋。

雌鳥依然是淺色版,跟雌性家麻雀很像,但嘴比較厚,眼紋更長,它的胸腹也有縱紋,但顏色很淺,需要仔細觀察。成年雄鳥頭頂及頸背栗色,臉頰白,上背及兩脅密布黑色縱紋,頦及上胸黑色。雌鳥較為單色,似家麻雀雌鳥但嘴較大且眉紋較長,上背兩側色淺,胸及兩脅具淺色縱紋。虹膜深褐色;嘴夏季黑色、冬季角褐色,腳角褐色。

棲於曠野及有樹的田地。主要多活動於海拔1050-1600米的村旁、活躍在白楊樹及榆樹上以及也見於水邊的柳樹上。分布於非洲向東到西歐、西亞、西南亞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

形態描述

黑胸麻雀雄鳥額、頭頂至後頸栗色,眼先和眼周黑色,有一窄的白色眉紋從嘴基到眼上方。背、肩沙皮黃色具粗著的黑色縱紋,腰及尾上覆羽灰褐色,羽毛中央較暗。尾羽褐色具沙皮黃色羽緣。翅上小覆羽深栗色,中覆羽基部黑色,端部皮黃白色形成寬闊的白色翅斑,大覆羽栗棕色具寬闊的黑色中央和淡色尖端。飛羽黑色,除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初級飛羽具皮黃色羽緣。頰、耳覆羽和頸側白色,頦、喉中部、前頸和整個胸黑色,兩脅白色具粗著的黑色縱紋,其餘下體白色微沾皮黃色,覆腿羽黑白相雜,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秋季換羽後上體栗色具灰色羽緣,喉、胸黑色具白色羽緣。

雌鳥和家麻雀相似,但上體較淡較褐、具乳白色眉紋。下體皮黃白色,胸和體側具細的、不甚明顯的淡灰色斑點和條紋。

虹膜褐色,嘴夏季黑色、冬季角褐色,腳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25-30克,♀29-31克;體長♂135-159毫米,♀136-140毫米;嘴峰♂13-15毫米,♀13-15毫米;翅♂76-84毫米,♀75-76毫米;尾♂56-63毫米,♀55-61毫米;跗蹠♂19-21毫米,♀18-20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農田、河谷、村鎮、果園和疏林灌叢地區,也出沒於半荒漠和蘆葦塘,尤其喜歡在村鎮和農田地區的稀疏樹叢和人工種植的幼樹與果園中活動和覓食,比起家麻雀來更喜歡樹林、灌叢和蘆葦塘,而不是房舍等人類環境。

生活習性

在中國為夏候鳥,或許部分留居為留鳥。成群活動,尤其是遷徙季節,常集成大群。食物以植物果實、種子、草子等。繁殖期間最快吃蝗蟲和其他昆蟲及昆蟲幼蟲。

鳴聲似家麻雀但較有韻律。叫聲似家麻雀但音調較高。吱叫聲較深沉。

分布範圍

  •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阿塞拜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佛得角、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埃及、直布羅陀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馬耳他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歐洲區)、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西班牙(加納利群島)、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和撒哈拉沙漠西部。
  • 遊蕩:巴林、比利時、法國、尼泊爾、挪威、斯洛文尼亞和英國。
  • 起源不確定:列支敦士登和瑞士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成群在一起繁殖,在小塊樹叢地區,有時營巢數量多達200-5000個,而在一些大的人工林內,有時營巢多達2000-3000個,甚至有多達8000個的。營巢於樹上,巢呈球形,結構較為粗糙鬆散。在中國新疆,巢多築於楊樹和榆樹上,外層主要由草莖和細的干樹枝構成,期間混雜有青草、內墊有細草莖、羊毛和鳥類羽毛。巢的外徑為18厘米×23厘米,內徑8厘米×9厘米,深6厘米。1年繁殖1-2窩,每窩產卵4-8枚。卵白色、淡藍白色或灰綠色,被有灰色或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4.1-16.8毫米×18.9-23.4毫米,重2.2-2.6克。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3天。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參考文獻

  1. 黑胸麻雀. 每日頭條. 2018-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