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川紀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川紀章(くろかわ きしょう,KISHO KUROKAWA 1934年4月8日-2007年10月12日),第二代日本建築師。1934年出生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1957年畢業於京都大學建築學專業,1962年成立黑川紀章建築城市設計研究所,1964年獲東京大學博士學位。他曾多次獲獎並獲得多項國際榮譽。

黑川紀章(Kisho Kurokawa)是戰後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建築師之一,他與磯崎新安藤忠雄並稱「日本建築界三傑」;黑川紀章不僅在日本建築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而且也是國際建築領域的一顆璀璨之星。黑川紀章的一生無論在建築設計實踐領域還是在建築理論方面都有驚人的成就。[1]

他憑著出色的建築成績,一生獲獎無數,主要包括:1965 年獲得Takamura Kotaro 設計獎的秘魯低價實驗住宅國際競圖首獎;1972年獲得 TANU總部國際競圖首獎;1977 年獲得日本象徵標誌設計冠亞軍;1978年獲得 Mainichi藝術獎;1979獲得Bayer AG中心競圖獎;1980年獲得德國建築展覽國際競圖獎等。芝加哥還專門設立了名為「黑川紀章」的藝術館,黑川紀章在多個國家擁有建築協會會員身份:英國皇家藝術協會終身會員(1976年)、美國建築家協會名譽會員(1981年)、保加利亞建築家協會名譽會員(1982年)、英國建築家協會名譽會員(1986年)。 他還在中國多所知名大學受聘:清華大學客座教授(1986年)、同濟大學客座教授(1995年)、中南大學名譽教授(1999年)。同時,他還曾擔任了日本景觀協會會長(2000年)、日本文化設計學會最高顧問(2001年)等。他所獲得的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他走出的「別樣」的道路和卓越的設計能力。

黑川紀章重視日本民族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認為建築的地方性多種多樣,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滲透,成為現代建築不可缺少的內容。他提出了「灰空間」的建築概念,這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於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對於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闡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紅、藍、黃、綠、白混合出不同傾向的灰色裝飾建築;對於後者他大量採用庭院、過廊等過渡空間,並放在重要位置上。[2]

此後,黑川紀章開始思考將技術的方法與富有哲理的思想聯繫起來。他覺得將日本文明和現代文明相結合是一條頗有前途的路子。他認為日本文化的特性是「對非恆久的」及「改變的需要」之接受力,將不同文化及意念整合為一種共生的關係,在相反的元素之間提供一種中介性空間。黑川紀章後來的大多數作品都包含了這些特徵

2007年10月12日,黑川紀章因心臟衰竭而長辭人世,享年73歲。這位不可多得的建築天才的離去是建築界的一大損失,我國著名設計史論家王受之先生曾惋惜道:「黑川走了,他那一個偉大的時代也就漸漸接近尾聲了」。


成長經歷

黑川紀章是一位在青年時期就進行獨立創作的設計師,這種不可多得的設計能力與他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經歷息息相關。1934年,黑川紀章出生在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父親是當地知名的建築師。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從小耳濡目染,表現出了建築設計的超人天賦。從1946年起,黑川紀章便開始籌備自己的工作室。這一年他才12歲,其建築能力就已經被外界認可。

雖然,黑川紀章在家庭薰陶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但是,他之後取得的成功更多要歸功於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毫無懈怠的鑽研精神。他先後在京都大學和京東大學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以及博士學位。1957年,黑川紀章大學本科畢業於京都大學工學部建築專業;畢業後,黑川紀章師從丹下健三,並在其工作室工作學習。1959年,東京大學授予黑川紀章建築學碩士學位;畢業兩年後,他憑藉多年的知識積累,獨立開辦了黑川紀章事務所(KKAA)。1964年,東京大學授予黑川紀章建築學博士學位。

在丹下健三工作室工作期間,黑川紀章深受丹下健三建築理念的影響。綜合丹下健三、父親的教育以及學校教育的三重影響,黑川紀章於20世紀60年代與另外兩位日本知名建築師提出了「新陳代謝」論。1973年,在日本東京建成的大阪索尼公司大樓便很好地表達了他的新陳代謝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

20世紀80年代,黑川紀章提出著名的共生建築主義思想。其實,早在1958年黑川紀章就寫了 《從機器原理時代到生命原理時代》一文。在此後的40多年中,黑川紀章的主要工作始終圍繞著該主題進行。他認為,新陳代謝是一項重要的生命原理,共生是生命原理的一個重要想法。日本愛媛縣綜合科學博物館、梵谷美術館、歌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吉隆坡國際機場(KLIA)航站樓綜合體、名古屋美術館等都是反映這一理念的代表作品。1987年,他的建築理論著作《共生思想》出版,這本書獲得了日本文藝大獎、美國AIA最優建築圖書獎(1992年),除此之外,還被英國評選為RIBA10冊優秀圖書之一。這本書在改版之後,被譯成多種語言,在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中國等國家發行出售。與此同時,「共生思想」被越來越多的建築師認可、推崇,黑川紀章也因此確立了他在國際建築界的地位。


設計哲學理念

建築同生命過程一樣新陳代謝

「代謝派」一詞來源於希臘文「Metamorphese」,意為交替、更新、變化、循環,後又引入進化(Evolution)、變形(Metamorphese)、演化(Transformation)等詞義。新陳代謝論的第一原則是歷時性,即不同時期的共生與生命所經歷的過程和變化;新陳代謝的第二原則是共時性,是由國際主義及歐洲文化中心論向多元文化論的范型轉換。換句話說,新陳代謝有兩層含義:其一,生物的生命周期中細胞因新陳代謝在不斷分裂變化,這就使得生物的生理機能日益更新,這種連續變化使得生物的肉體持續更新,即使是個體生物的生老病死也會通過生物遺傳的途徑存在於生物種群之間;其二,新陳代謝論主要是對現代建築尤其是功能主義建築自身缺陷的有力回擊,以求得豐富現代建築理念的多元價值觀,而不是一直以西歐文化為核心發展起來的建築觀,即推動建築設計由「機器原理時代」到「生命原理時代」的革新。建築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而應該考慮到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脈絡過程。

20世紀60年代,現代建築盛行,建築界普遍推行機器美學,現代主義建築設計趨於教條化。隨著時間推移,現代建築設計的弊端也慢慢凸顯出來,其中,最重要的缺陷之一就是建築沒有特定的區域性「普遍樣式」,認為建築具有永恆性;也就是在彼時,國際主義建築運動(CIAM)的解體為以往模式化的建築設計敲響警鐘,此後,建築師們吸取教訓,思維轉向開闊,不再拘泥於形式教條,而開始去探索新的建築設計思想;二戰後,日本經濟得到復甦甚至開始騰飛,全國境內的建築活動也活躍起來。新陳代謝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新陳代謝運動最初的出發點,是從所謂的現代建築,特別是對以CLAM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功能主義建築的反省開始的,就是想在以西歐文化為唯一價值標準而發展起來的現代建築中引進多元的價值觀。

1960年,東京召開新一屆國際設計會議,會上,黑川紀章向機器時代提出挑戰。他與同仁菊竹、清訓、川添登等提出了「新陳代謝論」,參與這一理論運動的還有大高正人、楨文彥等。這個理論是基於生物學中的生物進化論與生物再生理論而作出的延伸,然後運用到建築設計與城市設計中。1970年,黑川紀章設計的東京中銀密封艙型大樓是他的新陳代謝派代表作。中銀艙體樓由140個相同的立方體構成,這些艙體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可以來回搬動改變位置的。建築本身的可移動代表建築的新陳代謝,正如生物的不斷代謝。在建築設計和城市設計中,新陳代謝論講求將技術和人作為重點,理論中對技術問題進行深入介紹,這種對理論闡述的方式使建築界將其誤認為是一種技術上的運動。新陳代謝理論的提出轟動了當時的日本建築界,對日本建築設計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建築的共生思想

20世紀中後期,世界建築設計思想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黑川紀章開始反思,不再認為技術存在於永恆性與普遍性之中。他開始深度探索日本本土文化,回歸優秀文化傳統,將日本本土文化帶入現代文明的浪潮之中,並找到適應當今文化發展的結合點。他在新陳代謝理論的基礎上深入探索出中間理論——變生與模糊性思想,這就是今天被建築界所熟知的「共生思想」理論。新陳代謝運動的首要目的是將再生過程引入建築和城市規劃中去,它傳達了這樣的理念:建築作品不一定是一旦建成就固定不再變動的,而應將它理解為從過去到現在再到將來逐步發展的某件事物或某個過程。

共生思想是黑川紀章建築哲學的核心思想,它包括「整體和部分共生」、「異類和對立共生」、「過渡空間與整體共生」、「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共生」、「感性與理性共生」、「人與自然共生」、「特性與共性共生」等。共生思想從起步到成熟經歷了3個階段:一是20世紀60年代,始於前期的新陳代謝論和開放結構概念,表現為以技術為核心的「建築生長與代謝」理論;二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於建築和城市中新的設計概念——「灰空間」、「變生」、「中間領域」和「模糊」理論等引申概念;三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成熟階段的新共生思想運用到大型項目中。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主要運用在城市設計中,如中國鄭州的鄭東新城、新加坡共和廣場、深圳市新市中心規劃等,他認為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共生」思想更能得到全面的體現。

黑川紀章在探索中求生存,其設計方向逐漸清晰並最終確立。在確立「共生思想」的建築設計核心思想後,黑川紀章一直沿著這一路線進行建築創作實踐。他力求通過在設計上的時空化、物質化來傳達其思想內涵,他倡導的「共生」包含時間(歷史和現在)、地點(環境)、材料、形式、意識等一切他認為可能存在的物質或非物質,通過消解各事物之間的對峙狀態來探尋相互共存的平衡。可以看出,黑川紀章所追求的平衡是動態的平衡,是隨時間、地點變化的平衡,具有歷史性和同步性的特點。這種變化是通過「新陳代謝」來實現的,同生命進程的原理相同。

在「生命時代」的大前提下,黑川紀章發展了「共生哲學」,強調時間、空間、人和技術的相互關係,歷史和未來,人和自然,一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相互關係。 在建築設計中,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通過個體消解——整體關聯表現出來,這種思想深受東方哲學的影響,包括日本傳統文化中的唯物意識論、三浦梅園的「反觀合一」辯證思維以及佛學與禪宗思想等。除此之外,黑川紀章還吸收了西方哲學的「子整體結構」、生命結構以及多價哲學等,這使得使他的建築設計理論上升到哲學理論高度。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被廣泛地運用到城市規劃設計中,然而最先將「個體消解——整體關聯」思想運用到設計中去的,是建築設計,其中居住單元個體與城市整體之間存在的「共生」準則,始於他在1965年的研究「蛻變65(Metamorphsis)」。不論是在建築設計中還是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黑川紀章在宏觀的整體代謝、微觀的個體設計與全局設計的協調、個體設計中的代謝共生等方面的研究均體現著動態的發展觀。


代表建築作品

廣島現代美術館(Hiroshima Cit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 地點:日本廣島縣廣島市南區比治山藝術公園
  • 設計時間:1984年~1986年
  • 施工時間:1986年~1988年
  • 基地面積:29公頃
  • 建築面積:9290平方米

廣島現代美術館是黑川紀章20世紀80年代建築設計「共生思想」的代表作品,是日本第一個公立現代美術館。美術館建築占地面積達到38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9290平方米。該美術館於1989年8月竣工,第二年向公眾開放。憑藉著黑川紀章深刻的建築思想和卓越的設計能力,廣島現代美術館曾兩次榮獲建築獎項,分別為1989年度索菲亞第五屆世界建築雙年展金獎、1990年度日本建築學獎,廣島現代美術館也為黑川紀章在日本贏得首個建築學會獎。

廣島現代美術館坐落於比治山脊上,從山上向遠處眺望可以看到廣島市的城市風光,與周圍的自然風光相映成趣。美術館為半地下式建築,一共4層,地上2層,地下2層。從高空俯視美術館,呈現馬蹄形狀,它是由一座圖書館、一座博物館、一座自然博物館、一座露天劇場、雕塑廣場和雕塑森林組成的。

在建築整體空間分布上,廣島現代美術館和當時的青空圖書館在一條軸線上,從圖片可以看出,美術館的末端不同於其他部分,而是稍微傾斜了出去。其實,這是黑川紀章有意為之。黑川紀章在規劃設計時,為了儘可能減少建築對森林自然環境的破壞,把尾部方向與軸線偏移了一些 。

在建築細部處理上,黑川紀章有意識地選用一些帶有傳統特徵與歷史印記的部件,例如,原子彈的回憶、西方文明與日本文明的衝撞等。整體的建築設計又使用現代技術手法呈現,這又使得科技時代與傳統時代、自然和歷史達到共生。在中部的圓形公共空間猶如原子彈的蘑菇雲,它象徵著原子彈在下落的過程中烙下的開口,圓形空間基座上的石塊挑選自爆炸污染後的區域,以烘托整個爆炸氛圍。


愛媛縣綜合科學博物館

愛媛縣綜合科學博物館是黑川紀章作品中最為著名的大型建築。博物館是一座布局緊湊、嚴格的幾何性建築群。結構複雜,傾斜、輕佻、橫斷、碰撞等造勢充斥這整座建築,使其有一種不可預知的未來主義風格。巨大的圓錐形入口門大廳完全由玻璃構成,充滿了科技與未來的色彩。傾斜的立方體是主要的展覽廳,半球體建築則是天文館。不對稱與傾斜貫穿了整座建築群,充分體現了不穩定的基調。金屬鈦板在陽光下,光芒閃耀。


和歌山縣立近代美術館/博物館

這塊場地曾是古代和歌山城堡所在地的一部分,被一條馬路分成兩部分。建造和歌山現代藝術館和和歌山博物館的計劃是在這所大學重新安置之後才提出的。按照規劃,這塊場地的另一半用於建一個公園,最終會通過馬路上的一條較寬的人行道與博物館相連。緊鄰建築東面的是奧城公園,和歌山城公園位於建筑北面,建築主要入口位於東北側,並且與街道成直角,方便行人的出入。


名古屋城市藝術博物館

名古屋城市藝術博物館位於Shirakawa內,結構優美,是由日本著名的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的。名古屋城市藝術博物館展現了日本文化的魅力: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日本和西方的藝術品,永久的展品輪迴展出。另外博物館也展出世界其它博物館的展品。這個著名的博物館擁有日本古代無數的藝術品,象劍、盔甲、戲服、茶會用具等等。很多收藏品是12世紀的物品。


南京藝蘭齋美術館

南京藝蘭齋美術館堪稱中國最大的私立美術館,將是現在江蘇省美術館的三倍,是目前國內收藏明清字畫首屈一指的美術館。在這座美術館的設計中,黑川紀章借用中國文化傳統、包括中國民間建築元素,充分體現了他的「共生」理念。他說,南京藝蘭齋美術館的設計體現了兩個「共生」:一是自然和建築的共生,一是現代建築與傳統文化的共生。他把美術館建在水中間,倒映在水面上的有建築與體現江南特色的紫竹林。在處理與傳統關係時,黑川紀章聯繫了南京的明代城牆、江南民居的屋頂等等。黑川紀章說,「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懷著很深的敬意。中國自古就有老莊的哲學體系,『天人合一』是其中重要的思想。可以說,我的『共生』理念從中得益」。


中銀膠囊塔

「中銀膠囊塔」於1972年(昭和47年)完工,位在日本東京最繁榮擁擠的區塊之一──銀座,外觀就像是許多立方體堆疊而成,由140個 「膠囊住宅」所組成,每個膠囊裡都配有居家的基本配備,包括床鋪、衛浴、電視、電話及書桌等,滿足人類基本住居需求,由膠囊住宅形成一棟小型建築物,被認 為是日本代謝派建築的代表作之一。[3]

代謝派建築的特點之一是「採取預鑄方式建造」,將建築分成許多「單元」在工廠製造完成後,再運到工地組 裝,可達到大量製造、標準化與快速組裝建造的目的,另一特點是「巨型建築」,在本體上持續增生,如同電影駭客任務裡的母體那樣,以龐大量體容納諸多生活、 工作等空間;「中銀膠囊塔」的居住膠囊就是在工廠預鑄的單元體,概念上是可以隨著時間演變與需求而增加或更換其單元體。

早在2005年時就已經傳出要拆除「中銀膠囊塔」,經過多次討論與爭議,仍未真正拆除,48歲的上班族前田達之決定在網路發起保留活動,3周已經募集了75萬日圓(約新台幣25萬),目標金額是 1,500,000日圓,出書做為宣揚建物保留的重生計畫。

中銀膠囊塔由2棟建物組成,分別有11層與13層樓,由140間膠囊組成,每個膠囊長4.1公尺、寬2.6公尺、高2.5公尺,以最小空間方式容納人類的居 住行為,因此建築師黑川紀章甚至被戲稱為「劏房之父」(劏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種,業主或二房東將一個普通住宅單位分間成不少於兩個較細小的獨立單位,作出 售或出租之用),中銀膠囊塔甚至讓電影「教父」的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慕名而來,他拜訪日本時,曾指定要參觀中銀膠囊塔;許多人在網路上為中銀膠囊塔請命,希望活化重新使用而不要拆除。

其他代表品作

  • 鄭東新區
  • 福岡銀行本店
  • 日本紅十字會
  • 北陸電力會館 本多之森音樂廳
  • 吉隆坡國際機場
  • 國立新美術館
  • 大阪府立國際會議場
  • 豐田體育場
  • 大分體育公園綜合競技場
  • 阿斯塔納國際機場
  • 聖彼得堡體育場
  • 板橋大遠百Mega City

視頻

【信義學堂】東京最有意思的建築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