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爾戈蘭級戰列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黑爾戈蘭級戰列艦(德語:Großlinienschiff der Helgoland-Klasse)是德國的第二個無畏類戰列艦船級。從1908年至1912年,該級別共建成4艘艦隻[1],分別為:主導艦黑爾戈蘭號、奧爾登堡號、東弗里斯蘭號以及圖林根號。其設計較之前級拿騷級有了顯著改善:它們以更大的305毫米主炮取代了裝備於早期艦隻上的280毫米炮,並有更高效的推進系統。作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唯一設置三座煙囪的無畏艦,黑爾戈蘭級在外觀上可以輕易的與前級區分開。但另一方面,艦隻仍沿用了前級的六邊形主炮布局。
黑爾戈蘭級艦隻在入役公海艦隊後組成了第一戰列分艦隊的第一支隊,與隸屬於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的拿騷級艦只並肩作戰。它們都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主要戰鬥,包括在北海的日德蘭海戰以及在波羅的海的里加灣海戰。全部4艘艦均在戰爭中倖存,但沒有成為被扣押在斯卡帕灣的德國艦隊的一分子。當德國主力艦隻在斯卡帕灣自沉後,4艘黑爾戈蘭級艦隻作為沉沒艦隻的替代品被賠償予協約國。東弗里斯蘭號被美國海軍帶走,並於威廉·米切爾在1921年7月進行的空中力量演示中用作靶艦。黑爾戈蘭號及奧爾登堡號被分別分配至英國和日本,並於1921年報廢。圖林根號則於1920年被交付至法國,用作法國海軍的靶艦,該艦最終於1923年至1933年間拆解。
設計
在英國、法國及俄國於1907年簽署了三國協約後,使德國變得非常孤立。在歐洲大陸,德國於東、西兩端分別受到俄國及法國的掣肘;而英國則攜其強大的海軍力量,同樣能夠封鎖德國進入世界航運的通道。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對事態的發展作出回應,要求研發更新和更強的主力艦。他對此事的想法是,「我必須牢記我的目標… 出於技術和組織原因,以及政治金融的原因,更應儘可能堅定的建立」。他的訴求促成了《艦隊法第二修正案》的制定,並於1908年3月27日獲得通過。
對於德國的第二個無畏艦船級,所需進行的變動從首次設計起便存在很大的爭議。1906年5月,帝國海軍部得知英國正在建造裝備13.5英寸(340毫米)炮的戰列艦。為此,海軍總部主張將主炮的口徑從280毫米(11英寸)提高至305毫米(12.0英寸)。提爾皮茨並不情願接受這一改變,因為他希望避免升級與英國的軍備競賽。
提爾皮茨在增加新艦隻的裝備上猶豫不決,直至他於1907年春獲悉美國海軍正在建造攜305毫米主炮的戰列艦。1907年3月,提爾皮茨下令建造部門起草305毫米(12.0英寸)主炮和320毫米(13英寸)加厚裝甲帶的設計。主炮的布局仍然存在一些爭議。英國為巴西建造的兩艘米納斯吉拉斯級戰列艦搭載了相同數量的艦炮,但效率更高。這是因為一對超射炮塔連同兩個以雁列式布局安裝在艦舯的炮塔可以布置在艦隻的任意一端。提爾皮茨青睞於為黑爾戈蘭級採取這種布局,但建造部門卻認為兩個超射炮塔極易被一擊失效。結果,新船級保留了前級拿騷級的六邊形排列。
《艦隊法第二修正案》規定大型軍艦的使用年限將從25年降低至20年,這是為了迫使帝國議會為建造更多的艦船撥款。使用周期的縮短意味着岸防戰列艦齊格弗里德級、奧丁級以及前無畏艦勃蘭登堡級都需要被替換。提爾皮茨在1906年的《艦隊法第一修正案》中未能獲得的戰列艦此時已獲議會批准。此外,艦隊法還額外增加了10億馬克的海軍預算。在四艘薩克森級鐵甲艦被四艘拿騷艦替換後,三艘齊格弗里德級艦隻——齊格弗里德號、貝奧武夫號、弗里特約夫號,以及獨有的一艘岸防戰列艦奧爾登堡號,都被納入接下來的替換計劃。黑爾戈蘭級艦隻——黑爾戈蘭號、東弗里斯蘭號、圖林根號和奧爾登堡號,分別被賦予「替代齊格弗里德號[2](Ersatz Siegfried)」、「替代奧爾登堡號(Ersatz Oldenburg)」、「替代貝奧武夫號(Ersatz Beowulf)」和「替代弗里特約夫號(Ersatz Frithjof)」作為臨時名稱進行訂購。
視頻
黑爾戈蘭級戰列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這都是一戰前德國戰列艦 性能先進 因戰敗結局很悲慘,騰訊網,2018-04-13
- ↑ 德國海軍戰列艦(無畏艦)的命名出處你都知道嗎?,360個人圖書館,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