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何其芳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原文
山谷中有霧。草上有露。
黎明開放著像花朵。
工人們打石頭的聲音
是如此打動了我的心,
我說,勞作最好的象徵是建築
我們在地上看見了房屋,
我們可以搬進去居住。
呵,你們打石頭的,砍樹的,築牆的,蓋屋頂的,
我的心和你們的心是如此密切地相通,
我們像是在為著同一的建築出力氣的弟兄。
我無聲地寫出這個短歌獻給你們,
獻給所有一醒來就離開床,
一起來就開始勞作的人,
獻給我們的被號聲叫起來早操的兵士
我們的被鐘聲叫起來自習的學生,
我們的被雞聲叫到地里去的農夫。
作者簡介
何其芳]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紅學」理論家。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是「漢園三詩人」之一。[1]
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畫夢錄》(成名作),詩集《預言》,紅樓夢的研究頗有建樹。[2]
在陝甘寧邊區時期延安詩壇上,何其芳是最早奔赴延安的詩人之一。這位早在來延安以前就以他婉約幽渺的詩風而傾倒無數青年男女的漢園詩人,在抗日戰爭的炮火硝煙里,走出精美細緻的唯美主義的藝術之塔,來到了當時進步青年心中的聖地延安。延安軍民熱誠的抗日激情和延安清新自由的民主氣息,使這位習慣了在黑夜裡歌唱着心靈憂傷的多情敏感的詩人,一掃冷艷哀淒的夢幻色調,用他那敏感的心靈和優美的筆觸,奏響了禮讚民族解放歷程的琴音。[3]
何其芳抗戰前的詩歌大多收入1945年2月出版的早期代表作《預言》集中。《預言》所表現的是詩人幽怨、寂寞、煩憂的情緒。其基本傾向和卞之琳詩歌的細膩敏銳一樣,「小處敏感,大處茫然」。繼《預言》之後,何其芳又出版了《畫夢錄》、《刻意集》、《還鄉雜記》三個散文集。這三個散文集與《預言》在思想內容上的基調基本一致,「由於生活的空虛,思想的憂鬱,因而多偏於藝術上的琢磨。一篇又一篇,就像繪製得很精美的圖案,其中有調合的色彩,精練的語言,有帶着澀酸味的閃光的哲理,有詩一般撩人心弦的抒情」。因此,儘管何其芳的這三個散文集的情感內容不是來自那個時代火熱的鬥爭生活,而是來自那些僻靜的、孤獨的自我心靈的顫動。但是,由於何其芳把「小資產階級的感傷情調,交融於精緻的抒情畫面之中,使他那些散文閃爍着一種誘人的光彩,它們在當時和後來,曾使一些與作者有類似生活經歷、類似思想傾向的青年讀者所沉醉過」。[4]
1938年8月,何其芳和沙汀、卞之琳一道,穿過道道封鎖線,來到延安,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接見,稍後便到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11月,何其芳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4月,何其芳曾經跟隨賀龍將軍過黃河到晉西北和冀中敵後接受戰火洗禮。回到延安後,何其芳擔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1942年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延安文藝座談會。1944年至1947年間,何其芳先後兩次被派往重慶做思想文化和統一戰線工作,並擔任黨的四川省省委委員、宣傳副部長和《新華日報》副社長等職。
在延安的九年的工作學習和寫作生活中,何其芳的思想和創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並且取得了豐碩的收穫。何其芳延安時期的詩歌和散文創作,均收錄在1945年出版的詩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中。從這兩部詩歌和散文集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何其芳的心靈流變歷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