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鱷冰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鱷冰魚科(Channichthyidae,又稱南極冰魚、南極蝦魚、crocodile icefish、white-blooded fish)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的一個科,是生長在深海零度以下無污染水域的魚類,主要以南極蝦為食。鱷冰魚還有個名字叫做白血魚,因為它的血液是透明的,鱷冰魚生活在南極這種極寒地區,它根據環境進化出了,可以隨着周圍溫度而改變自身溫度的功能,和其他魚不同的是,它靠皮膚呼吸而不是鰓。[1]

簡介

南極冰魚體內含有豐富的魚脂肪DHA、EPA等成分,鈣質含量豐富,不含血紅素,營養價值高。南極冰魚生活在南大洋表面下10米處,這裡的溫度大約是零下2°C,冰魚看上去就像它們身下的冰。南極冰魚很好的適應了寒冷水域,它們的血液和體液中甚至有抗凍糖蛋白以阻止冰晶的形成。冰魚的皮膚發白,很多冰魚的皮膚甚至半透明。

形態特徵

南極冰魚外型細長,頭比較大,外皮呈黑白相間,大大的眼睛和長着長牙的嘴,纖細的魚鰭骨上覆蓋着透明的膜。它沒有鱗片,而且是白色,某些部位潔白如雪,其他部位則是半透明的,體內幾乎不含血紅蛋白。

生活環境

冷血動物

魚類根據生物學研究認為,它是一種體溫隨外界溫度改變而改變的所謂冷血動物。寒冷的冬天到來了,在北極和南極附近廣闊的海面上已經是千里冰封了,幾米厚的冰層把海面變成了一個冰的大陸,但是原來在那裡生活的魚類,卻絲毫不避嚴寒,仍然在那裡自由自在地生活。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在冰海中生活的魚類,為什麼不會被凍死呢?」

為什麼不被凍死

在與羅斯海相對的南極大陸麥克默多海峽,長年水溫從海面直到水下的幾百米,都在零下1.9℃左右,而棲居在這種環境中的某些魚類,血液的冰點卻在零下2.0℃到零下2.1℃之間,由於血液的冰點比海水的冰點要低一些,所以它們在低溫下生活,才不致被凍死。

強大的適應能力

與棲息在冰海中的魚類不同的是,棲息在溫帶的魚類,它們血液的冰點卻只有-0.8℃左右,這些魚類,就無論如何都不能在酷寒的海水環境中生存了。溫度魚類的血液冰點下降,主要由存在於血液中的低分子物質,尤其是氯化鈉(NaCI)在起作用。於是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是否生活在冰海里的魚類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鹽類。就目前人類所知,氯化鈉等鹽類對生活在南極海域魚類血液冰點下降所起的作用,還不到70%,這就使人想到,那一定是有另外的物質在起着神秘的作用。

適應性

冰魚可能通過鰓和極薄的皮膚吸收了許多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因此它們可以不需要大而柔軟的紅細胞。而且,生物學家們還推測,較稀薄的血液在身體中循環流動的時候阻力比較小,而節約能量消耗也有利於生存,尤其是在極端環境裡。同許多極地的魚類一樣,冰魚體內也可以產生抗凍蛋白質,使其在接近冰點的低溫海水中仍能保持血液流動。海水由於鹽度較高,其冰點比淡水低,南極半島附近的海水溫度在夏天大約是1.5℃,冬天是-1.8℃。

基因突變

南極冰魚血紅蛋白的缺失不是一種有用的適應行為,而是一個基因突變導致的不幸結果。冰魚的血液攜帶氧氣的量只有普通魚類血液的10%,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大幅調整自己的身體。進化鑄成的這個大錯也許對於大多數魚類來說是致命的,但冰魚的鰓,加上一點點幸運的環境優勢,拯救了它們,沒讓它們因血液的缺陷而滅亡。

血液研究

在1953年,美國沃茲堡海洋研究所的斯科蘭德等人發現,生活在南極海域的魚類血液中,都存在着一種高分子物質,正是這種物質使得這裡的魚類血液冰點降低。隨後,他們為闡明這種物質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70年前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德佛里斯等人又指出:上述那種具有抗凍作用的高分子物質,實際上是糖類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糖蛋白質。他們從生活在南極海的,兩種特殊魚類的血液中分離出一種糖蛋白質,稱為「冰點下降糖蛋白質」(縮寫為FPD糖蛋白質,FPD是英文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的縮寫)。它們主要有三種,用超速離心法和滲透壓法測定它們的分子量時表明,三種FPD糖蛋白質的分子量分別為:11.000、17.000、21.500。三者之間除分子量不同外,在化學組成上沒有任何差別。[2]

視頻

深海里的鱷冰魚, 體溫可適應環境, 還擁有的透明的血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