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魁星閣 (新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魁星閣 (新余)
圖片來自sohu

魁星閣位於江西省新余市二中南側,初名「采芹閣」,是一座四重檐歇的山式建築,為臨江軍教授葉師中創建於南宋嘉定年間。由於新余魁星閣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作為新余文化史的實物見證,於1985年5月6日被列入新余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新余市

新余市,簡稱,古稱新喻新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江西省中西部。市境東、西、北三面與宜春市接壤,南面與吉安市毗鄰。地處贛西山地丘陵區與贛撫中遊河谷階地過渡帶,北西南三面環山,西南為武功山,北部為蒙山袁河自西往東流貫全境,西南有江口水庫,又名仙女湖。全市總面積3,160平方公里,人口116.67萬,市人民政府駐渝水區

歷史

新余市歷史悠久。在市區東北部拾年山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周朝吳國,吳國大將孫武在今湘贛地區大敗楚軍。秦代九江郡。漢為豫章郡宜春縣境。267年,析宜春縣置新渝縣,屬安成郡。因主川袁河中游原稱渝水得名。南北朝,新喻縣人口超過5萬[2],成為南方的幾個中心城市之一。隋朝589年,入吳平縣,十一年吳平縣併入宜春縣,十八年復置新渝縣,屬袁州;大業三年(607年)屬宜春郡。

唐朝622年,撤縣,分新渝東北部置始平縣(臨平),縣西南地域為西吳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吳州俱廢,復置新渝縣。742年,縣名因傳寫之誤將渝改為喻,以後相承作喻,屬宜春郡。758年,屬袁州。宋朝淳化三年992年,屬臨江軍。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新喻州,屬臨江路。明朝清朝改州復縣,隸屬臨江府。

1912年,直屬江西省。1914年,屬廬陵道。1926年,復直屬江西省。1932年,屬江西第八行政區。1935年,屬江西第二行政區。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1930~1934年),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新喻建立大片革命根據地。1930年5月在良山鎮的上木元村成立新喻縣蘇維埃政府,下轄東區、西區、南區。1932年3月,新喻、峽江兩縣蘇維埃政區合併,成立「新峽縣」。新喻設水口、豐城、東路、姚泗等4個區。1934年10月,紅軍長征,蘇區全部喪失。

1949年7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新喻,新喻屬袁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宜春)。1953年,新喻縣屬南昌專區(袁州、南昌兩專區合併,稱南昌專區,專員公署駐南昌)。 1957年,國務院公布,將新喻改名新余,沿用至今。1958年,新余縣屬宜春專區(專署駐地由南昌遷宜春,改名宜春專區)。1960年,新余縣鋼鐵工業發展迅猛,為與之適應,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新余縣設立新余市,由省直轄。1963年,由於新余鋼鐵工業建設規模壓縮,撤銷新余市,恢復新余縣,仍屬宜春專區(後改稱宜春地區)。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新余市,並將宜春地區的分宜縣劃歸新余市管轄。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新余縣管轄的範圍內設置渝水區。2000年,設立仙女湖風景名勝區,賦予其縣級黨政管理職能。2001年,新余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成立,正縣級建制。

參考文獻

  1. 新余魁星閣的歷史演變
  2. 參考《宋書 州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