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安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江西省地級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西接湖南省,南攬羅霄山脈中段,據富饒的吉泰平原,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贛文化發源地之一。吉安下轄2區1市10縣。面積2.53萬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為495.66萬人。先後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科技興貿創新城市、全國新型工業化(電子信息)產業示範基地城市、外商投資最佳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衛生城市、江西省首屆生態宜居城市等榮譽稱號。[1]

吉安是贛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自古乃人文淵源之地,「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金廬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節義之邦」、「狀元之鄉」、「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將軍市」、「紅色搖籃」、「革命聖地」的美譽。 吉安有革命搖籃井岡山、武功山、青原山、羊獅慕、白鷺洲書院、吉州窯、廬陵文化生態園、 文天祥紀念館、渼陂古村、陂下古村、燕坊古村、江畔古村、快閣、槎灘陂等著名景區景點。 2017年,吉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3.47億元 。2017年11月,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8年10月,吉安獲評健康中國年度標誌城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吉安市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地勢上,屬羅霄山脈中段,扼湖南、江西兩省咽喉通道。地理位置介於北緯25°58′32″至27°57′50″,東經113°46′至115°56′之間,全市長約218千米,東西寬約208千米,總面積為25271平方千米。東鄰撫州市的崇仁縣、樂安市及贛州市的寧都縣、興國縣,南連贛州市的贛縣區、南康區、上猶縣,西接湖南省的桂東縣、炎陵縣、茶陵縣,北與宜春市的豐城市、樟樹市及新余市、萍鄉市接壤。

地形地貌

吉安市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東、南、西三面環山。境內溪流河川、水系網絡酷似葉脈,贛江自南而北貫穿其間,將吉安市切割為東西兩大部分。地勢由邊緣山地到贛江河谷,徐徐傾斜,逐級降低,往北東方向逐漸平坦。北為贛撫平原,中間為吉泰平原。

吉安市屬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分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崗阜台地、河谷平原、谷盆地七類,中山為海拔1000~2000米山地,面積約1920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59%。低山為海拔500~1000 米山地, 面積約為5352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1.17%。廣泛沿吉泰盆地的四周分布,形成「盆緣」。高丘海拔為200~500 米,面積約為451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7.86%,廣泛分布在境內中部地帶,多與低山相接或鑲嵌。低丘為100~200 米山地,面積約為7052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7.89%,是境內面積最大的一種地貌類型。崗阜台地海拔為50~100米山地,崗阜台地包括低丘向河谷延伸部分的崗地和由河流流水沖積物堆積而成的洪積、沖積台地(河谷階地)兩大部分,面積約190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53%,均沿贛江及主要支流兩岸呈帶狀分布。河谷平原分為幹流谷地和溪流谷地兩大類,面積約為4388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7.37%。吉泰平原為吉安最大的平原,也是吉安自然條件最好,經濟最發達的吉泰走廊所在地。盆谷地系指印支運動以來的繼承複合性斷陷盆谷地,四周為低山、高丘所包圍,盆地呈園形,周圍小溪匯入盆地,形成輻射狀水系,面積約為150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0.59%。

山系

吉安市境內山體主要由兩大山脈構成:贛江西部為羅霄山脈,東部為雩山山脈。羅霄山脈為武功山、萬洋山、諸廣山的統稱,聳峙於贛湘邊境,是南嶺中部大庾嶺的北支,整個山脈走向大致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其西北部和西南部盤踞着武功山和萬洋山,為贛、湘兩省的天然屏障;諸廣山余脈則橫亘於南,是吉安市與贛州的界嶺;這三段山脈相互近於平行,皆成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並與其集合體羅霄山脈的總走向呈微角度相交,構成邊幕式疊瓦狀排列。在羅霄山脈北段武功山南側還存在羅霄山脈的一大支脈陳山。而雩山山脈的玉華山、高龍山、東固山等山體連成不規則的月牙形綿延於區境東部和東南部,從而構成境內山脈整體輪廓:東、西、南三面環山,南高北低的地勢。境內最高點是羅霄山脈南段萬洋山主峰南風面,海拔2120.4米,為全省第二高峰;境內最低點在溧江匯入贛江入口處南岸的新幹縣劉坊一帶,海拔25米。

水文

吉安市境內水系以贛江為主流,贛江在萬安縣澗田鄉良口入境,縱貫市境中部,流經萬安、泰和、吉安市、青原、吉州、吉水、峽江、新乾等縣(區),在新幹縣三湖鎮蔣家出境,境內河段長264千米,天然落差54米,幹流吉安市段流域面積為26251.7平方千米,占贛江流域總面積的32.8%。

贛江主流吉安市段有眾多的支流分布在其東西兩岸並全部匯入贛江,構成以贛江為中心的向心水系。境內以不同級別最終匯入贛江、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小支流共733條,河流河網密度為0.4。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大支流有八條,其規模由大而小依次是禾水(是贛江中游段最大支流,從河源至小江河匯入口段稱文匯江,也稱琴水。流域面積9098平方千米,主河道長255千米,上、中、下游段主河道縱比降分別為0.81‰、0.648‰、0.13‰)、烏江(流域面積3922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81千米,主河道縱比降1.20‰)、瀘水(流域面積3394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61千米,主河道縱比降為1.14‰)、孤江(又名蘆水,古稱明德水,流域面積3082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54千米, 主河道縱比降0.987‰)、遂川江(流域面積2882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80千米,主河道縱比降1.96‰)、蜀水(流域面積1301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57千米,主河道縱比降2.05‰)、洲湖水(又名消河、陳山河。流域面積1103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04千米,主河道縱比降1.82‰)、牛吼江(主流六八河與其最大支流六七河在泰和湛口合流後的稱謂,古稱禾溪。流域面積1058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18千米,主河道縱比降2.68‰)。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吉安市境內河流眾多,以贛江為中軸,有30條大小支流匯入,各河上游植被茂密,山高水陡,水量充盈,水力資源充沛。各河水流域總面積約29000平方千米,水資源總量為224.20億立方米,理論蘊藏量為2503千瓦,可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為157萬千瓦。集水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贛江一級支流有遂川江、蜀水、孤江、禾水、瀘水、烏江、洲湖河及牛吼江共8條,總流域面積為22500平方千米;集水面積在200-1000平方千米的贛江一級支流良口水、皂口水、通津水、雲亭水、仙搓水、土龍水、橫石水、固江、黃金水、住岐水、沂江、湄湘水等十三條河流總長約28000千米,河網密度為0.8千米/平方千米。全市現有水庫1265座,最大蓄水量達50億立方米。地表水人均占有量約為4800立方米,畝均耕地占有量為3460立方米。地下水埋深3-5米,含水層厚8-15米,多年平均地下水總量為54.51億立方米,豐水年為56億立方米,平水年為45億立方米,枯水年為28億立方米。全市總入境水量316.85億立方米,是全市年產水量的1.4倍,其中贛州市入境水量273.4億立方米,撫州市入境水量9.96億立方米,宜春市入境水量0.64億立方米,新余市入境水量0.72億立方米,萍鄉市入境水量6..86億立方米,湖南省桂東縣入境水量2.36億立方米,總出境水量475.00億立方米。在贛江主流萬安、泰和和峽江段分別修建了裝機容量50萬千瓦的萬安水電站、裝機容量12萬千瓦的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和總裝機容量36萬千瓦的峽江水電樞紐。

礦產資源

吉安市發現的有鐵、鎢、煤、金、螢石、石膏、岩鹽、硅石、瓷土、高嶺土、耐火粘土、飾面用石料、水泥用灰岩、滷水、礦泉水、地熱水等,累計達55種,占全省已發現礦種數的33%,全市礦產地800餘處。除稀土礦外,其中28種礦產有探明儲量,列入《江西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種有21種,主要有水泥用灰岩、鐵、鎢、煤、岩鹽、石膏、螢石;資源儲量居全省前列的礦種有鐵、泥炭、石膏、飾面用花崗岩等4種;其它未列入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種主要有硅石、制灰用灰岩、滑石、鉀長石、礦泉水。

動物資源

吉安市野生動物種類繁多,主要分布于山區和丘陵地帶,其中井岡山地區分布較多。據調查統計,2014年吉安市有陸生野生動物有344種(含亞種),約占全國總數的16%,其中:獸類46種,鳥類229種,爬行類39種,兩棲類29種,昆蟲綱1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豹、雲豹、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大鯢(娃娃魚)等8種,屬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獼猴、穿山甲、蘇門羚、水鹿、斑脅田雞、白鷳、鴛鴦、花田雞、貓頭鷹、虎紋蛙等42種。

植物資源

吉安市主要野生植物有3513種,占全國總數的11%,其中苔蘚類463種,蕨類335種,裸子植物12種,被子植物315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的植物有55種,列入《江西省重點保護植物名錄》的植物有163種;如銀杏、南方紅豆杉、華木蓮、大院冷杉、水松、蘭科植物、沉水樟、樟樹、楠木、桂花、紫薇、羅漢松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95.6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6萬人。全市城鎮化率為50.95%,比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全年全市出生人口6.81萬人,出生率為13.76‰;死亡人口2.96萬人,死亡率為5.98‰,自然增長率為7.78‰。

民族

吉安市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多民族雜居的市。唐朝時期,畲族藍姓由福建上杭遷入,但在封建統治下,被貶為無籍民,稱「菁民」;元、明、清各代續有雷姓畲民從福建徙居於此。20世紀80年代後,因經商、移民、就業、調遣以及部分少數民族漢化後落實民族政策恢複本民族等等原因,境內少數民族人口日趨增多。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785326人,占總人口的99.4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5014人,占總人口的0.52%。

參考文獻